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鸿商富贾:千古流传的大清巨商
8184800000016

第16章 昂扬进击丝绸业

江南一直以蚕桑业发达而闻名,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时局的变化,洋人便很容易就控制了江浙的市场,以最低的价格收购生丝。由于生丝十分特殊,刚生出的生丝不加以保护很快就会变成土黄色,自然不值钱了,蚕农在产出生丝后,只好赶快出手。胡雪岩对这其中的情况十分了解。他早就想经营蚕桑业,但一开始既无本钱,也无关系。很快,有了资金,又在朝廷中找到了靠山,于是,他便向蚕桑业进军。

作为一个商人,胡雪岩总是先从利益着眼。但是,由于他所处社会的特殊性,使他在处理生意时不得不考虑自己民族的利益,尤其是当他同洋人做生意的时候。

他认为,做生意要齐心协力,“广行”“洋庄”在与洋人打交道时,定个统一的价格,洋人也就不得不按此照办了。对急于周转,急于出手的本钱,商行这样规定:第一,把他们的丝以同等价格收购。第二,即使不卖,也可用货抵押,先付钱等卖了货物再还。丝价卖高,这是大家都愿意的好事!如果这样还有人与洋人做生意,一定是收了好处,出卖同行的利益,如此一来,自然就失去了同行的信任,毫无立足之地了。

按照上面的协议,他以浙江巡抚的名义以高于洋人的价格下乡收丝,蚕农原来一直都以低价卖给洋人,胡雪岩以高价收丝,他们都十分高兴地卖给胡雪岩。然而以胡雪岩一人毕竟人单力薄,不能控制浙江全省的生丝收购。于是胡雪岩出策,在浙江巡抚的倡议下,设立蚕丝总商会,吸引浙江大富翁、乡绅、退休在家的官僚入会,这些富翁们既可出钱,也可为蚕农提供担保。

胡雪岩向蚕农保证,先付一部分定金,并写给他们所欠钱的欠条。蚕桑商会为欠条担保,上面还有浙江巡抚的官印。到了秋天加利息和本钱一并还清。

胡雪岩的做法狠狠地打击了外国商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丝厂的丝源都来自中国,这样一来,胡雪岩切断了他们的原料,外国丝厂货源紧缺,十分着急,外国洋务商人要求胡雪岩把生丝卖给他们,价格不成问题。胡雪岩自然不会放过他们,把价钱翻了一倍,洋人叫苦不堪。

洋商便想尽办法,让洋务代表拉拢、贿赂清朝官员,让他们出面干涉。然而胡雪岩比他们下手更快,他让王有龄上道奏折,道:“江南丝业,其利已为洋人剥夺殆尽,富可敌国之江南大户,于今所余无几……民无利则国无利,则民心不稳,国基不牢。鉴此,本府痛下决心,力矫蚕桑弊病。兹有商贾胡雪岩者,忠心报国……”奏章提出了自己的做法,同时也指出了洋商对清政府商业的危害所在,奏章到京以后,博得大部分官员的赏识,并上奏皇上,要在全国推广浙江的做法。这样一来,那些受贿官员自然不敢轻举妄动,想要参浙江巡抚一本,却苦无根据,所以洋人这一计并不成功。

此计不成,洋人又出毒招。他们宣布,他们坚决不收胡雪岩的生丝,要从其他省份以高价收购,当场付钱。

这对胡雪岩来说十分危险,只要洋商有了货源,即使只够一个月生产所用,对胡雪岩来说,也是致命的打击。胡雪岩十分头疼,他知道自己的资金都在生丝上,生丝不能久放,到时卖不出去,连一分钱也收不回。

胡雪岩并不慌张,他理了理思绪决定马上赶往上海。

上海是商业的中心,丝行都聚集于此。而生丝也要经此出口。

洋人做生意,往往都有自己的经纪人,这些经纪人是洋人雇用的中国商人,由他们把生丝收到上海,经纪人从中收取佣金,经纪人所得的佣金很少。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才只有任由洋人剥削。

胡雪岩到了上海之后,第一个要联系的是上海名商陈正心。陈正心在上海是个有影响的人物,他家中十分富有,为人豪爽,乐于助人,人送“小宋江”的美名。

胡雪岩先不出面,而是让陈正心召集上海丝业的老板,把浙江的做法说给他们听。一句话引起轩然大波,各商行老板埋怨洋人贪得无厌,希望上海也有像胡雪岩一样的人来抵抗洋人。大家联合起来,把洋人的货源切断,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陈正心见大家都有此心,便同意出来带头抵抗洋人。

一听此言,大家却都拿不定主意,不知怎么办才好。与洋人作对,弄不好就等于砸掉自己的饭碗,这可不是说说就算,一旦失败连本钱都收不回。

见到众人人心不稳,陈正心便给大家打气,并表态跟洋人作对,他下定决心要拿出一大笔资金。他不是要让大家把货都贮藏起来,只要他们把生丝卖给他就行。

这么一说,等于给各商行老板吃了颗定心丸,此时他们方知陈正心是要大干一场。但还是有人不放心,不知以后自己该如何是好。

陈老板看出了他们的担忧,便适时地把胡雪岩引见出来。

“胡雪岩!”“胡雪岩!”底下的人议论纷纷。胡雪岩这时已经十分有名,这些做生丝生意的,更是早有所闻,有的甚至同他有生意来往,今天才算见了真人。

胡雪岩便把其中的要害讲出。他说道:“洋人是靠低价从中国进口生丝,再做成高价的布绸,从中牟取暴利,剥削中国人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不团结。为了国人的利益,不管是商人还是士兵,都应该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只要大家一条心,联合起来,决不把生丝卖给洋人,我们生丝的价格一定会升上去。”

就这样,胡雪岩对上海的同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尽一切办法抓住洋庄,把自己人团结起来,都归自己管。

对于那些急于卖货拿钱的,也有办法。第一,把货卖给自己人,不能卖给洋人。第二,不愿卖的,用货作抵押,有多少货给多少钱,将来一定有赚头。

没过几天,上海的丝商纷纷向洋人提价,理由是胡雪岩已经要高价收丝。

洋人这下可慌了神。他们想私下拉拢一些人,但没有人敢这么做。那些商行的老板都说,如果他们私下把丝卖给洋商,同行都会排挤他们,还会落个卖国的骂名,要是得罪了陈正心,那就别想在上海立足。

洋人这时才明白,只能跟胡雪岩交易了。由于丝厂急需原料,已经一催再催,洋人不得不接受胡雪岩的价格。

胡雪岩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从中赚了18万两银子之多,而那些与他联合的上海、江浙的丝商也赚了一笔。最重要的是,胡雪岩抵制洋人的缫丝厂,给以蚕丝为生活的广大农民带来了好处,的确是功不可没。

接下来要做的是和有丝业老大之称的庞二联合,把上海的生丝生意都控制起来。

南浔丝行世家出身的庞二,控制着上海丝生意的绝大部分。

为了进一步发展丝业的生意,胡雪岩很想拉拢丝业巨头庞二,两人联手控制上海丝业。但是庞二是出了名的难以接近,更别谈合作了。胡雪岩知道这个后,怕自己被动尴尬,并不敢亲自出马,以免把事情弄糟。这时他想到了刘不才,他知道刘不才交际应酬十分广泛,正是拉拢庞二的最佳人选。

刘不才本名刘三才,胡雪岩在湖州娶了个二房芙蓉,刘三才是芙蓉的亲叔叔。刘家原本靠祖传秘方有一家很大的药铺,但遭遇横祸后,药铺落入唯一的男丁刘三才手中。他很快赌光了家财。

他的亲侄女芙蓉,对他恨之入骨。但胡雪岩却发现他也有好的地方:第一,他赌得再狠,输得再惨,也没有把祖传的秘方拿出来赌钱,说明他还有上进心;第二,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但决不吸大烟,还没有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胡雪岩由此知道他还是个可救之人,并有用得着的时候。面对这个好赌的赌徒,胡雪岩对他并不是深恶痛绝,他打算把他培养成一个专门与达官贵人打交道的“清客”。

胡雪岩让刘不才与庞二赌博,只准输不准赢。庞二十分高兴,刘不才便适时地把胡雪岩的意向讲给他听,他二话没说一口答应。要不是刘不才的帮忙,庞二也不一定和胡雪岩联手,他这种花花公子若是仅靠说理,即使他明白,也未必愿意这么做,还是要投其所好。而刘不才在牌局中的暗中协助,无异于顺水推舟。

其实,像刘不才这样的人,旧时称为“篾片”。是对无用之人的蔑称,是说这样的人是软骨头,没志气,扶也扶不起来,也当不得大用。但胡雪岩不这么想,他说:“篾片有篾片的用途……好似竹篓子一样,没有竹篾片,就拧不起空架子。自己也要几个篾片,帮着交际应酬。”胡雪岩在用人上就是这么独特。与庞二联合,胡雪岩走对了第一步。接下来,胡雪岩不吃“干股”,而是拿钱入股。他的钱不多,只拿出10万,占两成,庞二40万占八成,立合同为据。胡雪岩认为要把感情和生意分清。因为感情问题而影响了生意,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更不会长久,生意也一定做不好。

这是十分正确的。既然是合伙做生意,胡雪岩拿出这10万现银的股本,双方都签了合约,都有责任和信用,确保了日后长期合作。

江南的丝业从此便由胡、庞二家共同垄断,庞二是个纨绔子弟,便把什么事都交给胡雪岩办,所以胡雪岩一个人逐渐掌握了江南的丝业。

为了进一步控制市场,提高价格,胡雪岩把蚕丝都运到上海,到第二年新丝就快上市还没有出手。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化,洋人的处境进一步艰难,很多人面临破产之虞。

但正是在关键时刻,胡雪岩却按洋人的价格卖给了他们,少赚了一大笔。

胡雪岩真是算到了家。虽然这笔生意,胡雪岩确实没有赚到多少钱,但却为自己以后与洋人做大买卖铺平了道路——他“卖”给洋人的一个人情,为他以后扩大洋庄生意,为他借洋债发展国际金融业,为他以后驰骋十里洋场,开了个好头。

经过交往,洋人便十分愿意与胡雪岩做生意。他们在对清朝政府的文件中,也不断提及胡雪岩,使得清政府和官员们不得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