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谈话要注意形象性和生动性。形象的语言有助于说明事理,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幽默的谈话可以使谈话的对象感到妙趣横生,而形象的谈话可以使校长讲的道理感性化、具体化,易于被协调对象接受;生动是校长谈话最重要的特征。在协调过程中,校长的谈话要生动活泼,就要注意运用比喻和形容。精彩的比喻和形容,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形象、生动的谈话不仅易于使人接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可以增强协调效果。
(9)谈话要注意简洁性。简洁性原则要求领导者谈话必须简洁明了,干脆利落,切忌冗长累赘。在协调工作中,有些校长给协调对象谈话时口若悬河,废话成堆;有的冗长累赘,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有的举起例子来一个接一个,简单堆砌。这些都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都会使协调对象感到疲倦,久而久之,校长的谈话就成了协调对象的负担,听校长谈话不是如临春风,而是如坐牢笼;不是洗耳恭听,而是“闭目养神”。要简洁,就要抓住关键,干净利落地讲述。此外还要注意克服那些习惯性的口头语及清除那些啰嗦的虚词。
2开会
召集各种会议是校长协调工作的又一个重要形式。掌握开会艺术,对于提高校长工作效率,是十分必要的。会议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会议形式以达到一定目的。会不可不开,但会却不可滥开,因为会海的波涛常常把效率和时间冲掉;会也不可“瞎开”,而应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讲求会议效果,使之真正达到需要的目的。滥开会将使人头疼,瞎开会则令人心烦。所以,增强开会的效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分清会议的性质。一般讲会议有三类:第一类是政策性会议,包括为进行决策而做的咨询性会议(如了解情况、分析材料、评估方案以及学术和经验交流等)和制定政策的决策性会议(如确定目标、制定规划、研究对策等)。这些会一定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不能搞“一言堂”。第二类是执行性会议,包括为决策组织实施、布置任务、分配工作、协调矛盾等的协调性会和宣布某项法令、政策或规定的告知性会。这类会议要议而有决,目的明确,气氛严肃,会议组织者要有权威、有主见,布置下去的工作大家都能接受和执行。第三类是礼仪性会议,如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典礼会等。这些会要气氛热烈、实在,立意要高,口号要响。在协调工作中,领导者经常主持召开的是第一、第二两类会议。但有时有目的召开第三类会议也可起到“旁敲侧击”的作用。
二是要明确会议的议题。无论开什么会都要有明确的议题,使与会者能清楚地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深得其要领,从而表明态度和意见,正确地解决问题,以达到协调的目的。
三是会前要充分准备。会前的准备工作,是开好会议的必要条件,往往比会议本身花费的时间更多,付出的力量更大。会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工作:(1)确定会议的中心议题,并事先通知参加会议的人员。(2)草拟会议文件。会议的文件包括必要材料和参考材料两种。
(3)依据会议的性质、类型,安排会议的程序、时间及参加会议的人员。(4)搞好会场和会务,包括地点的选择、会场布置、参会人员的接待安置和会议的通知等。(5)要控制会议的规模,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人不要参加;可列席可不列席的不必列席;可用小会解决的问题不要召开大会;可半天结束的决不开一天;规定的到会时间要准时,一般也不得延迟散会时间。(6)要检查会议的内容。议题不明确的会不开;议题多的会不开;准备不充分的会不开;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离题的话不讲、空话套话不说,重复的言不发。
四是会后要形成决议。有议有决是开好会议的基本要求,会议最后形成的决定或决议是整个会议的结果。决议可以是文字形式,也可以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可以放在总结报告中,也可以写进会议纪要里,还可以是会议记录的形式。
(三)校长协调的基本手段
在校长协调工作中,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可以增强协调能力和协调效果,达到统一思想,消除隔阂,团结奋斗的目的。当然,协调的对象不同,所使用手段也应该有所区别,有时一个协调对象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手段,有时几个协调对象也可使用一种协调手段,关键要看协调的主客观条件和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常用的,或者比较规范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相对于行政手段而言的,主要是指运用经济杠杆,按照经济原则,讲究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方法。具体地说,通过运用诸如工资、利润、利息、税收、奖金、罚款以及经济责任制、经济合同等这样一些经济手段为杠杆,组织、调节和影响协调对象的活动,将协调对象引导到一定的行动轨道上来,共同完成已定目标。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经济手段的具体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简单划一地规定,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但是,任何经济手段,其实质是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从物质利益上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经济关系,从而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是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最基本的一个不同点。运用经济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各种经济杠杆不断调整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把个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既不损害国家利益,又能保证并根据情况不断提高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从而使集体和个人对完成国家的整体目标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2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就是依据一定的政治权威,通过规范的或法定的层级隶属关系,对领导对象进行领导、调节的-种方法。行政手段是进行校长协调的主要形式。
但是,强调行政手段,绝不是搞强迫命令、个人专断、官僚主义和瞎指挥。科学的行政手段应该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它符合和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集中统一的指令、应该在大量科学研究和周密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种带强制性的命令、规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反映人民的愿望。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所有行政手段,只有当它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人民利益时,才能在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命令、规定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利益,会有助于大家明确目标、遵循规范,以利于统一认识、统一纪律和统一行动,使科学的行政方法成为动员大家完成统一任务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行政的严肃性,提高人民的责任感。
其次,科学的行政方法对有力地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全局活动的进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切实完成任务,都是极其重要的。第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担负着指导、控制、协调全局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之间的活动,调节它们之间的发展进度,督促、支配、加强前后环节,保证更好完成整体目标。
由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往往在指导思想或实际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矛盾或失误。因此行政手段在校长协调工作中的起伏和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总目标、大计划不受干扰,能尽快有效地克服困难,解决前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调节,往往比其他手段更为有效。在一些紧急、非常的情况下,采取行政手段及时处理,也是必需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行政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就会违背客观规律或人民利益,变成唯意志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不适当地扩大行政手段的应用范围,或者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校长协调,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在校长协调中,既不能没有行政手段,也不能任意扩大行政手段的协调范围,更不能滥用行政手段,甚至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协调。对行政手段的要求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把行政手段限定在一个必要和可行的范围之内,不断地加以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
3法律手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种法律规范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表现,是用法律手段保障严格地按照社会主义客观规律办事的工具,它们是为了调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以及它们与公民个人之间在各种活动中所发生的种种关系而制订、实施的,它们必须遵循并充分体现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好各种组织之间以及它与个人之间在社会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才能有预见地去指导有关的法制建设,保证它们对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可以保证必要的工作秩序。任何单位的工作都是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多因素复合体,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协调,便于使各工作系统中每个子系统依照法律规定,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义务、利益以减少扯皮,防止内耗,从而保证它们之间的渠道畅通,能正常地发挥各自的职能,使整个工作系统自动有效地运转。
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可以加强各工作系统的稳定。法律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协调,有助于把符合客观规律,确定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方法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化、条文化,明确固定下来,严格执行。这就大大加强了各工作系统的稳定。这种稳定性使各项工作不受外来的、临时的因素干扰,保证了工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调节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法律手段在现代化建设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它能充分运用自身的约束力,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所给任务的不同性质,规定不同因素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各自应尽的义务和应起的作用。并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约束方法,调节其程度和范围,来保证工作对象内外各种组织(及其各个下属构成单位之间)纵横关系的协调。
这样,即使工作过程中各因素间发生了矛盾,也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调节,而不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
4综合手段
校长协调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多种手段同时使用,并共同作用于协调对象的一种活动。
一种手段只能对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作用,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发生作用;同时,协调总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协调手段都受一定的协调目标所制约。所以,各种协调手段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每一种手段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局部。因此,真正做好协调工作,必须各种手段综合使用。
各种手段综合使用,是提高协调效果的必要保证,在协调工作的某一方面或某种情况下,某一种手段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但在整个或长期的协调工作中,假如总是使用某一种协调手段,或者单纯使用某几种协调手段,就会显得无力。各种协调手段综合运用,就会充分发挥各种协调手段在某方面或者一些问题上的长处,就会增强整个协调工作的力度,从而就可以大大增强协调效果。
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必须掌握运用综合手段的方法,否则,即便是运用了综合手段,也不一定会出现综合协调效果。由于各种协调手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门的作用,所以各种协调手段的综合运用中也会出现矛盾。如有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集中统一,而各单位又有其自身的客观情况。又如,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统一的规划,而规划的实现就需要加强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但从实现整体的经济目标方面讲,又要求运用经济的方法调动每个企业的积极性。要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这在客观上就要求管理权力的分散等等,不胜枚举。实际上,各种协调方法的目标和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真正运用好综合协调手段,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解决好各种协调手段的互相配合,防止各协调手段之间的冲突,而这个问题只能在具体的协调工作中实践,按照不同的情况加以解决。所以,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当然,可以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各种协调手段最佳结合的方法。各种协调方法结合的成败,有两个基本的标准:(1)是否调动了协调对象的积极性;(2)实际工作效果的好与不好,只有协调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际工作效果又很好,我们才能说各种协调手段综合运用的方法是正确的。
(四)校长同上级关系的协调
协调上级关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客观条件不同,同上级的关系不同,协调的方法也就不同,但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主动了解上级
作为下级要协调好上级的关系,首先必须了解上级。只有充分了解上级,才能更好地接近上级,主动地适应上级,积极地争取上级,在工作和生活中步调一致,建立起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了解上级包括熟知上级的工作能力、工作方式、思想水平和思维方式,包括上级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甚至习惯、爱好等等。充分了解了上级,才有可能在协调关系时恰到好处地利用上级的长处支持自己的工作,避开上级的短处和缺点可能给自己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了解上级要尽可能全面把握,不能凭着雪爪鸿泥来推断上级的意图、能力、性格和品质。要善于细心揣度,不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也不能只凭一时一事,只看表面现象。了解上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合上级,推动自己的工作,因此要更多地了解上级的长处、优点。热衷于打听上级的隐私,偏注上级的缺点和短处,不仅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上级,而且容易招致上级的反感,影响关系的协调。
了解上级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上级的同乡、同学、朋友了解,也可以通过上级身边工作的同志和上级的家属了解。当然,主要是通过自己在与上级长期交往的过程中来了解,善于从上级的讲话、报告、批示以及办事方法等具体工作中来获得第一手材料,加深对上级的了解。
2经常沟通思想,及时汇报工作
经常沟通思想是协调上级关系的重要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彼此间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比较密切的关系。因为交往的次数越多,思想沟通越勤,越容易互相了解,越容易形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经验,进而增进友谊,协调关系。如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自然不能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了解下级是每一个上级领导的职责,但上级面对许多个下级,不可能对每一个下级都了解得很深、很透、很清楚。因此,作为下级必须主动地与上级交换看法,沟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