书城小说夜上海往事
8184400000017

第17章 王人美,遗失的碎影流年(1)

1

前面我们对于民国流行音乐与电影的相亲过程,有了一个粗略的描述。我们了解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电影的发展也是一件令人颇觉有兴趣的事儿。

中国电影的第一步是从北京开始的。可是,民国电影的“好莱坞”却非灯红酒绿的上海滩莫属。当时,在“联华”、“天一”、“明星”、“大东”、“华光”等各大电影公司的不懈努力下,电影的体裁,既出现过“湖边春梦”式的梦幻奇想,也有过“火红年代”的大浪淘沙,还有过“八千里路”的风云迭起,更有过“小城之春”式的清波荡漾,以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明净简洁……那是电影史上的百家争鸣,也促使了中国电影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阳春”的出现。

当时,上海滩上的一个本土玩家王定九先生,在《上海门径》一书中,便三分矜持地向人家夸耀:“电复印件是外国的一种玩意。自从流入中国后,因电影非但是娱乐品,并且有艺术上的真义,辅助社会教育的利器,所以知识阶级中人首先欢迎。现在一般仕女对电影都有相当认识了,所以看电影算是一句摩登口号。学校中的青年男女固如此,便是老年翁姑也都光顾电影院。其势蒸蒸日上,大有傲视舞台,打倒游艺场的王人美气概。”既然是这样一种的摩登时尚,当年,引领一代时尚之女明星的风头便一时无人可以企及了。

这样,当年上海滩的演艺界,便涌现了阮玲玉、周璇、黎莉莉、胡蝶、陈玉梅、陈云裳等一大批令现代人耳熟能详的电影女明星。

在熠熠生辉的上海滩当红女明星之中,王人美的韵味始终是活色生香、清明娴美的。我这样讲,或许有精致的女孩子会嫌这样的比喻不够唯美。但是,当初,像王人美那样一位从外地到上海滩来闯荡的女孩子,能把上海女子的一种生命质感,诠注得如此的细腻入微,却也算得上是秀润纯净的一类女子了。

王人美,原籍湖南浏阳。原名王庶熙,从“庶绩咸熙”一词引来,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意思是让她将来诸事成功,前途美好。父亲王正枢,号立庵,是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知名的数学教师,业余爱好古文、书法,粗通医道。王正枢桃李满园,创造中国现代史的伟人毛泽东,曾是他的学生。

1914年12月,王人美出生于长沙,母亲陈氏生育过十个孩子,存活下来的兄弟姐妹有七人。王人美在家中的乳名叫细细,系兄妹中最小的。

母亲在世时,王人美太小。所以对于母亲的印象便有些模糊,她记忆中的母亲,大抵应该是穿着一条深蓝色的纺绸筒裤,白洋布的连襟长衫。母亲不是忙着炊茶做饭,便是在院落中的那一口小小的井栏旁洗衣汲水。三、四月的天气,湘江的河岸,四处开遍露水犹湿的映山红花。母亲会在一地细碎的阳光底下,端了一张小凳子坐下,一边安详地做着女红活计,一边张望了一下王人美捧在手中的启蒙读物。当然,当时的王人美,不可能意识到,如许温馨的时光一经逝去,便永远难以寻返。

母亲陈氏的逝世来得十分突然。当时,王人美七岁。母亲陈氏与她逗趣儿聊着闲话。后来,母亲在大太阳底下讲,自己困了,想打一个盹,养养精神。母亲就那样坐在一张小凳子上,把美丽的头颅微微地往下面一低。便永远地过去了。当时,王人美已入读小学。

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家庭,没有了一个女子在其间主持家务,真的是不像话的。王正枢便在亲朋的劝说下,继娶了一位叫曹忆娥的女子。此后,继母便为王人美又添了一个弟弟,名叫王季能。

大约在王正枢去世后不久,湖南掀起了凶猛强健的农民土地运动。王家在王正枢生前,便为激荡起伏的左偏。这时候,继母曹忆娥便连同年幼的王季能,被卷入了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曹忆娥虽然没有什么文化,精神面貌却是熠然无尘的。

中共湘南特委因地制宜地为她安排了一个地下联络站户主的位置。因此,这曹忆娥在地下组织中的定位,大约应该与红色经典剧《沙家浜》中那位眼观八方、说话泼辣的阿庆嫂相当吧?当年,湘南特委的同志们,在屋内紧张地商量着武装革命的事宜,曹忆娥则在屋外,心闲气定地手拿了一块抹布,守候着一地泼辣辣的阳光,间或虚应其事地擦抹一番桌面。她的眼睛,其实一刻不离地观察着外面大道上如织的人流。

后来,蒋介石国民党“右派”对于中共盟友反戈一击。曹忆娥做户主的那个中共地下联络站,遭受了国民党军队的无情破坏。曹忆娥与中共地下组织的联系,一时断了儿。为了躲避敌人的残酷追杀,她领着幼小的王季能飘零到了异乡,四处流浪。母子俩饿了,便向人家乞讨充饥。有时实在是疲倦了,便在人家的猪圈中蜷缩着过夜,生活十分艰难。逃难中的中曹忆娥,在恍惚的精神状态下,有一天竟然失足落进了一个水塘溺水身亡。

弟弟王季能沦为了都市街头一个孤苦伶仃的乞儿,在他奄奄一息之际,被一个远房表哥发现了。这远房表哥打听到王家长兄王人旋当时正住在南宁,便把王季能送抵了王人旋的家中。王季能此后乃由长兄王人旋抚养成人。

当继母曹忆娥的悲惨故事进行时,王人美已随着二哥人路、三哥人艺投在了上海的黎锦晖门下。听到继母曹忆娥的噩耗,三兄妹你看着我,我再瞧着你,一时谁也作声不得。

王人美记得,当时是上海的初冬夜晚,静悄悄的上海马路上店面紧闭,只有一个又大又黄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上海的街头。王人美的心底异常难过。

2

王人旋身为王家的长子。王正枢生前,对于他的期望,自然也就高一点。当年,中国的一代学人,大抵都做过走“实业救国”路子以振兴中华的绮梦。王正枢也省吃俭用,挤出了一笔钱,把长子王人旋送到了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学习机械。期间,王人旋结识了周恩来和朱德,并由之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只是后来,王人旋转到了苏联学习,专横的王明看着王人旋不甚顺眼,便在莫斯科清党之时,顺便把王人旋清理出了共产党。

归国后,王人旋一度是邓演达第三党的热衷拥护者。1930年8月,邓演达在上海法租界召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的会场,便是王人旋说服妻子的二哥黎锦晖,临时借用的。

邓演达遇难后,王人旋潜心于军事器械的研究工作。先后出任过西安机器局第一分厂厂长、广西第四集团军总部兵器研究委员兼南宁机器厂厂长、第五路军总司令部第三机械厂厂长、柳州子弹厂厂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王人旋出任国防部军需储备司少将司长。

建国后,王人旋的公职为隶属于第一机械部的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一度在农工民主党中,担任过第五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央执行局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等荣誉职务。1964年,病逝北京。

从王人旋的简历来看,虽然未必有同龄人的轰动一时。但王人旋的一生,却始终保持了一种宁静、澹淡的心境。这在当年的一种诡奇多变的历史风云中,应该是难得的了。

王正枢把王人旋送出去留学,便不再有财力供养其他的子女上理工类大学深造了。当年,民国政府的财政也采取过向教育界倾斜的政策。学生选修师范类学校,费用几乎全部由民国政府承包。王正枢便把后面陆续长大的数位儿女,全部送进了不收学膳费的师范学校。

少年毛泽东的故事,现代人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了。他选择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作为自己走向世界的一个起点。如此,王人美的二哥人路,便与毛泽东有了同窗的情谊。王正枢先生,对于毛润之这位弟子的赏识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的。

当时,王正枢先生住家的那一所青砖白墙的大瓦房,就紧挨在湘江旁的长沙天心阁后面。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最喜欢湘江“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之景色的。有一年夏天,毛泽东就应邀住进了王正枢先生的家中。

王人美在《我的成名与不幸》一书中,对于这个记忆中无限温馨的家,有过这样一番描述:

我们居住的这幢房屋,前面归湖南军阀叶开鑫使用,后面归我们和姓陈的两家使用。平日倒也互不相扰。最后一进的小楼,我们叫它后楼,那是哥哥们读书、休憩的地方。由于它在房屋末端,十分安静,它还有一扇小门,门外直通高高的古城墙,城墙上有座天心阁。

我小时候,天心阁的午炮亭天天放炮,炮声一响,等于告诉我们午饭时间已到。重阳佳节,父亲带我们登天心阁望长沙内外,讲古往今来的山河变迁。

毛泽东住进王正枢先生家中的这一年,王人美还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小胖妹。

毛泽东有时会把这看上去很可爱的小胖妹抱起,问她几岁了,叫什么名字?等等,诸如此类漫不经心的问题。

饭后的毛泽东,经常爱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与王人美的数位哥哥一起登上城墙的天心阁。“阁的左右有好几座炮台,他爱坐在台座上,论太平天国的兴亡,谈当今社会的弊端,说到慷慨激昂处,喜欢大步地来回走动。有一次,他俯瞰滔滔的湘江,还吟诵了几首古人的诗词。”

毛泽东住进王家的时候,曾经犯过一个生活常识方面的错误:“他临睡前取水洗脸,罐里的水已经不多了,因为炉灶里还留有封好的火,所以罐里必须有些水,否则铁罐会干裂。我们长沙这种灶很普遍,可是毛泽东同志缺乏这方面的常识,他舀干了水,不知道添水,结果第二天早上铁罐炸裂了。易嫂在背后嘀嘀咕咕,说他是书呆子,连添水也不懂。”

王人美入读湖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一段经历,留给她的印象也是愉快的:“当时,我大姐王雪华、二姐王明夏都在那里教书,这是我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期。我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一边走一边踢着路边的石子玩,有时一块石子一直踢到学校门口才罢休。由于在家里打了一些基础,在学校学习时,并不觉吃力。那时学校开恳亲会,有个年龄和我相仿的女孩子张式愚上台表演,她随着歌声的拍节,忽快忽慢,步子轻盈地跳来跳去,我感到既新奇又羡慕,心里十分喜爱,以后还每每想到她歌舞的姿态。进了第一女师,老师教我们唱《国际歌》、《满江红》、《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我十分喜爱,学得也很认真。放学回家我就把刚学会的歌教给弟弟。这就算是我对歌舞艺术最早的接触吧!”

1926年,王人美入读了湖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王人美记得这年的秋天,天空淡白,树木如黛。湘水转成为一种碧绿的颜色。这样的秋色是极美丽悦人的。可是,王人美的父亲王正枢先生,却在这一年因病去世了。起先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疏忽。王正枢在绿叶浓翠的槐树下乘凉,不小心被一只黄蜂蜇了一下。王正枢当时也没有在意。后来,被蜇的小腿便红肿发炎了。王正枢是有糖尿病的。伤口化脓总也不能封口,渐渐地竟衍变为全身的脓毒血症。王正枢就这样离世长眠了。

王正枢死于1926年的农历八月十三日。他的生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九日。后来,从北京回家奔丧的二哥王人路,直挺挺地跪在父亲的灵前,泪流满面地低语:还差六天就是父亲的60大寿呵,为什么您竟没能活到那一天?依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过了60岁离世,便算得上是老人了,丧事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否则,便应该相对简单一些。

当时,刚满12岁的王人美当然不懂得这些的规矩。她只是有一点的奇怪:父亲的去世,与父亲那差六天没有过成的生日有什么关系呢?

3

父亲去世后,起先王人美的读书费用由二哥王人路、大姐王雪华、二姐王明夏共同承担着。后来,进入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局面,突然间就坍塌了。先是蒋介石的南京大屠杀,后来汪精卫在武汉也发动了清党活动。当初,王家的二哥、大姐、二姐、三姐在武汉国民革命政府总政治部做事时,都是狂热的革命分子。现在,武汉的城头大王旗一变,四处均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萧瑟。王家兄妹便聚在一起,权衡了一下利弊。他们在蒋汪政权的眼中,毕竟是烙印过红色案底的。无论是留在湖南或者武汉,均无安全感。于是,哥哥姐姐们先是把王人美携带到江苏无锡一带谋生。后来,才决定分一部分人到上海去寻找一下发展的机会。于是,二哥王人路就带了人美、人艺跑到了上海,投奔当年在中华书局的黎锦晖。

那时,黎锦晖在上海的美美女子歌舞学校正筹备着开张。王家的二哥王人路在做编辑时打下了美术的底子,乃负责布景与服装设计这一块。三哥王人艺从小对于音乐颇有兴趣,便留在了乐队中练习曼陀林的弹拨。王人美学习的是歌舞。不久,美美女校即改组为上海中华歌舞团。跟随黎锦晖的王氏三兄妹中,二哥王人路终于回去做了编辑的老本行,人艺、人美兄妹则在后来的文艺生涯中,均有过不俗的表现。

王人美入团时,还未满十三岁,不过是一位人事未解的清纯小女孩而已。但是,王人美对于音乐学习是有天赋的。当时,歌舞团中有几位年龄较大一点的女孩,像黎明晖、薛玲仙、徐来、章锦文等人,她们跟随黎锦晖的时间相对长一些。黎锦晖把音乐知识教会了她们,她们再反过来教王人美这一批的小妹妹。黎锦晖将这种以老生促进新生提高的办法,沾沾自得地命名为“小先生制”。

王人美的音乐潜质是这样的:起先不过是一股纤巧而秀气的细流。后来,慢慢地见识了一些音乐王国中的山川风物,才渐次地清且涟漪了。后来她的嗓子亮了,又懂得识谱,慢慢地,有些歌曲黎锦晖便让王人美担任领唱。王人美的演艺、歌唱天赋,就这样像春天的嫩芽似的,茁壮地成长起来。不久,黎锦晖便把王人美列为歌舞团中重点培养的音乐苗子。

1928年5月,黎锦晖终于决定领着王人美这一批雏鸟,到南洋诸岛巡回演出了。这时,歌舞团内定的主要演员王人美,大名仍然叫“王庶熙”。黎锦晖把“王庶熙”这个名字反复念叨了数遍,末了,黎锦晖笑眯眯地跟王庶熙说:“你这个名字可不行,太过文书化了,观众一下子不容易记住。这样吧,我给你改一个名字,你三哥叫王人艺,王人艺反过来念,就是艺人王,这个彩头就很好。你现在是一个美人的坯子,就依了王家男丁的字辈排行,叫王人美,反过来读就是美人王。一个美丽的女子将来肯定是要红的。你觉得这样可以吗?”“王人美。”当时,小女孩王庶熙好奇地将这个名字轻轻地念了出来。歌舞团所有的人员都觉得王庶熙改名后,前额的印堂比从前明亮了许多。从此,王庶熙就改名叫王人美了。

王人美此番的南洋巡演,虽然在海外博得了掌声。可是,王人美毕竟年幼,知识与阅历都有待于提高。因此,1929年初,中华歌舞团解散后,打理歌舞团日常事务的黎家老四黎锦纾,便把王人美、黎莉莉两位小女孩,送进了上海的一所南洋招商附属英文专科学校学习英语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