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你的形象价值百万·男人卷
8480600000031

第31章 礼貌

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和日益开放的社会中,要求每个男人必须不断地扩大视野,增进交流,密切人际关系的往事,加速融入社会中,以避免被时代淘汰。一个不善交往的男人,是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也称不上具有良好形象的现代男人。

男人似乎天生就是一个“社交动物”,在与同事合理、亲朋友好友相处中,男人一般不愿使自己遭他人冷落,被他人歧视,这是男人好强的天性,也是男人争强的本能。但怎样与人友好往来,如何使自己在社交中广结人脉,对男人的智慧是一种考验,对男人的修养也是一种检验,对男人提升自己的形象更是一种实际煅炼。

人际往来,礼貌为先。这是前人的古训,也是文明的规范。失礼无礼之人,为人处世事事难成。社交的第一要则就是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等于尊重了自己,合谐的社会需要人们互敬互让,友好往来,和睦的人际关系要求每个男人在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礼仪修养。

1.礼仪是男人修养的外在体现

“礼仪”一词二字,若分开来讲,是有不同含义的,“礼”是指礼节和礼貌,“仪”是指仪表、仪容和仪态。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其含义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对于礼仪的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而每一种回答只是概括了礼仪的某个方面的本质。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男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体现了男人的素质、教养,反映他对于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要想对礼仪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完整的认识,我们先要明确“礼仪”的基本含义,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意思:

一般而言,与礼相关的词最常见的有三个,即礼貌、礼节、礼仪。

礼貌,指人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礼貌侧重表现人的品质和素养。

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与礼貌的关系是,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必然伴随着具体的礼节行为。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的统称。

首先,礼仪是一种礼貌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双方在言语举止上表现出来的谦虚和恭敬的礼貌行为。

其次,礼仪又是一种礼节活动。礼节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用形式,是一种行为习惯。礼仪往往通过礼节活动表现出来。

礼仪,有其外在表现形式,一般体现为一个男人的仪容、仪表、仪态,包括人的容貌、姿态、举止、风度、衣着、修饰等。仪容、仪表、仪态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且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的体现。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男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和谐一致时,才达到了礼仪的最高境界。

一个在礼仪上达到最高境界的男人,其内心是善的,不仅有仁义之心,更行忠恕之道,真诚、大度,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严格要求自己。而其外表也是美的——文雅的行为举止,优美潇洒的风度,得体端庄的打扮,自然大方的谈吐等。

仪容、仪表、仪态代表一个男人的外表形象,也反映了一个男人的内在修养。可以说,礼仪体现了一个男人的修养、素质、知识的拥有量及其应用,一个礼仪修养水平高的男人,其行为举止就能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这无疑有助于获得交往活动的成功。

2.称呼得体,展示男人的文明礼仪

称呼,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也是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它是人际交往语言中的先行官。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的尊重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现在社交场合中,称谓语一般有五种。

(1)通称

通称也叫一般称呼。这是在社交场合最简单、最常用的称呼,可以适用所有的陌生人。这种称呼不区分听话人的职务、职业、年龄。如同志、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

一般在社交场合,男士不论年龄大小都可称呼先生、同志。妇女不管年龄大小也都可以称呼女士。在知道对方已经结婚的情况下对女子可尊称为太太。对未婚女子一般称呼小姐,但若不知道对方婚否,则也可以用小姐称呼。

对于男士的通称,称呼同志的在现在的社交场合用的远比先生要少,它只在某些场合用于对政府领导、警察、军人和公务员等的称呼。在涉外场合对于女性一般都要称呼女士,这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

(2)姓名称呼

姓名称呼是对于一些年龄、职务相仿,好同学、好朋友、好同事等常用的称呼语。按照国际惯例,在正规社交场合一般都要用全称。如王滋,小惠等。

(3)职务称呼

职务称呼是一种以被称呼人所担当的职务来作为称呼语的称呼。如经理、局长、厂长、院长、书记等。

(4)职业称呼

职业称呼是一种以被称呼人所从事的职业来作为称呼语的称呼。如老师、律师、护士、服务员等。

(5)亲属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多年来已经形成规范,如父亲的父亲称“祖父”,父亲的祖父应称为“曾祖父”。姑、舅之子应称为“表兄”、“表弟”,叔、伯之子应称为“堂兄”、“堂弟”。对待亲属的称呼,有时讲究亲切,不一定非常标准,如儿媳对公公、婆婆,女婿对岳父、岳母,都可以称呼“爸爸”、“妈妈”。这样称呼主要是表示与对方“不见外”,是自家人。

在社交场合,亲属称呼在传统意义上,有敬称和谦称两种。对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可用谦称,一般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姐”等。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称自己的子女时,可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儿”、“小婿”等。对别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在其称呼之前加“尊”、“令”、“贤”字等。如对其长辈,在称呼前应加“尊”字,如“尊母”。对其平辈、晚辈,在称呼前加“贤”字,如“贤妹”、“贤侄”。若在其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不分辈分和长幼,如“令堂”、“令郎”、“令爱”等。

与亲属相类似的称呼我们通常叫亲近称呼。对于邻居、至交,有时可称“大爷”、“大娘”、“大妈”、“大伯”、“爷爷”、“阿姨”等。有时还在称呼前加上姓氏,如“张阿姨”、“李叔叔”等。

3.与他人握手要注意的六个细节

聚散忧喜皆握手,此时无声胜有声。握手礼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礼节,也是人们日常交际的基本礼节。有一首顺口溜说道:相逢点头笑,握手问个好,笑容挂眉梢,心儿甜透了。握手是社交活动中一个神秘的使者。对陌生的人,握手是结成友谊的桥梁;对远方的来客,握手能表达深厚的感情;对爱恋的人,握手是心灵的交流;对危难的人,握手是信心和力量。

(1)握手的场合

应该握手的场合,至少有以下几种:

[1]在你被介绍与人相识时。

[2]与友人久别重逢时。

[3]社交场合突遇熟人时。

[4]客人到来与送别时。

[5]拜托别人时。

[6]与客户交易成功时。

[7]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时。

[8]向人表示祝贺、感激、鼓励时。

[9]劝慰友人时。

握手应本着“礼貌待人,自然得体”的原则,并灵活地掌握与运用握手礼的时机,以显示自己的修养与对对方的尊重。握手虽然简单,但握手动作的主动与被动、力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身体的姿势、面部的表情及视线的方向等,往往表现握手人对对方的不同礼遇和态度,也能窥测对方的心里奥秘,因而握手是大有讲究的。

(2)握手的方式

握手需要用右手。握手时要注视对方,千万不要一面握手,一面斜视他处,或东张西望,这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有时为了表示更多的敬意,握手时还要微微点头鞠躬。握手时要上下微摇,不是一握不动。男士之间可以握得较紧较久,以表示热烈。但要注意既不能握得太使劲,使人感到疼痛,也不能显得过于柔弱,不像个男子汉。对女士则只能轻握,也不宜握得太久不放,老朋友可以例外。

一般是站着握手,除因重病或其他原因不能站立者外,不要坐着与人握手。不过,如果两人都是坐着,可以微驱前身握手。

人多时,注意不要交叉式握手,可待别人握完再握。每逢热烈兴奋的气氛时有些人容易忽略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朋友家中,客人多,只须与主人及熟识的人握手,其余的人只需点头致意。但经过主人介绍的,就要逐一握手致意。

握手时要脱去手套,如因故来不及脱掉就握手,须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

不过据欧美传统礼貌,穿大礼服、戴白羊皮手套者,因不易脱下,按习惯可以不脱手套握手,但须请求对方原谅。另外,据西方传统,地位高的人和妇女也可以戴手套握手。

用右手握手后,左手也加握,也可说用双手握手,这是我国人民经常实行的礼节,以表示更加亲切,更加尊重对方。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来华访问的人增多,这种礼节已为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熟悉,许多外国朋友也在采用,特别是在老朋友之间。但这种礼节,不必每次都用,男人对女宾则一般不用。

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握手除是见面的一个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时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等,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3)握手的时间

握手的时间应长短适宜,一般以三五秒为好。如初次见面,握手时间不宜过长。如果老朋友意外相见,握手时间可适当加长,以表示不期而遇的喜悦或真诚,甚至可以一边握手一边寒暄,但一般也不要超过20秒为好。男士与女士握手,时间不宜过长,拉住女士的手不放是很不礼貌的。

(4)握手的力度

握手用力要均匀,不要死握住对方不放,让人有痛感,尤其对女性,不能让女性产生痛楚感。也不要松松垮垮,软绵无力,尤其是男性,握手如果无力,只轻轻碰一下,被认为是毫无诚意或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于女性而言,握手可以松软些,不必太用力,而且,男人同女人握手,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握姿要沉稳、热情、真诚。所谓轻重适宜,就是指握手时的力度能传递自己的热情但又不失于粗鲁。

(5)与女性握手

与女性握手,应等对方首先伸出手,男方只要轻轻的一握就可。如果对方不愿握手,也可微微欠身问好,或用点头、说客气话等代替握手。一个男子如主动伸手去和女子握手,则是不太适宜的。

与女性握手,最应掌握的是时间和力度。一般来说,握手要轻一些,要短一些,也不应握着对方的手用劲摇晃。但是,如果用力过小,也会使对方感到你拘谨或虚伪敷衍。

在握手之前,男方必须先脱下手套,而女子握手,则不必脱手套,也不必站起。按国际惯例,身穿军装的男子可以戴着手套与妇女握手,握手时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这是一种惯例。握手时,应微笑致意,不可目光看别处,或与第三者谈话。握手后,不要当对方的面擦手。

(6)与尊贵者握手

与尊贵者握手,如老人、长辈或贵宾握手,不仅是为了问候和致意,还是一种尊敬的表示。除双方注视,面带微笑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出手先后。

在一般情况下,平辈、朋友或熟人先伸手为有礼,而对老人、长辈或贵宾时则应等对方先伸手,自己才可伸手去接握。否则,便会看做是不礼貌的表现。

[2]握手姿势。

握手时,不能昂首挺胸,身体可稍微前倾,以示尊重,但也不能因对方是贵宾时就显得胆小拘谨,只把手指轻轻接碰对方的手掌就算握手,也不能因感到“荣幸”而久握对方的手不放。

[3]与老人或贵宾握手。

当老人或贵宾向你伸手时,应快步上前,用双手握住对方的手,这也是尊敬对方的表示。并应根据场合,边握手边打招呼问候,如说:“您好”、“欢迎您”、“见到您很荣幸”等热情致意的话。

[4]与多人握手。

遇到若干人在一起时,握手、致意的顺序是:先贵宾、老人,后同事、晚辈,先女后男。还必须注意,不要几个人竞相交叉握手,或在跨门槛甚至隔着门槛时握手,这些做法也是失礼的行为。

[5]注意双手卫生。

在社交中,除注意个人仪容整洁大方外,还应注意双手的卫生,以不干净或者湿的手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如果老人、贵宾来到你面前,并主动伸出手来,而你此时正在洗东西、擦油污之物等,你可先点头致意,同时亮出双手,简单说明一下情况并表示歉意,以取得对方的谅解,同时赶紧洗好手,热情予以招待。

[6]与身份高的人相遇时。

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但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有在对方主动伸手时,才可向前握手问候。

4.微笑是进入他人心灵的金钥匙

微笑是语言谈吐中最常见的礼仪,是待人接物中最基本的礼仪规范。这种轻微的不出声的笑容出于内在的力量和自信,出自内心对对方的尊重和自尊,它是打开成功交往的一把金钥匙,是化解矛盾和冲突的神奇力量,是社交成功的重要因素。

微笑,实际上是一种社交手段。在交际过程中,不管对方语气如何咄咄逼人,甚至遭到严词拒绝,只要一方以微笑面对另一方,就不会引起“面红耳赤”或“暴跳如雷”的结果。俗话说:举手不打笑脸人。这种微笑,并无攻击对方之意,却有助于缓和矛盾。因此在交往中,微笑是打破僵局的手段,是化解僵局的手段。

微笑是尊重他人感情的需要。微笑可以表现出温馨、亲切的表情,创造出交流和沟通的良好氛围,并能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也尊重了对方的感情,微笑不仅是一种外化的形象,也是内心情感的写照。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油。在工作过程中,轻松友善的微笑,是来自每位员工敬业、勤业以及乐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会有真正的微笑。在社交中,我们以微笑开始,以微笑结束,才会赢得顾客的赞赏,获得良好的声誉,为事业的成功打下基础。

(1)微笑的要求

微笑要做到真诚,发自内心。虚伪的假笑、牵强的冷笑只会令对方感到别扭和反感。

微笑要做到甜美。这种表情由嘴巴、眼神及眉毛等方面来协调完成。

微笑要有尺度,即热情有度。在交际中突然哈哈大笑,表情过于夸张,不仅让对方感到不自然,而且会令对方莫名其妙。另外,微笑加上得体的手势,这样会更自然、大方、得体。

(2)训练微笑的方法

[1]笑不露齿。即嘴角两端稍稍用力向上拉,使两端嘴角向上翘起,让唇线略成弧形,在不牵动鼻子、不发出笑声、不露出牙齿的前提下,微微一笑。

[2]借助技术辅助。我们在训练时,经常念到一些词、字,正好是微笑最佳的口型,如“钱”、英文字母“G”“V”等。

5.使用敬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含着的对他人表示敬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敬语是谈吐文雅的重要体现,是展示谈话人风度和魅力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是人际交往达到和谐融洽境界的推动因素。一般而言,敬语的类型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问候型敬语

问候型敬语是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等。问候型敬语的使用既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而且也充分体现了说话者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2)请求型敬语

请求型敬语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类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达方式。

(3)道谢型敬语

道谢型敬语是指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所使用的敬语,这类敬语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表达就是由衷地道一声“谢谢”。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等。

(4)致歉型敬语

在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层面不断扩大,人际关系的网络也日趋复杂,这使得人际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而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时,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语即是:“对不起”,“请多包涵”,“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等等。

当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在下面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如等待客人说“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向人道贺用“恭喜”;赞赏见解用“高见”;欢迎消费者用“光顾”;谈及老人年岁用“高寿”;称小姐年龄用“芳龄”;说他人来信为“惠书”等等。但是,不管运用何种敬语,在表达上都要注意:首先敬语的使用要本着诚心诚意的原则,不能作为只是形式上的应付或敷衍塞责。其次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氛围灵活掌握敬语的使用,既要体现出彬彬有礼,又要不落俗套。再次使用敬语时还应认真、直接、直截了当,不要含糊不清,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并辅之以必要的体态语言。

要力求通过敬语的表达使从事人际交往的人们在心里产生反响和共鸣,达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

6.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

隐私,即不愿告诉他人和不愿意公开的个人情况。国内外的社交活动中均尊重个人隐私权,凡涉及个人隐私的一切问题,在交往中均应回避,否则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悦,自己也感到尴尬。

由于习俗不同,许多民族都有其忌讳的话题。政治问题、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个人好恶,等等,在涉外交往中都不宜枉加非议。个人隐私、他人的短长、令人不快的事物以及低级趣味,也是不应选择的话题。中国人之间谈论疾病、死亡以及惨案、丑闻、色情故事之类无关紧要,对外国人却绝对谈不得。外宾认为谈论这些格调低下、庸俗的话题,使人扫兴,又不吉利。中国人相见经常互相问候对方的身体如何,但外宾是不愿谈论这些话题的。若是与病人讨论、分析病情,将会被外宾看做是失礼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发现自己选择的话题不受欢迎,应立即转移话题,不要毫不知趣地继续下去。如因自己疏忽而选择了令对方不快的话题,则应当道歉,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在交往中,如何做到慎选话题,具体而言,一般应做到“五不问”。

(1)不问年龄

现代女性年龄是保密的,她们希望自己永远年轻,特别是外国女性,24岁以后就不愿再如实告诉别人自己的年龄了。

(2)不问婚否

中国人爱谈论彼此的婚姻状况,在我们的周围总有一些人对别人的私生活特感兴趣,甚至“关心”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总是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品头论足,张家长李家短地说个没完。譬如:老大不小的姑娘怎么没对象啦?有了对象怎么不结婚呢?结婚了怎么不要小孩子啦?等等。

(3)不问经历

中国人之间交往,一般以询问经历来寻找共同的话题。对外国人却不能如此,因为“经历”问题既是对方的“老底”,也聚集着许多悲欢离合,一般应避开此话题。

(4)不问收入

收入的问题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因为每个人的收入都同他的地位和能力有关,被很多人视为自己的脸面,所以是免谈的。不要为了消除经济收入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试图创造一个良好轻松的语言环境,人们也不愿意谈这个问题。对那些能够反映出个人收入状况的化妆品和服饰的价格、汽车的型号、住宅的大小等等问题,也不宜触及。

(5)不问健康

很多人认为个人的健康状况,也属于隐私范围。因此在与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的交往中,最好别打听对方的健康状况。更不要因见对方脸色不好而惊讶地说:“你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对于“隐私”的划分,西方人同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标准。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热情、友好、人情味浓。例如,询问年龄、经历,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不算干涉隐私。又如,熟人问你这身西装的价钱,他绝对没有窥探你经济收入的嫌疑。相反,在同中国人的交往中,恰当地过问某些所谓的“隐私”,聊聊家常,有时可以达到缩小彼此距离和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