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学问家朱熹《观书有感》的诗中说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渠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就因为它的源头是一口清泉。人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是的,狭义的学习是求知,广义的学习则是对真理的求索,它是对世界、对人生的好奇,是探索未知的欲望,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执著,也是人对完美的一种追求。
韩非子是荀子非常喜欢的弟子之一。
韩非子很聪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很多,可以离开老师去辅佐君王了。
韩非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荀子,荀子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给韩非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到鲁桓公庙中去参观,见到一个倾斜易覆的器物,就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物呢?”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主放在座位的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物。”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空着时要倾斜,注入一半的水就平正,放满了水又会翻倒。”
孔子又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
孔子的学生便舀水往器物里倒,倒到一半时,器物就端立着,倒满了,器物就翻倒了。空着时,器物就倾斜着。
于是孔子大声叹息道:“唉!哪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韩非听完了荀子的话,脸变得通红,知道这是老师在批评自己骄傲自满呢!
荀子正色道:“学习不可以停止。”
韩非立即向老师作了自我批评,从此谦虚好学。
自满使人满足已有的成绩,自鸣得意,自以为是,从此止步不前。骄傲自满,会使人丧失进取之心。
荀子提醒我们,千万不能有自满之心。过分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无知,它虽然使人有短暂的幸福感,让人得一时之快,但实际上常常有损于名声。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喜欢指出别人的缺点,说人家这做得不合适,那也做得不够,似乎他什么都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一个大道理来。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满的表现,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怕被别人藐视,才用这种方式来显耀自己,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人厌恶。
一个人如果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就必然导致什么都装不下,什么都学不进去。就像杯满茶水溢出来一样。
某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以其恢宏和大气营造着催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堪为“学不可以已”的注脚。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人称“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也是一个博学的典范。陈寅恪少年时代就熟读经书、史书,后来留学日本、欧美,精通英、德、法、日文,还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等19种文字,对魏晋隋唐史、梵文等古文字以及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著名学者吴宓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统论之,吾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从古至今,博学多才的人尚且不敢骄傲自满,仍然不断学习。作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焉能骄傲自满?
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透过学习,我们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与我们的关系,以便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在我们的心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