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8295700000002

第2章 恪守孝道,仁之根本

“原文”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解”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③犯上: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少的意思。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而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边读边悟”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是全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行,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德观。在古代,人们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同时也是立国的根本、治天下的根本、为人的根本。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主张“以孝治天下”,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