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萧太后大刀阔斧地对契丹旧俗和落后制度进行调整和变革。辽自世宗、穆宗以来,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日渐严重,例如旧律规定:契丹人殴死汉人者,仅赔偿牛马;反之,汉人就要被处死,并把汉人的亲属没为奴婢。所以汉族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民族对立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萧太后规定:从今以后契丹人与汉人相殴斗而死者,律以汉法处理。当时她主持更改的法令规定有数十条,减轻了刑法,纠正了“赏罚无章”的局面,很得人心。为了切实使百姓冤有所伸、屈有所报,她不仅规定百姓可以直接到御史台诉冤告状,还派官吏巡视各地处决积年难结的滞案。而且,她自己还多次亲自处理一些疑难和重大案件。这不仅缓和了民族对立,也缓和了阶级对立。
总之,萧太后的出现为辽宋那段历史增添了崭新的一页。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段历史时,并不是无聊地要为某人歌功颂德,而是以此来告诉人们,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要想取得丰功伟业,必须要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刻苦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然后再用在社会实践中。
感悟做人智慧
俗话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学习锻炼是从年少时开始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经受的锻炼对一个人以后自身发展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说,在年轻时要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修身立世的品德,在培养创造性精神的同时也要尊重传统文化。只有接受各种艰苦的磨炼,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5.心事宜明才华须蕴
【原文】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释义】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以告人的事;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华应像珍藏的珠宝一样,绝对不能轻易炫耀,让别人随便知道。
西汉初年,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为王,这给它的邻邦东胡形成了一种震慑。为了扼制匈奴的势力,东胡向匈奴不断地发起挑衅,企图灭掉匈奴。
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个个雄猛、强悍、善骑。匈奴人有一匹千里马,这马皮毛油黑发亮,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此马日行千里,曾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宝马。东胡听说此马后,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对于东胡的无理要求,匈奴人一致反对。
冒顿明白东胡的挑衅用意,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他知道,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于是决定忍痛割爱,将宝马献给东胡。他对臣下说:“东胡之所以向我们要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邻邦。区区一匹千里马又算得上什么?如果拒绝东胡的要求,这样有失邻邦和睦。”于是,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虽然表面上冒顿不与东胡作对,但暗地里他却在偷偷地壮大实力,明修政治,养精蓄锐,等待有朝一日能够灭掉东胡。
东胡王得到千里马以后,非常高兴。他认为冒顿胆小怕事,于是更加狂妄。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东胡王听说后,心生邪念,派人去匈奴,欲纳冒顿之妻为妃。
匈奴群臣闻此消息后,无不感到羞辱与愤怒,大家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
冒顿非常气愤,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感到非常屈辱。但是他明白东胡三番五次向自己发起挑衅,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强大,如果双方一旦发生战争,实力悬殊,匈奴必会战败。
于是,他强作笑颜,劝告群臣说:“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怎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而伤害与邻邦的友谊?”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王。随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的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群臣听了冒顿分析,都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以图日后报仇雪恨。
东胡王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千里马和美女,于是更加骄奢淫逸,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导致该国实力日益衰弱。而此时的匈奴经冒顿及其群臣的精心治理后,政治清明,兵精粮足,其实力已经相当雄厚,远远超过了东胡。
然而,东胡王不能看清形势,更加放肆起来。他第三次派人前往匈奴,索要两邦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东胡的使臣来到匈奴后,冒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联想到以往两次的事,不明白这次他将采取何种态度,都低头沉默。有人试探地说:“邻邦友谊可能重于一切,我们就把千里土地送给他们吧。”
冒顿听此提议,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地说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王霸我皇后,索我土地,抢我千里马,实在是欺人太甚!现在天赐良机,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于是,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在东胡毫无防备之时,一举将其消灭。
冒顿将屈辱视为一种磨炼,把忍耐当作一种与敌人斗争和周旋的策略,通过曾经所受到过的耻辱刺激群臣,鼓励群臣和百姓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先壮大自己,然后再与敌人作战。
如果冒顿当时被夺马霸妻之后,一味地意气用事,凭着自己弱小的实力与东胡对抗,很可能会全军覆没,自己的政权也会被推翻。但是冒顿没有这样做,而是在暗中蓄积力量,最后灭掉了东胡。
魏文侯宴请朝中大臣,并要公卿大夫评议自己。有的讲文侯有义气,有的讲文侯睿智明达。很快轮到魏文侯的一个宾客任座评议了,他说:“大王是个不肖的君主,当年你攻取中山国,论功首在大王的弟弟,论义也在大王的弟弟,但是大王却将其封给自己的儿子。就此事而言,可知君主的不肖。”
任座言毕,举座皆惊,魏文侯幡然变了脸色。任座不顾众人有何反应,匆匆离席而出。
接着,翟黄开始评议。他说:“我看我们的君主是个贤明的君主。我曾听说,君主豁达贤明,他的大臣敢于或能够直言相谏。刚才任座敢于直言,从中足见君主的贤明。”
文侯猛然省悟,忙问翟黄:“任卿可以追回来吗?”
翟黄说:“有什么不可?忠臣保持忠心,不会冒死进言躲避远处。任座不会出宫,恐怕就在厅外。”
翟黄出厅,果见任座站在台阶上。翟黄以魏文侯名义召他回厅,任座从之。文侯亲自迎他上坐,并且宣布请他为终生的上宾。
遵循事理,就没有什么心事需要隐瞒的。心事往往成为一个人某种行为的动机。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昭明心事,是规范自己行为的必要条件,让别人了解你的心事,你就可以得到别人的建议。魏文侯就是因任座指出其不肖的行为,而幡然领悟了治国的道理,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汉武帝(前156~前87年)即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他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繁荣景象。
然而,正像历史上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一样,汉武帝统治时期也难以避免严重的过失:奢侈糜费,广建宫室,迷信神仙,泰山封禅。加上连年用兵,徭役繁重,造成了国库空虚,广大农民破产流亡,阶级矛盾尖锐。但汉武帝值得肯定之处是他对自己的功过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且向全国人民发布了谢罪的“轮台之诏”。在他统治的最后几年中,由于连年用兵,导致民力疲惫。鉴于这种状况,搜粟都尉桑弘羊建议在西域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以东的捷枝、渠犁等地屯田以准备军需。汉武帝在深刻反思后,毅然写下了一道“轮台罪己诏”。诏令中表示,要停止战争,实行“与民休息”的“富国”政策。他在反省自己由于长年用兵耗用了国家大量资财后说:“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如今又要“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汉武帝最后明确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阙,勿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人应该在审视之中生活。请你留心一下周围的事情,有好多不该发生的事不就是因为别人的某种用意而发生的吗?所以,养生者必须将自己的心事讲给人们听,或是自然地将心事暴露在人们明亮的眼神下。这样做既可以得到人们好的建议,又可以抒发情志,从而减少承受事情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排解别人给自己带来的某些不必要的麻烦,以免影响正常生活。
不过,昭明心事是在遵循事理的前提下,不然的话,反倒会弄成是非纷扰。
感悟做人智慧
“心事宜明”是做人的准则,“才华须蕴”是做事的准则。君子之心应该是坦荡的,不应有不可告人的欲念、邪念乃至恶念。至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应该是合乎自然的,切忌好大喜功。否则,必然招致旁人的嫉恨,自身的才华必然会变得飘飘荡荡的,终身不得其果,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