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几次去湖州不是为了蚕丝生意,就是为了帮王有龄办公事,因而认识了在湖州势力很大的民间把头,现正做着湖州“户房”书办的郁四。胡雪岩见多识广,有侠义之心,又为郁四处理了一件棘手的家事,郁四对他很是尊敬和佩服。为了报答胡雪岩,郁四做主,把芙蓉姑娘嫁给了胡雪岩当“外室”。
上文已经提到这芙蓉姑娘有一个不争气的叔叔刘不才。胡雪岩娶了芙蓉姑娘,本不想认他这门亲戚,但又不能不管,也不好管,实在是个麻烦。胡雪岩本可以这样做:一是按郁四的想法,送刘不才一笔银子打发了断这个亲戚;二是按芙蓉的想法,让他把祖传秘方拿出来,胡雪岩卖几万两银子,给他钱,不论他怎么花都不再管了。反正刘不才想认他这门亲,这样做也算仁至义尽了。
胡雪岩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要认这个亲戚,要借刘不才开一家自己的药店。他凭着独到的眼光一下子就看出药店生意定会赚钱。由于正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军队到处征战,防疫药是少不了的;按常理,战后必有瘟疫,逃难的人有个病灾的也需要药,因此只要货真价实,创下金字招牌,药店生意就一定会好。而且,开药店还有济世救人的好名声,官府自然赞成,实在是件名利双收的好事情,当然要干。自己虽对医药不通,但只要说服了刘不才,迫他改掉好赌的毛病,他和他手中的祖传秘方自然大有用处。这些想妥之后,胡雪岩请郁四帮忙,摆了一桌酒席专门“认亲”,就在这认亲宴上把开药店的地点、规模、资金等所有事宜都和刘不才谈好了。
胡雪岩最善于“钱眼里翻跟斗”。刚开始时,他一分本钱也没有,就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在“钱眼里翻跟斗”,硬是把一笔笔生意“翻”了出来。
胡雪岩要开办药店,与刘不才商量资金的事,对方一开口就要10万两银子做本钱。胡雪岩真是“吹牛不打草稿”,他的10万两根本没着落。虽然郁四说过愿意入股,但他自己也只有田地这些不动产,拿不出现钱。兵荒马乱之中,田地根本卖不出去,也就换不来现钱。按胡雪岩的原则,在江湖上行走,决不能损友肥己。当然不会再为难郁四,这时他自己心里也没有着落。
刘不才有一剂祖传秘方,叫“诸葛行军散”,由特殊材料配制,对军队行军打仗时发生的时疫十分有效。胡雪岩准备先说动专管军队后勤保障的“粮台”,允许他在只收成本的前提下给军营送“诸葛行军散”,捐饷也可让他们以“诸葛行军散”代捐,要多少货,用银子折合。只要将士们说这药好,便能说动粮台,把为军队供药的事接下来。粮台专管军队后勤,尤其是料理伤亡,所以需要大量的药。粮台到药店买药,要药效好的,价格便宜的。有时欠账,先办了公事再说。而既然可以欠账,同样就能先预支一笔钱。有了“诸葛行军散”再加上几帖刀伤药、避瘟丹之类的效果好的药,把好东西放在一块,然后送给各路粮台,让他们来定购。有了卖货的钱,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药店生意。这样一步一步做下来,就像冬天滚雪球越滚越大,本钱自然不愁。
开办实业,经营商务,离不开一个钱字。没有资金,举步维艰,任何事任何机会,都将落空。要想在商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不能不善于为自己筹措资金。当然,可用很多办法来筹措资金,最稳妥的方式,便是根据钱数办事,凭自己一步步经营,从少到多地慢慢积累。不过,胡雪岩的方法更令那些慢慢积累资金的人刮目相看,因为胡雪岩拿别人的钱当本钱,这确实是棋高一着。
首先,向杭州的大中官员集资。回到杭州,先说动抚台黄宗汉入股开药店,黄宗汉一带头,他手下的大小官吏们都跟着干,出资入股药店。
其次,胡雪岩又用官府的钱开自己的药店。这就是“胡庆余堂”。
凭借官场优势,胡雪岩硬是筹集了10万两银子,依靠这个方法办起了胡庆余堂。
1874年,胡庆余堂开业后,为保证药品质量,专设金锅银铲等炼药器具。还把两块巨匾挂在营业厅之中,一块朝着顾客,写着“真不贰价”四字,另一块则朝向柜台,胡雪岩亲书“戒欺”二字,为了告诫店员,在旁边也有几行小字:“凡有贸易均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不町欺。余存心救世,誓不以劣品代取最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关善为余谋也可。”
这正是胡庆余堂经营的宗旨所在,在顾客心中也留下了诚实可信的印象,在这种宗旨的指引下,它不断地发展壮大。胡庆余堂“雪记”以货真价实而闻名于世,广大顾客更是对胡庆余堂无比信赖。所以杭州城方圆几十里以内的医生在开方以后,都要求病人家属必须到胡庆余堂配药,胡庆余堂在杭州的声誉是无人能比的。
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刚开张时,西征太平军的清军需要大量的药品药材,因此在采购中要有大量的资金,而且不一定能及时地供应,况且他负责后路粮台,所以精打细算是免不了的。由于自己的药店胡庆余堂规模大,省去不少费用和事情,起初并不想赚钱,但是随着经营不断发展,由于质量高、药效好,胡庆余堂的生意非常红火,反倒赚钱。
他在赚了钱之后,除了扩大规模以外,平时对贫民施药布衣,在遇到天灾瘟疫时,又捐钱捐药,都是用这些赚的钱。
胡雪岩起初就是本着大公无私之心,在挑选店员时,也坚守这一原则。首先这个人要诚实,一进胡庆余堂,便能看到高挂的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胡雪岩对那些心存欺诈,卖假药害人的骗子最痛恨。其次要心地善良,医家有割股之心,卖药也是一样,处处以病人为先,才能把好药品的质量关。最后要有能力,否则反倒因为诚实善良而受骗上当。
后来,江苏松江“余天成”药房的总管余修初成了胡庆余堂的总管,管理药堂大小事务。他们还说好药店以济世救人为本,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只是以店养店罢了。
胡雪岩深深地体会到:胡庆余堂要打出名声,吸引顾客,关键在于药品的质量。这主要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地道的原料,二是要进行精工细做,就是“戒欺”匾中所讲的“采办务真,修制务精”,“采办务真”是胡雪岩保证药店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中成药的原料主要是动物、植物、矿物,品种繁多,分布散乱,药性又复杂,书上记载的有3000多种。多味配方又是中药的一大特性,每一味药的好坏都关系到成药的质量,如果一味是假的,质量低劣,疗效自然不好。根据这些,胡雪岩不从药材行买药,而是利用官场、商场强大的关系网,每隔一年贷一项款给药农。他们有足够的资金,便会把好的药材卖给胡庆余堂,同时又派内行的职员直接去产地坐庄,收购最好的药材,如:到河北辛集、山东濮县等处收购驴皮;去淮洞流域采办怀山药、生地、牛膝、金银花;去陕西、甘肃等省采办当归、党参、黄芪;去江西樟树采购贝母、银耳;去四川、贵州等省采办麝香、贝母、川莲;去湖北汉阳采办龟板;去东北三省采办人参、虎骨、鹿茸;向进口行家直接订购外国的豆蔻、西洋参、犀角、木香等。即使是药材辅料也要求严格。举个例子,虽然浙江的橘皮很多,价格便宜,但胡雪岩嫌它药性不足,宁可远赴广东采购,还只要三年以上的“陈皮”。又如:配制“愈风酒”需要冰糖,要去福建采购;烧酒只要绍兴的“三年陈”。直接从产地进货既降低成本,又省去不少环节,同时还比别人的价格低,既保证了质量,又让顾客得到好处。
胡庆余堂在“采办务真”方面也做得很好。
“胡氏避瘟丹”是胡庆余堂的独家产品,能除秽气、解头晕胸闷、止腹泻腹痛。太平天国时期左宗棠西征大军出征西北地区,许多士兵水土不服,疫情蔓延。士兵们服了胡氏避瘟丹后,解除了军中病疫,药到病除。胡氏避瘟丹由74味药制成,每味都须用上好原料,其中有一味“石龙子”,民间都称其为“四脚蛇”,原本是一种爬虫,十分平常,处处可见。可是,配制胡氏避瘟丹指定必须是“铜石龙子”,金背白肚,背上有一条黄线,还必须是杭州灵隐、天竺、韬光一带所产。铜石龙子生性警觉,爬行快捷,得来十分不易,但为了保证药品质量,每年夏天,胡庆余堂都出动大批人去捕捉它。年年都这样,便和灵隐寺的和尚混熟了。和尚们见他们是济世救人,自然都帮忙。
胡雪岩要求员工一定要“修制务精”,全部制药过程都要仔细认真,决不能马虎,更不能偷工减料,减损了药效。
胡庆余堂的一副对联就说明了这一点:“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对联中的“修”是指加工炮制“生药材”;“合”组合药材,制成成药。由于当时中药的修合传统秘方居多,外人是看不到的,自然十分神秘。人们看到的已是成品,其中的好与坏,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道,所以往往有一些奸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获取暴利,《汪穰卿笔记》卷二记载:“上海各药房之药,自燕窝、糖精以狡术获利,于是牛髓粉、牛骨粉、亚支粉及各种戒烟药水相继而起。此等伎俩及其物之价值,上海人人皆知之,内地人不知也。”这就是对众多晚清药业的欺诈行为的揭露,所以制药者要有极高的职业道德,一片诚心由天地鉴察罢了。只要不存害人之心,一片诚心向天地,人们自然产生信任之心。具体到胡庆余堂来讲,药效好,人们自然相信胡庆余堂的人心诚;在人们中的口碑好,自然信誉高,竞争力强,所以“心诚”实际上也关系到胡庆余堂自身的商业利益,胡雪岩对这一点看得很重。
“修制务精”一直以来是胡庆余堂的原则。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国宝》记载胡庆余堂开办不久,有一人上门求医,说是新科举人,因中举而高兴过度引发癫狂症。此人家境困苦,十年寒窗,好不容易中了举人,父母期望他光宗耀祖,不料却患此重病。听罢原委,有个名医说:用龙虎丸或许能治愈此病。当时胡庆余堂并无此药,但胡雪岩却保证:半月之内一定制出此药。
但是清时制药还是手工搅拌,龙虎丸中有剧毒砒霜,一旦搅拌不匀就会危及性命,没有一人愿意干。过了10天,胡雪岩宣称药王桐君老人于昨夜托梦,把制药的秘诀都一一告之。他留下几个药工,打扫干净一间药房,紧闭窗门,并把秘诀传授给他们。三天以后,龙虎丹果然制成,患病举人服药之后果然痊愈。胡雪岩在一次酒后才说出真话,原来,他命药工将药粉均匀地摊在竹片上,用木棒来来回回地写“龙”“虎”二字,写了足足999遍之多,这样一来,药粉拌得自然匀透。把门窗都关起来是要求药工专心一致罢了。
桐君托梦的事是真是假,胡雪岩自己最清楚,在古代与近代社会中,药店为创牌子附会神灵,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儿。
由于古近代社会科学技术很不发达,附会神明能使自己笼罩在“灵验”的神圣光环之中。
胡庆余堂在制作自己的招牌药——“胡氏避瘟丹”之前,先请僧道来店堂念经拜忏,还下令让每个药工都不得住在家里而住在店中,待斋戒沐浴(吃素、盥洗、理发、剃须、更衣)后才能进行配药。这种带有封建迷信特征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为避瘟丹做广告,至于斋戒沐浴则是为了制药的干净卫生。
另有一种“紫雪丹”,颜色为紫而形状像是霜雪,因南宋时颁定的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规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一张方子而得名,此药有镇惊通窍的功能,杭城另一家名药店“叶种德堂”便有此药售卖,胡庆余堂也制过此药,但疗效并不如想象中的好。为了研制“紫雪丹”,胡雪岩请教许多名医药师。一个从前在叶种德堂干过,现在供职于胡庆余堂,干了60多年的老药工提出:听祖辈讲,要保药效,制作紫雪丹最后一道工序便是要把铜铁锅换成金铲银锅煎熬。胡雪岩按照老药工的说法,不惜工本,请来杭城最有名的金银巧匠,耗费黄金133克、白银1835克铸成金铲银锅,用来制作“紫雪丹”,结果,果如老药工所言,疗效大增。
胡庆余堂力行“戒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制出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好药良药。
胡雪岩告诫手下,拿着真方子,卖的是假药,这是做生意的大忌。而且,他要求所有的药都要让顾客看清楚,以表明绝无假劣。为此,他甚至提议每次炮制一种特殊的成药之前,比如要合“十全大补丸”,先把做法贴出,让所有的人都看见。同时,为表明药料的真正实在,绝不瞒骗顾客,就在药店把药源摆出,比如卖鹿茸,就把鹿养在后院,这样顾客自然深信不疑。
胡雪岩精于生财之道,他知道要树名牌,讲信用,要把面子上的事做好做足;搜罗人才,找靠山,施财扬名,广结人缘……这些措施,确实行之有效。胡庆余堂刚开业时,曾做出这样的举措:在三伏天,向路人免费散发印有“胡庆余堂”的丹药,助路人解暑;在太平天国战争时,研制出避疫祛疬和治疗刀伤金创的药品,并低价大量卖给清军。用现代经营眼光来看,既扩大了声誉,树立了形象,又开拓了市场,提高了名声,建立了信用。正是靠着这些措施,“胡庆余堂”从开办之初就稳扎稳打,很快成为立足江浙、闻名全国的一流药店,而随着“胡庆余堂”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胡雪岩声名在外,也给他在其他诸如钱庄、丝茶、当铺的生意带来积极的影响。
胡雪岩在开办“胡庆余堂”时,曾立下这样一条店规,就是要把顾客当成生命之源,他让店员把顾客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加倍尊重和爱护。有了这个店规,胡庆余堂既保证药品质量,还通过优质服务礼貌待客,博得顾客的信赖。
胡雪岩是朝野闻名的“红顶商人”,有高官显贵做靠山,人送“活财神”的美名,但他做生意并不借势压人,胡庆余堂也不允许店员有仗势欺客的坏毛病,而是把热情待客定为店规,还把它作为考察店员的一个标准。在胡庆余堂,“新来的学徒,就要学习如何接待顾客”,胡庆余堂还定了几条规矩:“顾客一进门,店员就要先站立主动打招呼,绝对不能背朝顾客;顾客上门,不能回绝,务使买卖成交;顾客配药,一定要配好配齐,让客人满意。”
胡庆余堂刚开张时,胡雪岩本人还穿戴一身整齐的官服,站在柜台前亲自待客。有一次,一位潮州的香客到杭州进香慕名而来胡庆余堂,买了胡庆余堂的一盒胡氏避瘟丹,打开一看,神情十分不满。胡雪岩恰巧在一旁注意到了,便上前察看,一看此药确实有些毛病,便再三道歉,并要马上给他重换一盒。不巧此药当天却卖了个精光,一盒也没剩下,胡雪岩知他是远方客人,便把他留下来,并向他保证:三天之内一定奉上新药。三天后,胡雪岩果然言出必行,把新配制的避瘟丹送到潮州香客手中。这位顾客十分佩服和感动,此后,逢人便讲胡庆余堂服务周到、胡雪岩仁义待客的事,成了胡庆余堂的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