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才高识远:努力学习增才干
8186600000052

第52章 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才能出真知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学习是终生的事业。”是的,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所以,我们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必须用知识不断地填充自己。因为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宋朝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正是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不躬身实践,不善于变通,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成为大材的。所以,只有躬身于实践,将书本知识融入实践之中,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书本知识,自己才能提高。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这里的“所获得”的意思,是包含了“已获得”和“未获得”两层意思。可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却总隐约感觉是“已获得”的成分占了绝对多数。因为人们常说:“学习知识”,这肯定是学习“已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绝对不可能是学习“未获得”的,那个部分还根本没有发明和创造出来,你怎么学习?

对于知识,思想家培根做过非常精辟的阐述:“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

我们常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出自这位思想家。可是,他说的“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这句话就被忽略了。我们应该利用先哲们对我们有用的语言为我们服务,而不是系统地学习他们的思想。这位思想家并没有将知识神化,而是将知识当作一种工具,当作一种可以“改进”的工具。

孔子从来都是要求学习为应用而反对读死书的,正如他在《论语·学而》篇里强调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行”。如果不能“行”,你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相反,只要你能够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得当,那就如子夏所说的“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说到底,还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孔子所说的“道”有两个方面含意:一是道德、道理,即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二是方式、方法,亦即事物的道理。孔子把学习、掌握、实行“道”的程度区分为四种:一是共同学习的人群中,有的人并未懂得某些道理;二是部分人能够理解所学内容的道理,并掌握其方法;三是部分人能使用所学的方法,并坚持某种道义;四是部分人能随机应变,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正所谓同样受教,得“道”各异。

学而不懂,等于没学,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这种人或因不求甚解,或不肯用功,或基础知识太差,或思想不专一。经过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即阻碍学习的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或改变学习方法,或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或扫除学习的思想障碍,或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解决、克服影响学习的困难问题,终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能够学好理论并掌握其方法的人,关键在于应用。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也等于自学。此种人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虚心地拜他们为老师,尽快地把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中的能力,方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家里手”。学习能汲取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技能,能够使用知识,又能够坚持既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行为的人,可以成为某项事业的核心力量。这种人具有娴熟的技能,又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执著于事业上的追求,其前途必然光明,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命运。

2008年2月29日《文摘周报》刊登了这样一段话:“人家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大批培养的,我们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压不垮‘漏网’的。——中国几亿孩子的科学素养让院士忧心。”教育制度本身和对知识的神话已经禁锢着我们的思维,禁锢着我们的突破和创新。

《辞海》记载: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19世纪末开始研究航空,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型的风洞进行实验,并和其他人进行过近千次的滑翔飞行。1905年设计、制造成用内燃机做动力的有人驾驶飞机。同年12月17日,在基落霍克试飞成功。飞行时间达59秒,飞行距离达852英尺。

这个发明,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人类飞行的壮举!

可是,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前,天空是不是有鸟在飞翔?空气是不是有浮力?莱特兄弟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型风洞首先发现了空气的浮力,然后又通过观察鸟翅膀,发明了飞机的机翼。细细品味这些文字,咀嚼其中的内容,我们会发现,究竟是发现的成分多呢,还是发明的成分多呢?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在形势逼人、形势喜人的内外情势下,不仅需要熟读“圣贤书”、能吟诗作赋,更需要拥有经邦治国的才干。因为精通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运用。

世界上有两本书:一本是现实的无字书,一本是订成本本的有字书。人都是从读有字书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慢慢地去领悟无字书。学习了无字书,人就会变得能够独立地去生活,去创造了。有字书读多了,对现实的无字书就会有更好的理解。

我们这里所说的有字书和无字书,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有的家长只抓孩子的考试成绩,忽略孩子的社会实践,造就了高分低能的孩子。因为缺乏实践,致使书本上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上,就会觉得无所适从。这造成了很多人一生的痛苦。万事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更多的时候没有成法可守,如果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免会闹出笑话,甚至误国伤身。

刘羽冲,沧州人,他性情孤僻、迂腐,喜欢讲求古代的典章制度,强调按典章制度办事。他虽然勤奋,但迷信古书上的学问,而且做起来一丝不苟。有一天,刘羽冲又得到一部古代兴修水利的书,他又是如获至宝,闭门静修,在家伏案研读了一年。一年后,刘羽冲觉得自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书里的东西,对水利建设已经了如指掌了,便又对乡人说:“我已经把这部水利书背得滚瓜烂熟了,按书上说的做,就一定能把千里荒土改造成肥沃的良田。”

于是,他勾画了水利图纸,列上了各种兴修措施,把图纸呈给了州长官。州长官也是个喜欢多事的人,轻信了他的话,便叫他在一个村子里做试验。刘羽冲指挥乡民大兴土木,挖渠引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田间的水渠刚刚修完,就下起了大雨,发起了大水。洪水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子里的人险些被淹死。

村民对刘羽冲愤恨不已,纷纷指责他。从此,刘羽冲抑郁不得志,常独自在庭院台阶上走来走去,摇头自语道:“古人难道会骗我吗?”就这样,他每天念叨千百次,都只是这一句话。不久,他便发病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本上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因为它不但是产生理论知识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艺是难以从书本上得到的。当然,忽视书本知识,排斥间接经验,盲目地将书本知识一概视为糟粕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有时候,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悟:当我们向既定的目标奋进时,内心是多么渴望前面有条航标灯引领我们的航船,有志同道合之士指明方向,有亲切的话语拂去人生征途的劳顿。自然也好,人性也罢,都是极富神秘性的东西。有的东西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掌握,但有的东西通过典籍学习是不能够领悟到的,只能听从名师的指点,只能凭自己的实践和悟性慢慢领悟。只有这样的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认识和经验”永远是一个过程,永远具有历史和科技的局限,神话知识不利于创新。只有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潜能,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走向完美的理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