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以宽厚的胸怀包容万物,才能在兼济天下的同时完善自我,成就功业。对此,先秦李斯有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三国曹植赋诗:“东海客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话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做人一定要时刻向别人学习,多听别人的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听取,才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当今社会,人们在不断地思考什么才是创新。现在,大家已形成共识的创新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另一种是把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整合为我所用,有人将其称之为从无序到有序的整合创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酒会上,不同国家的宾客聊天,夸赞起自己国家的好酒。中国人把茅台酒盖一启,香气扑鼻,在座的各位说茅台了不起。俄国人拿出伏特加,英国人拿出威士忌,法国人拿出香槟,德国人拿出黑啤酒,意大利人拿出葡萄酒……而美国人找了个空杯子,把所有的酒都倒了一点,晃了晃,说我们国家最出名的是鸡尾酒。可见,综合就是创造,把好的东西整合起来就是创新。这更是一种博采众长的美好境界。
对于读书来说,更是如此。正如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竭了。”
在读书方面,鲁迅先生一向是主张博览群书的。他认为,读书应该博采众家,取其所长,在休闲的时候,可以“随便翻翻”各种书籍,不要把自己的阅读范围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
他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随便翻翻》。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到了现在,还是如此,不用心,不费力,往往在作文或看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觉得疲劳的时候,也拿这玩意来作消遣了,而且它也的确能够消除疲劳的。”
鲁迅年轻的时候,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
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兴味,或者变成苦差事了。”
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做起文章来也糊涂。”
鲁迅少年时曾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拿到奖章,他立即来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奖章,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额头直冒汗。这样,他就可以浑身散发出热量,继续读书。
他就是由于这种苦读书的精神,后来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正因为鲁迅先生博览群书,使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造诣。
博览读书就是要求我们的读书的时候,多看看各种各样的书。视野要放宽,努力了解不同的知识。要学会随便翻翻各种书、报纸和杂志,不要小看随便翻翻的作用,这不仅是你的一种消遣活动,而且非常有助于你获取不同的知识。
在读课外书的时候,不妨抱着随便翻翻的态度去看,由于随便翻翻是在一种很放松的心态下去读书,完全没有读书的压力,这样反而能够在读书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
法拉第就是通过读书走向成功的一个人。他诞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铁匠家里。由于家境贫困,当他到了应该上学的时候,妈妈并没有为他准备好书包和纸笔。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求。没有进过学校的法拉第,由于找到一份装订图书的工作所以经常接触不同内容的书,通过读书他发现书中有他以前根本不知道的知识,书就是知识的海洋。这时的法拉第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的天资。如果说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那就是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对于他根本读不懂的书,他能够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读下去。这些书并不是为他准备的,然而他却充分利用了它们。一有空闲时间,就拿起经他装订的书读起来。
在这期间,他读了当时许多高等文人才能读到的书。一些哲学书籍常常引起他的深思,而一些科学书籍更把他的爱好引到了科学轨道上去。一本实验化学的书,引起了他对化学的浓厚兴趣,甚至立志要当一个化学家。他在装订百科全书时,看到了一篇关于电学方面的论文。尽管内容在现在看来是很浅显的,可是法拉第这个对电毫无概念的门外汉,要读懂它却很困难。他的坚持使他硬是读了下去,正因为这样才奠定了法拉第日后的伟大成就。
高尔基出生于一个木工家庭,小时候的高尔基没怎么上过学,从小他就开始工作,在各地流浪。但是,聪颖的高尔基却非常喜欢读书,书籍陪伴着他长大,他通过自学而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作家。
由于早年生活贫困,没钱购买书籍,爱书的高尔基总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那时,他也读了一些内容不良的书。通过不断地阅读,高尔基反而在读书中学会了辨别,他感到“正派的书固然好,坏的魔道书也好,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因此,高尔基提倡好书坏书都要读,他认为通过读不同的书可以在阅读中区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高尔基认为,读书不能光凭自己的爱好片面地读某一个流派或类别,而是要对各种流派都加以阅读,吸取其中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思想。
书是通过比较才能分出好坏的,高尔基通过读好书与坏书,不仅掌握了在生活中辨别好与坏的技巧,而且,在他的作品中,描写好人与坏人也总是入木三分。
好书坏书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关键是自己有一双鉴别的眼睛。
怎样才能区分好书与坏书呢?答案是从经验中来。
也就是,一个人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然会读到一些不好的书,这时候,你怎么才能知道自己读的书是不好的呢?
首先要学会思考,也就是说,书中讲的是什么?书中的内容主要是帮助人提高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你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收获吗?如果你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你就能大概区分这本书对自己来说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大文豪托尔斯泰则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抄袭。”因此,读书一定要注重思考。
其次要学会批判,也就是,书中说的不能全信,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判断作者说的是不是有道理。如果你会批判,你就会知道这本书为什么是不好的,这样,你也能够从反面学到一些知识。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思考。”每本书都可能找出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因此,作为读书来说,我们都应该学会质疑和批判。
故此,博览群书的确是有必要的,但也应该批判式地去读书,取其精粹,有目的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