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粟裕珍闻录
8251700000016

第16章 “木马”神计:超一流的大腕导演

粟裕打造“汉高祖的关中”之时,日本人一刻也没闲着。

不只苏中的“皇军”,日本国内的普通老百姓也对苏中表示了强烈的关注,这当然不是出于一衣带水的“友邦”情谊,而是垂涎这里的肥沃与富饶。

东京的报纸就刊载了“长江下游富有食盐、棉花、粮食等战略物资”的言论,以民众舆论敦促帝国“皇军”:扫荡长江下游之匪军是十分必要的。

强盗之所以“强”,就“强”在有强盗逻辑。跑到人家宅子里杀人越货,反而煞有介事称主人为“匪”,自己倒成了堂而皇之的“官府”。

“防火防盗防记者”,大概不可一世的“皇军”也不能免俗。国内的舆论一催逼,他们的压力就更大,动作也就更猛烈了。

很快,粟裕说的苏中“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到来了。

1943年2月,日军集结重兵,开始对苏中“扩展清乡”、“强化屯垦”,重点首先放在四分区。

四分区有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崇明五个县,合称通海,四分区南临长江,东面黄海,是大江南北往来的要道。这里一马平川,风景虽好,钓鱼休闲和海滩日光浴都很方便,却无险可依,易攻难守。而一旦失守,则不仅江南江北联系将切断,军需物资难以运送,苏中全区也就岌岌可危。

粟裕在苦苦思索。

2月中旬,他忽然接到四分区转来的该区自卫团团长汤景延的报告,获悉了一个重要情况:苏北特工站站长姜颂平派人秘密“招安”汤景延。

粟裕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和吴三桂的陈圆圆有得一比的“美人”,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非凡能耐:“倾国倾城”,就是倾覆别人的国家和都城。

远古时候,特洛伊王子是个少见的风流帅哥,到人家希腊访问,一下子就勾搭上了绝世美人海伦。

眉来眼去不几天,两人竟然双宿双飞,一口气跑回了特洛伊。

海伦可不是一般的良家妇女,而是早已“选在君王侧”的堂堂一国之母:希腊王后。

世间最难平复的大概除杀父之仇之外,就是夺妻之恨了,何况还有夺母之恨在里边。特洛伊王子这回捅了马蜂窝。

希腊各部落群情激奋,歃血为盟,发誓雪耻。他们公推亚加米农为首领,不远千里,浩浩荡荡征讨特洛伊。

特洛伊人也真“牛”,希腊大军连年猛攻,竟然九年之中“我自岿然不动”,成为“史上最牛的钉子户”。难怪他们的王子那么“色胆”包天,公然拐骗人家国母。

不过,好日子终究也到头了。

第十年,希腊将领奥德赛忽然想了一条妙计。他把大批精兵藏在一匹巨大的木马肚里,放在特洛伊城外,然后假装溃败退兵。

特洛伊人不知是计,把木马当做稀奇的战利品拖进城内。随后,他们载歌载舞庆祝胜利,闹腾到深夜,才一个个疲倦地睡去。

木马中的伏兵悄无声息地钻了出来,打开城门,并未远去的希腊主力部队一拥而入,终于拿下了特洛伊城。

海伦虽然已是残花败柳,但到底物归原主,特洛伊则成为永远的历史名词。

一个美人倾覆一个国家的悲剧再次重演。

后世的军事家大概对海伦本人感兴趣的不多,但都毫无例外津津乐道于奥德赛的“木马计”。

粟裕就是如此。

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汤景延带自卫团实施“木马计”,假装投敌之后,在日军驻地内控制大江南北的通道,一旦时机成熟,便里应外合,“破腹而出”,以打破日军的清剿,确保四分区安全。

汤景延的确是合适的“木马计”实施人选。

他早年参加中共,但不久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抗战后,他在海门组织抗日游击总队,接受了国民党的收编,先后担任其鲁苏皖边区委任的要职。1941年夏,在上司李长江叛投日军之际,他又幡然悔悟,脱离李部,重新加入中共,担任了通海自卫团团长。

这种似乎反复无常,几易其“主”,与“三姓家奴”吕布可以“媲美”的人,日本人就不72第十四章“木马”神计:超一流的大腕导演信他能长久待在新四军,过苦行僧般单调乏味的日子,所以策反的特工瞅个机会,悄悄摸上了门。

真要“投降”日军,汤景延到底有些犹豫,落个李长江一样的汉奸骂名不算,还担心全团集体行动,人多口杂,完不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但粟裕很快做通了他的工作,并对他的自卫团进行了谨慎而妥善的安排。

他将自卫团与崇明警卫团合编为一个团,委派精明强干的顾复生、赵济民两人担任正副政委,能征善战的沈仲彝担任副团长,以加强该团的领导;配给一部秘密电台,专门负责联络,还指派苏中军区保卫部梁皓担任专职联络员。

与此同时,他安排稳妥的人还对全团官兵进行逐个政审,将三十余名基层骨干调进自卫团,换走了一些不合适参加这一特殊行动的官兵。

此后,汤景延一面和姜颂平保持“亲密”联系,一面“与时俱进”,开始花天酒地“腐败”起来:拜把子、抽鸦片、下馆子、搓麻将。渐渐有了“上流社会”的“风度”,与“不谙世事”更“不解风情”的“泥腿子”新四军干部拉开了距离。

不久,汤景延直接和姜颂平风花雪月,吃吃喝喝,混在了一起。一阵讨价还价之后,汤景延答应所部接受汪精卫“皇协军”的番号,但提出两个底线条件:一是建制不变,二是防区不动。

姜颂平拍拍胸脯,很“哥们”似的表示理解。因为前者关乎汤景延的个人“本钱”,别人不便插手;后者则关乎汤景延已到口的“肥肉”,别人也不好分一杯羹。

从来就只见“皇协军”投奔新四军,这回也要看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新四军如何追求“光明”,投奔“英勇善战”的“皇协军”了。姜颂平想,我姓姜的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干过什么惊天大事,但有这一桩奇功,也总算可以无愧平生,告慰祖宗了!

于是,姜颂平兴致勃勃报请上司,将自卫团改称了苏北清乡公署外勤警卫团。

汤景延也十分“义气”,毫不爽约,在4月19日公开“起义”,通电南京“敬爱”的汪精卫主席,宣布投奔“和平建国”的“国民政府”,反对捣乱、破坏“和谐”社会的共产党、新四军。

南京汪精卫和侵华日军总部闻讯大喜,仿佛睡觉时被窝里捡到金灿灿的元宝一般,当即发布热情洋溢的嘉奖令,重奖汤景延一千块大洋,全团官兵也都“普天同庆”,人人有赏。

但他们到底是洞庭湖上的麻雀,“道上”的老手,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那是狗屁,重要的是防人之心绝不可无,因此嘉奖的同时,他们又密电苏北清乡公署和苏北特工站,严密监视汤景延,以防有诈。

汤景延必须演戏,像梅兰芳或者阮玲玉一样,而且越逼真越好。

他在城里公然挂起了“汤公馆”的牌子,派头十足,外有警卫,内有佣仆。平日里衣装笔挺,头发油亮,似乎在向美男子“领袖”汪精卫看齐。公馆里常常“高朋满座”,汪伪军政头目济济一堂,或设赌局,或开饭局,通宵达旦,热闹非常。“朋友”们约会,他有请必到,而且必带重礼,从不吝啬银子,不涎着脸皮空手上门。

汤景延一时成了苏北的及时雨宋江,汤团长够义气的美誉在军政界迅速传开了。

群众的“口碑”有了,还得向“领导”表忠心,献殷勤。汤景延恭请姜颂平亲自作陪,带了二十瓶陈年茅台,十五斤上好香肠,远赴省城苏州,拜见汪精卫的江苏省主席李士群。

李士群可不是一般角色,他身为“省府”主席,还同时兼任“清乡”委员会秘书长、“剿共救国”特工总部主任,是汪精卫“国民政府”里权倾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

他和汤景延有个相似的经历:都戴过“红帽子”,做过共产党。

年轻时,李士群和妻子都曾是热血沸腾的中共党员,到过远方的“理想国”苏联。1928年回国后,以记者身份搞地下活动。四年后被陈立夫、陈果夫两兄弟的中统特务逮捕,随即幡然“醒悟”,“坦白从宽”,继续干他的老本行,只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共产党。日本人来了后,他又积极主动“靠拢”,还是做熟练的老本行,主持老百姓谈之色变的“七十六号”,枪口则同时对准共产党和国民党。

大概从汤景延身上看到了“反复无常”终于有了同伴和知音,自己从此不再孤单,李士群这天十分兴奋,慷慨地晋升汤景延为少将旅长,送给他一枚闪亮的勋章。当然,如果可能,他还愿意马上做一千打这样的勋章,送给所有新四军将士们。

朝中有人好做官。攀上了这么显赫的高枝,汤景延此后的行动方便多了,大批情报源源不断被送到粟裕手里。

升了官,还得发财。

那时候,当然还没有国家公务员不得经商的条条框框,汤景延在县城里大张旗鼓地开起了“协记公行”,自任总经理,账房先生则是他的政委顾复生。他公开贩卖粮食和经营盐、布、药材等物资,还不断扩大自己的“事业”,在青龙港、宋季港、牛洪港等港口开设了好几家分行。

这自然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协记公行”实际在运送新四军一师的各项紧缺物资,包括军火、西药、食盐、布匹等一旦发现“格杀勿论”的违禁品。

日本人苦心经营的封锁线被撕开,新四军的地下运输线则“天堑变通途”,畅通无阻。

但日伪有最高当局的密令,也一直不曾放松对汤景延的警惕。特工们频频光顾自卫团,四处侦察打探可疑的蛛丝马迹,只是除了大吃大喝一顿,外加腰包里塞满“孝敬费”外,其余一无所获。

姜颂平和苏北“清乡”公署主任张北生,还亲自出马测试汤景延,两次邀请他去南通游览名胜古迹,“青梅煮酒论英雄”。汤景延也欣然前往,脸不变色心不跳,照吃照喝照玩不误。

最阴毒的一招是,日伪方面以汤景延为人质,命令他的自卫团开往南通,以连为单位分开训练,还不准携任何武器,但他们也依然没发现丝毫破绽。

这就怪了,汤景延的“忠诚”没问题,粟裕却总在神出鬼没打胜仗,苏中“清乡”的胜利与“长治久安”遥遥无期。

汪精卫早在1927年就有过经典名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苏中日伪军也承继了这位“国家元首”的衣钵,最后还是将怀疑的目光盯在被新四军“洗过脑”的汤景延身上。

他们违背原来“听编不听调”的约定,决定将汤景延部编成五个连,调离原来的驻防区,长江边的重要港口都换成汪精卫的嫡系部队把守。

这时候的自卫团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处境相当危险,被迫驻扎在内地二线,分散在十几个集镇,方圆达二百余里,中间还夹驻不少蠢蠢欲动的日伪部队,随时都有可能被一口一口吃掉。

粟裕在时刻关注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自卫团。

得悉自卫团危机四伏后,他与麾下爱将、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三旅旅长陶勇商量,自卫团驻地分散,指挥管理不便,反“清乡”已胜利在望,没有必要再冒险待在日伪内部,以免夜长梦多,造成不测损失。

陶勇表示赞同后,粟裕接着说:“但不应悄悄回来,而应破腹而出,出其不意敲掉敌人几个据点,震动日伪高层,长我新四军威风!”

9月29日11时,接到粟裕回归命令的汤景延,指挥自卫团的各个连同时“暴动”,纷纷击破当面的日伪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到指定地点集中后,于次日一个也不少地回到苏中根据地。

汤景延和他的自卫团几乎就是到“皇军”家里做了一趟客,大鱼大肉吃了招待餐后,又大包小包拿了价格不菲的“礼物”,毫发无损地回来了。

汪精卫和他的日本老板,被活活耍了一场“猴戏”。“领导”永远是正确的,这么没面子的事情,当然要找只替罪羊。苏北“清乡”公署主任张北生等人因此受到上司严厉斥责,险些丢官丧命。

粟裕自然兴奋。

他亲自出面,为自卫团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大会。大会上,粟裕盛赞他们的赤胆忠心,胜利地完成了“钻进去,打出来”的计划。还说这一“木马计”行动,钳制了日伪的行动,粉碎了他们对通海地区的“清剿”。

然而,历史总给人遗憾。

尽管汤景延早在1948年就马革裹尸,血洒疆场,他和他的“木马”行动在后来的“非常岁月”里,还是被“自己人”诬为叛变行为,家属和行动参加者都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副团长沈仲彝还被长期关进冰冷的水牢,“享受”了在日伪军那里不曾有过的特殊“招待”。

1980年10月,不堪忍受的汤景延之子在绝望中给粟裕写信,请求这位当年行动的决策者出面,为九泉下的父亲平反正名。

虽然自己也蒙冤在身,昭雪遥遥无期,粟裕却依然抱病给“汤团行动”写肯定的证明材料。他还郑重地给江苏省委负责人写信,说汤景延之子请求给父亲平反,家属得到应有待遇的要求是合理的。

1981年1月,他再次给江苏省委秘书长写信,要求省委有关部门做好汤景延烈士的平反及家属遗留工作,以告慰烈士英灵。

在自己重点追忆战役指挥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粟裕也省出笔墨,没有忘记给汤景延重重地记载了一笔。

然而,直到他1984年2月辞世,汤景延和“木马”行动,也没有得到符合历史真实的公开评价,一切在推诿扯皮中照旧。

对沙场上的敌人,粟裕腹有良谋,多的是办法,但对连汉代飞将军李广都忌惮的“刀笔吏”,他能做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