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到了风雪交加的季节。书房内传来程颢的读书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侯氏推门进去,对程颢、程颐说:“歇会儿吧,外面下大雪了,你们出来看看雪景。”
二人随侯氏来到大门外,见雪花飞舞,大地一片洁白,候氏对二人说:“面对瑞雪纷飞,你们想到了哪些佳句?”
程颢想了想说:“我觉得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雪写得最绝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侯氏把目光投向程颐,说:“颐儿想到了什么?”
程颐望着大雪说:“我想到了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
侯氏面露欣慰之色,说:“仁者爱人,爱物。你们所想虽然迥异,但都体现了一个‘爱’字,即对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爱和对人的恻隐之心。”
正说话间,一老年乞丐沿街道走了过来,侯氏身边的一个仆人正要关大门,候氏一边制止,一边对二程说:“你们回去到厨房中盛一碗饭,拿两个蒸红薯交与我。”
程颢、程颐应声去了。
又一天,程珦伉俪来到二程读书的“聪明泉”旁,发现二程正在此琅琅成诵。为了考察一下孩子们的学用结合情况,程珦首先发问:“你们既然给这里的泉水起名‘聪明泉’,那么古书上所说之泉有哪几种呢?”
“回父亲,我记得古书上记载,东晋时广州城北之石门有处泉水名叫‘贪泉’。据传饮了贪泉水便会产生无穷贪欲。因此,人们不敢到广州做官。晋安帝时,任命谢清为广州刺史,饮贪泉之水,贪赃枉法,残害百姓,被处死。其后又任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吴路过此地闻‘贪泉’之来历,大有感慨,竟连饮三杯,随后即提笔题诗于碑上:
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
纵吏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上任以后,时刻记住石门村民的叮嘱,洁身自好,正气凛然,严惩不法商人和贪官污吏,使广州大治,万民称赞,传为千古佳话。”程颢回答道。
“我知道史书上说,还有一种泉叫‘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北,曾子立廉,不饮盗泉;也有人说,不是曾子是孔子,说有一次孔子路过盗泉尽管很渴,也不敢喝盗泉之水。”程颐补充后,又不解地问:“母亲,哥哥刚才背诵的吴隐之诗,其‘夷齐’是何意?”
“夷齐是指历史上两个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他们两人是商朝人,商被周灭后,二人不食周粟,在洛阳以东的首阳山上活活饿死了。”侯氏解释道。
“母亲,可否这样理解,即使是贪泉,就是让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喝了,也不会变贪的?”程颢话毕,侯氏与程珦相视一笑,点了点头。
“唐代文坛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两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前一句说的是人们饮了贪泉之水以后,便会萌发起贪心的念头,从此丧失正直的志气。我现在以‘酌贪泉’为题,你们谁能反其意而吟哦之?”
顿时,现场呈现出短暂的寂静,只听得见泉水的“叮咚”响声。时年十岁的程颢,沉吟片刻后,不禁脱口而出:“孩儿读来,让母亲指正:‘心中如自固,外物岂能迁?’”(《河南程氏遗书.附录》载:“河间刘立之曰:先生幼有奇质,明慧惊人,年数岁,即有成人之度。尝赋《酌贪泉》……”)
正是侯氏伉俪的循循善诱,二程兄弟茁壮成长,成为学海里中流击水的“风流人豪”。我们既可从上述诗句,又可从程颢后来所作《秋日偶成》中的“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领悟到一位既是诗人,又是哲人和思想家、政治家的程颢的伟岸气质。
侯氏往往寓诗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当一家人畅游木兰山时,侯氏又不失时机地给二程兄妹讲解从黄陂传唱开来的乐府双璧之一《木兰诗》,二程兄妹认真体会其诗情画意,不断从乐府诗中汲取养分。
那天,程珦夫妇带孩子们在纪念巾帼英雄木兰将军的木兰殿中小憩,住持立即拿出两碟豌豆来招呼县尉一家。夫人侯氏因势利导地对孩子们说:“我就以这‘两碟豆’为上联,看你们谁能对出下联。”
刚开始,二程兄弟都装作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认为这样的三字联太简单。程颐刚要开口对句时,程颢曾犯过望文生义的错误,出于前车之鉴,他连忙用手捂住弟弟的嘴,悄悄地对他说,“两碟豆”,又可视为“两蝶逗”。于是,程颢根据平时母亲教给他的谐音之句对,想了想,有了,下对是:“一瓯油。”
果然不出程颢所料,母亲笑道:“颢儿,恐怕你这次又要重蹈覆辙了!我出的不是‘两碟豆’,而是‘木兰林间两蝶逗’。”
程颢指着木兰山下的仙河水,得意地笑道:“母亲,孩儿对的不错啊,我讲的不是‘一瓯油’,而是‘仙河水上一鸥游’哩。”
母子间如此巧问妙答,把站在一旁的寺院住持逗得哈哈大笑。
二程母子的精彩对句不知怎么被木兰山上一位别号叫“老顽童”的和尚知道了,他也前来凑热闹。“老顽童”姓马,善于出歪对,一般说来,很难对出,一旦对出,又让人忍俊不禁。于是,“老顽童”便亲自前往程氏下榻的庙宇,一是想一睹二程兄弟的风采,二是想与他们玩一玩对句游戏。
当小和尚把二程兄弟介绍给“老顽童”时,“老顽童”仔细打量了一下二程兄弟,果然气貌不凡,于是就将他们引到木兰山名胜之一——黄石洞一游。
黄石洞俗名“风洞”,在“金鸡报晓石”下。《辞海》“木兰”条云:“黄陂木兰山上有白云洞,下有黄石洞,并以清幽擅名。”风洞有两个洞口,上洞口较小,单人侧身方可探入;下洞口较大,人们可携手而行。洞里巨石交错叠压,或卧或立,其险不可言。大上覆着一层层黄土,年久日深,青石成了黄石,故有黄石洞之名。“老顽童”与二程边走边聊,给二程讲述了猎人在此追赶一只“自额火狐”的故事:一天,猎人在黄石洞附近遇到了一只“火狐”,猎人举枪便打,击中了“火狐”后腿,“火狐”顺势钻进黄石洞隐藏起来,猎人遍寻不得。岂料,次日,猎人在仙河西边六十里处的矿山,又见到了一只火红皮毛沾满了黄泥的跛脚狐狸。猎人再击一枪,“火狐”应声倒地,猎人从火狐的后腿上取出的“冲子”,就是自己特制的子弹。原来这只火狐就是从黄石洞进去,从矿山洞出来的。于是,黄石洞“长六十里”的说法便不胚而走了。
当他们一行进入洞口,发现洞壁上阴刻的一幅村童牧牛图,沁水涓滴如漏,摸上去湿漉漉的,不知从何而来?这时,“老顽童”瞧见二程头上梳着一个细小辫子(旧时黄陂农村常在男童头上蓄一撮毛,据说可逢凶化吉,俗称“狗尾巴”)。于是,和尚信手拈来,戏谑地给程颐出了个上联,说:“牛头如此生狗尾。”
程颐知道“老顽童”是有意调侃他们兄弟,此对句并不难,但“老顽童”毕竟是一老者,他惟恐对“老顽童”失礼,立即欠身答道:“晚生若是有得罪之处,还望大师海涵!”
“老纳素来不拘礼数,只求开怀一笑;只要你对仗工整,平仄过得去,但讲无妨!”
“好,那晚生只好献丑了,我的的下联是‘马嘴何曾吐象牙’!”
这一句对不仅巧妙地回敬了“老顽童”,而且文字对得很工整。“老顽童”虽然吃了亏,但他却十分佩服这位风华少年的机智聪明。于是,他不禁哈哈大笑,连声说:“真乃后生可畏也,老纳上当了!”
这样的良好家庭环境与教育,对于二程的道德实践与道德哲学的培养与成长,都潜移默化地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孔子在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是他顺应了“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古代学术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程的祖父在黄陂期间,效法“学移民间”,推行教育立县,从而促进了黄陂的官学与私学的大发展。
当时的黄陂,一般人家的孩子大都是8岁左右启蒙,小学教学主要是识文断字及学习应对。15岁入“大学”,那时的“大学”不是现在意义的大学,而是指“大人之学”。到“大学”后,就开始学《大学》,即学做人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入学时,先生对弟子要进行一番考试。由于二程兄弟发蒙较早,且聪明过人,在十三四岁那年,就开始攻读《大学》,入学考试当然是必不可免的。
考试正值阳春三月,院子里的桃花盛开,景色优美。天性好动的程颐偷偷折了两枝桃花,恰好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走了过来,要他们进去进行口头作文考试。程颐舍不得将桃花扔掉,就在程颢与他的袖子里各藏了一枝桃花。老先生坐定后,环视众位学生,见他们一个个垂手而立,十分恭敬。只有二程兄弟站在那里,眼睛不停地瞅着先生。老先生见这两孩子大胆而且机灵,就安排程颢第一个考试。他问程颢:“你小小年纪就来攻读‘大学’,不害怕考试吗?”
程颢彬彬有礼地向先生鞠了躬说:“弟子这厢有礼了,恭请先生发问。”
“呵,那我倒要先考考你。我出一上联,你来对下联。何如?”
“先生有请,弟子洗耳恭听!”
这时,老先生发现了程颢长袖中的秘密,便立刻说出上联:“小童子袖里暗藏春色。”
程颢明白老先生是看到了自己袖子里藏的桃花之后,即兴出题,他略加思索,答出下联:“老宗师眼中明察秋毫。”
老先生没有想到这孩子小小年纪竟然如此机敏,对句既工整,又有礼貌,连声称赞。
老先生旁边坐着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俊才王先生,他则想试试有“神童”之誉的程颐,遂出了一上联。联云:“十岁儿童,岂有登科大志。”
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程颐听说这位青年老师仅教了三年书,也毫不客气地回敬道:“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
好家伙,气势如此咄咄逼人,王先生一听,不禁愕然。此时,正在兴头上的王先生看见门上绘有两位将军像,忽然灵机一动,再出一联:“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
程颐一听到“将军”二字,立刻想到三朝元老文彦博在皇上面前一言九鼎的故事,于是他也随声应道:“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
“钟楼二三层,四面东西南北。”王先生见程颐对答如流,无懈可击,他又对站在一旁偷着乐的程颢采取了突然袭击,指着对面的一座三层楼的钟楼,再出一联。
“宪书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程颢稍作思考,从容答道。
三番较量之后,两位主考老师不得不叹服二程兄弟才华出众,当场给他们兄弟打了五分的满分,二程兄弟以并列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大学”学习。他们的“神童”美誉,更是名扬于士林了。
进入“大学”以后,二程兄弟走上了一条广采博览、严谨治学的漫长之路,并以“自得”著称。所谓“自得”即反身而求。通过自身的省察反思而明理。
一天,二程兄弟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程颢首先说:“学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程颐则说:“自得者所守固,而自信者所行不疑。”(均见《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少年二程坚持博览群书,儒、道、佛学等诸子百家的著作,无所不学。经过反复比较,他们最后将“圣人之学”作为自己终生研究的学问。
在讨论“圣人之学”时,程颢说:“‘圣人之学’既是追求完善自我人格的‘内圣’教育,也是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教育。”
“以注疏为主的汉儒与以文章为中心的唐儒皆与‘圣人之学’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不管是汉儒还是唐儒,都侧重于‘外’而不是‘内’,只追求‘末端’而不追求‘根本’。”程颐答道。
“是的。我认为,从孔子到孟子传下来的‘圣人之道’保存得最好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
“所以,要想成为圣人,就得融会贯通你所说的以‘圣人之道’集锦的‘四书’了。”
“我以为,今之学者之所以对‘圣人之道’不得要领,就在于‘三弊’作祟: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
“因此,我们提倡学习‘四书’,就是可以革除‘三弊,’改变汉唐以来以注疏、词章为主的学风而树立哲理化、内在化的新儒学学风。”
“在‘四书’中,只有先读通《论语》与《孟子》,再读其他精典,才省力!”
“是的。《论语》与《孟子》如同尺子一样,是度量事物长短的标准。读它们就像见到孔子、孟子一样亲切。”
“在学习方法上,只有做到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才能事半功倍。”
“《大学》是由曾子整理的一部圣人遗言,是一部传达圣人遗志的完书,通读了它,如同进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德之门。而《中庸》则阐明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的道理,读后可让人终生受益。”
“当然,我们重视学习‘四书’的同时,对《六经》也不可忽略。”
“所以说,《论语》与《孟子》是‘四书’中的重点,‘四书’又是学习《六经》的基础。”
这样一来,原来只是《礼记》中一个篇章的《大学》与《中庸》,经过二程单独为其作序并作解,后来终于与《论语》、《孟子》并列成为“四书”,上升为儒家的主要经典。《宋史·程颐传》记载:
“其学本于诚,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这就是说,程颐自己的“学为圣人”的学习目的也是以《四书》为基础追求的。所以,二程的后学们就以《四书》作为实现“学为圣人”的基础教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