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8267100000041

第41章 教师:幸福、智慧,彰显魅力(2)

案例二:我任教的班级有这样一位学生小y。她的语文学习成绩一直都不理想,我对她有过严词说教,也有过严厉监督,但收效甚微。她似乎有点“执著”和“倔强”,对于我的好心不予理睬。经过不断的反思、交流,经过不断的了解,我又以“赏识”作为切入点。对待那位女生,我经常看似不经意地来个“表扬”。例如“嗨,给个机会,这两首诗歌背下来,给我们俩争口气”等。还有的时候,在要求上,我会故意“营私舞弊”,给她“优惠政策”。这样,她“完成”了任务,在同学面前也就抬起了头,平常因紧张而说话有点结巴的情形也逐渐消失了。于是我趁热打铁,不断改进与她交流的方式,加大与她交流的力度,渐渐地,我们俩有了“交集”。她不再那么敌视我了,开始对我有了一点点信任,我由科任老师、局外人、“不搭界”的“旁观者”慢慢变成了她可以接受的一分子。我们就接二连三地开始了另一个“战场”——“短消息”的你来我往。她说自己也很想学习,只是因为基础很差而有所畏惧;她也跟我聊聊班级里的奇闻轶事,向我传播“小道消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和她变成了“同甘共苦”的朋友。我就趁此机会不断地引导她要和同学们快乐相处,学会宽容。我鼓励她向别人证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能取得进步的。结果她在期中语文考试中,破天荒地考出班级前十名的好成绩。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愿意俯下身子,和学生拉近距离,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教师才会较好地将心比心,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同样,学生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而不会觉得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在赏识的过程中,教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利用各种契机、平台来教育和引导学生,获得了学生的尊重。

3.课堂上学生体验到成功

我校思品组、理化组将师生课堂活动方式的改进作为研究课题,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口号——缜密思考,有序安排,科学活动,体验成功。

案例三:一堂电学作图复习课

这节课是复习电学作图。当学生接到老师布置的画图任务后,每组同学针对本小组成员的特点展开活动。成绩好的同学一方面要把题目做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同组学有困难的同伴,以达成集体共同的意见。

上课前,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上课时,教师采用擂台赛的方法进行小组打擂,对获胜小组给予奖励。

在课堂进行到电磁部分作图题讲解时,教师把一位同学完成的通电螺线管磁场方向的图像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组同学发现那竟然是个错误的方向作图。当时都心急火燎,也不顾听课教师在场就嚷起来:“我们自救!自救!”他们争着在其他小组更正前去为自己的组员补救,以期获得小组的五星。

教师问:“这道题哪组学生做对了?请上讲台前面来在实物投影仪上给大家展示一下。”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讲台来展示,气氛非常热烈。班上最差的一名学生因为这节课老师给予他很多的关注和表扬,使得他信心大增,竟然主动跑上讲台并大声说:“我先占个位子再说。”(老师很惊讶也很感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虽然教学手段只是个擂台赛,虽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深奥,但教师的教学过程处处为课堂的主角——学生而设计,学生在课堂这一舞台上投入地表演,尽情地发挥。

4.各层次的学生在“赏识”氛围中进步成长

案例四:初三(4)班有一名随班就读的“预控生”。刚进校时,这个学生表现出不合群,不大和同学交流,心理自闭、自卑,门门功课都不及格且分数极低。班主任是位语文老师,她在日常教育中把她当做课业正常的孩子看待。如上课时,用一些难度较低的、估计她可以回答的问题来问她,当她回答以后,对她赞赏有加;背诵默写课文,只要她默得不错,就会有意夸张地大加表扬,希望同学们向她学习。该生写的作文虽然语句不够通顺,但情感真挚。针对这一点,在作文讲评时,语文老师给予她充分肯定,并把她的习作作为范文来读。每当老师表扬她的时候,她的脸上就会露出满足的、自信的微笑。班上的同学逐渐改变了对她的看法,由之前的取笑到逐步接纳,到羡慕、佩服。这个学生到这时也逐渐走出了“立卡生”给她带来的阴影,变得活泼、开朗,充满自信。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抓住她为了表演成功刻苦练习这一闪光点大加表扬鼓励,相信她也能将这种劲头用到学习上来。果然,她对自己的成绩有要求了。她努力完成作业,独自思考、钻研,放学以后常常一人留在教室里,直到把数学作业做完了才回家。数学从只有二三十分,到现在的及格,这名“立卡生”各方面表现都和其他同学一样了。现在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考上较好的高中,并为此努力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提振了学生前进的信心,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案例五:初二(1)班的小林同学因成绩不理想,经常会遭到部分同学的嘲笑,所以她在班中总是唯唯诺诺,做题总要问别人,自己没主见。在一次英语艺术节的歌唱比赛中,班主任觉得她嗓音很不错,就让她担任领唱。起初她不敢在同学面前大胆表现,怕同学笑她,班主任安慰她说:“没事,你的声音很好听,只要多练几遍,老师相信你会表演得很好。”随后又帮她纠正了一些单词的发音。她因为受到鼓励也热情高涨,在家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终于在汇报演出的那天一鸣惊人,令同学刮目相看。她还特地请她妈妈来观看演出,妈妈看后激动地说:“老师,我每次来学校都是胆战心惊的,只有这次我是很自豪很欣慰的,谢谢您给我女儿这次表现的机会。”班主任也抓住这个契机对小林同学说:“你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了吧?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只要花时间,总会有提高。你能把唱歌的热情发挥到学习上吗?老师相信你也会成功,我会帮助你的。”因为同学们和老师对她的信任、赏识和帮助,她信心大增,经常能看到她在课间问同学问题,她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关键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机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也感到一些问题的解决和突破有相当大的难度。比如,如何通过“赏识”帮助教师形成有特色、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如何通过“赏识”引导教师把积极评价学生作为自己的自觉和有意识行为?

我们认为,“赏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下一阶段我们准备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式,带领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围绕“主攻点”的研究,引导教师结合“纠正一个错误行为,结交一个困难学生,改变一种无效方式”,通过课堂教学的展示、反思、交流,深化各组的实践研究,不断改进教师的错误、低效行为,形成各自“赏识”的课堂教学特色,通过组间的交流、成果的推广带动面上的研究,逐步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在关注学生的感受上再下工夫,形成不断倾听学生意见的机制,不断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做学生喜欢的教师,逐步实现“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目标。

(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供稿,杨保华执笔)

二、让学生喜欢学、学得好

——黄浦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黄浦学校虽然地处市中心,硬件条件优越,但由于客观原因,以前师生们却不敢理直气壮地说“以黄浦学校为荣”,学校在社会和家长中也没有特别好的口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2009年8月,学校向黄浦区申报了“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实践研究”课题,对学校“不被喜欢”的原因我们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调查,如问卷和访谈。得出的结论并不出乎意料,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陷入了成绩低下的怪圈。仅从当年初三毕业班和预备班入学成绩来看,分别为全区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二。学校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在大环境不变,选拔性考试直接关系到学生、家庭命运的今天,“分数”是无法回避的。

于是,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关注测试数据背后的内涵,构建校本化的学业质量保障体系,使所有的学生喜欢学、学得好,进而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让学生喜欢学校。

构建校本化的学业质量保障体系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和努力,只能是走过场。因而,提高教师的质量管理能力势在必行。

(一)主要做法

1.教师直接参与质量保障体系实施

我校的校本质量保证体系称为“1422”模式。其中“1”是指把“课程标准的细化”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是课程的出发点,是“教”、“学”、“考”的依据;“422”中的“4”指“做预测、定指标、行诊断、施干预”四个阶段,“2”、“2”分别指教育、教学两条线,学生、教师两方面。两年多来,学校会考学科的全体教师都直接参与到了这一体系的探索和实施的全过程。

(1)关注校情,细化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层面对各学科应达到的学业目标的总体要求,为使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标准”进行,课标细化成为必要之举。

我校细化课标时,遵循了以下原则:遵国家标准,忌偏;循学科规律,忌齐;依学生实际,忌高;实细化要求,忌空;重循环渐进,忌多。

学校特别强调了要依据实际进行“托稳底部”工作。由于学校生源不具备选择性,绝大多数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基本没有辅导能力,因而孩子们只有在学校听懂了才可能学会学好,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上重心要整体下移,这也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每个孩子都有追求良好学业成绩的愿望,使所有孩子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底线。“托稳底部”,实际上就是托稳了由于经济原因无力在外补课、由于家长素质不高无力进行辅导、由于其他种种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一大批孩子。只有他们学会了、学好了、爱学了才会有成就感,才会喜欢自己的学校。

细化后的课标不仅是“教”的依据,也是“学”的质量评价的依据。据此,教师在参加出题能力的培训后,编写了适合校情的练习。练习中规定了出题要求和样式,力争做到删繁就简,举一反三。单项练习充分考虑巩固、加深、拓展功能;阶段综合练习更加注重梯度、权重的科学安排。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规定了题目的数量、题型,根据学生实际强调了分层,设计了必做题、选做题、加试题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重的学习负担,强调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2)形成常态,抓好细节管理

①了解学情,进行预测

预测就是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预估,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前进行两次。内容主要包括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学生个人定位分、进退步情况等重要数据。这项工作由教导处、德育处负责,教导处主要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学科教师预测教师教的情况,德育处主要通过年级组、班主任、学科教师预测学生学的情况。年级组还负责预测年级整体情况,此时邀请家委会成员一起参加。这一过程师生、家长共同参与。

预测的目的是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责任感,更有目标地学;是为了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让家长由原来的旁观者变为直接的参与者。尤其是在师生一对一的预测中增进相互理解,结成紧密的同伴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②依据学情,制定指标

定指标是指学生与教师完成预测后把可能达到的成绩敲定下来,达成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关于学业测评重要指标的共识。学生锁定这一指标,就有了目标概念,通过师生一起采取行动来缩小预测与实际水平的差距,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变教学起于教师的教这一传统为始于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设计与实践的。我们认为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次重要转型。

我们的预测和定指标是在尊重实际的前提下进行的,即便某个学生的成绩再差,只要是某次检测前得到教师、学生、学校三方认可,就是在得到“允许”之列,这个“差”的分数就是他的基准分。只要在此基础上有所进步,就是成功的,就会得到肯定。学生把冲刺“指标”当成了一场竞技游戏、一件乐事。教师由于班级里的“学优生”和“学困生”对班级的贡献率相差无几,也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所有学生都能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最有意义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本人是知情的、参与的。而以往成绩好坏只是教师和学校的事,与学生自己无关,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现在让“我的成绩我做主”,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

③利用数据,开展诊断

诊断指在实施质量监控之后将实测成绩与预定指标进行比对,找出问题或总结经验,为改进教和学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