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忧国忧民:范仲淹
8333400000005

第5章 游学关中

宋真宗赵恒继位后,朱文翰得到信任,升为户部郎中。郎中为皇帝的侍卫和随从,地位较高。朱文翰为人耿介刚直,敢于直言朝政,得罪了权贵高官,受到诽谤中伤,景德初年被贬出京城,任淄州长史。

母亲先去淄州的秋谷口照料继父,范仲淹仍在长山读书。

景德末年(1007),朱文翰卸任淄州长史,调任盐铁度支判官。盐铁度支,负责全国盐铁生产的统计和支调。设有度支使、副史、判官。判官,稍次于副使。范仲淹随从继父从淄州回到了长山。当时长山既没有合适的学宫,也寻不到好的教师,便暂时闲在家里。母亲劝他是否去做商贾技艺的事情,挣些钱,既可贴补家用,也可慢慢自立。他告诉母亲,现在他不想去做事,唯一想做的是读书,要有大学问,要有真本事。继父明白,仲淹志趣不凡,要走科考之路。便对谢氏说:“不要为难他了,让他选择自己愿走的路吧。”

大中祥符元年(1008),范仲淹20岁这年他决定游学关中。征得二老同意之后,他带上琴剑和少许衣物,踏上了漫漫西征之路。琴剑,一向是范仲淹外出随身必带之物。他每日闻鸡起舞,凌晨练一通剑术,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强身健体,他要做一个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之材。文能笔扫千军,武能一当万师,文韬武略,智勇兼备,方能负天下之重任。为了陶冶性情,他又酷爱弹琴,曾向徙居淄川的大音乐家崔遵度学过琴艺。对周朝尹伯奇创作的古琴曲《履霜操》情有独钟,平时只弹此曲,时人称他“范履霜”。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履霜一操。”每当夜晚宁静之时,他便操琴数曲,体察先师在齐闻韶三月而不知肉味的心迹,探究“治乐以治心”的乐治奥秘。

范仲淹仗剑一路西来,登山涉水,风餐露宿,访民问俗,寻古觅幽,眼界大开,见识大增。他心向往之的关中宝地,变得可触可视可凭可吊。关中岐山,原为周朝兴起之地,故为岐周。当年文王访大贤姜尚于渭水之滨。姜尚灭商有大功,封于齐,成为齐国的始祖。自己从齐出发,而来寻觅周文化的源头。孔子终生仰慕西周那种“仁政德治”的小康社会。然而,礼崩乐坏,诸侯征战,秦用商鞅,崛起于关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登基,奢望万世,历史偏偏跟他开玩笑,倏忽短命,令秦朝二世而亡。那骊山下的秦陵巨墓,向后人昭示着什么?关中,蕴藏着昔日汉唐盛世的秘密,每一寸土地都有华夏文明演进的足迹。

在关中,范仲淹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其中一位就是他称为吏隐的王袞。所谓吏隐,不以利禄萦心,居官而同隐者。王袞善诗,富有正义感。担任著作佐郎,通判彭州。通判比知州稍低,相当副长官。恰巧遇上知州做了不法之事,他愤而公开斥责,结果丢了官,居住长安中与豪士交游,纵酒放歌,大有嵇阮之风。后来他又出来做官,管理终南山上清太平宫,实则是隐士。王袞的儿子镐,字周翰,与范仲淹成了好朋友。王镐有两位好朋友,一位叫周德宝,一位叫屈元应,都是道士,两人都善于弹琴。周精于篆,屈于易学深有研究。当时,他们朝暮相从,什么问题都喜欢议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王镐幼时奇敏,善为诗文,声满长安,呼为“小秀才”。稍年长,不慕利禄,著书乐道。这时,他与范仲淹、周德宝、屈元应几位朋友,或开樽浩饮,或扣弦而歌,远离尘嚣禄利,得山水之乐。秀丽如黛的青山,飘逸闲适的白云,重叠蜿蜒的群山,直连接到天边。等到明月升高、露水降临之时,天地万物都安静了,这时便有一悠扬的笛声从西南方向依山而起,上响彻星汉,下充满深谷丛林之中。清风伴随笛声徐徐升起,夜空中无一丝云烟。客人惊异,谁在吹笛?王镐说:“这是一位贫苦的老书生,每风月之夕,就来此操长笛,吹奏数曲而去,已经四十年了,这是真正的君子之乐。”这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情与景,永远鲜活在范仲淹的记忆中。

37年后,范仲淹经略陕西,应王镐长子之请,天圣五年(1027)为病逝的王镐撰写了墓表,称颂道:有君子焉,生兮云山,葬兮云山,始终不垢兮,其清而贤。

在这次关中游历中,范仲淹也进一步了解了民间疾苦。对农民的辛苦劳作、艰苦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对范仲淹以后的施政为民产生了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