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格调与声音
8499400000020

第20章 长恨歌(2)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在前,张骞带领大部队在后面。军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于是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骑兵,冲入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这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自己手持强弩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而李广却从容不迫地整饬军队。军中官兵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此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博望侯张骞行军缓慢,接应不及,按律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所以未起用。直到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李广才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得知了单于的驻扎地之后,决定亲自率精锐部队袭击单于。却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道远,而且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拒绝调动,请求为先锋,说:“我按照部署应是前将军,现在大将军却改派我出东道,我与匈奴作战多年,到今天才得到和单于当面作战的机会,我申请当前锋,愿意先死在单于手里。”可是卫青曾暗中得到武帝的嘱咐,武帝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另外,卫青的好友、救命恩人公孙敖刚刚失掉侯爵位子,担任中将军随大将军出征,卫青想给他立功的机会,所以把李广调开,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与单于对阵。

卫青不接受他的请求。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部队因无向导,迷了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卫青的部队取得大胜,在回军的路上与右翼部队会合。

回师后,卫青派长史拿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长史问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催李广的部下前去听候审问。李广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说:“我的部下没有罪,是我自己迷的路。我自己去接受审判。”

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我自成年后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有幸跟从大将军出击单于,但是大将军却派我部迂回,迷了路,这不是天要灭我吗!再说我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去面对那些审判员。”说罢,拔刀自刎。李广部下军士大夫全都痛哭。百姓听说了,无论认识与否,无论老者青年,都为他流泪。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做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元狩二年(公元前127年),代公孙弘为丞相,位列三公。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

所以人们说“李广难封”,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得不到应有承认的代表性人物。有的人认为是他命不好。早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因此升为郎中,以侍卫皇帝。李广多次跟随文帝射猎,猎杀猛兽,文帝曾慨叹:“可惜,你不遇时!如果你生在高帝刘邦的时代,万户侯也没什么难得的!”文帝这样感叹,是因为文帝自己不打算大事用兵。其实李广并非没有遇到好的时机,他的后半生正逢汉武帝当政。用一般性的眼光来看,李广也并非命不好,他在文帝、景帝时期发展得很好,三十来岁就当上了太守,成为封疆大臣,俸禄达到2000石,是仅次于三公级别的高工资。

但他的运气在武帝时期就很平平了。2000石的俸禄再没有升过,让他自己也想不通的是,身为大将,差不多参加了汉对匈奴的所有大战,但是他就是没有立什么功,也就不可能被封侯。尽管当时一次大战下来,只要不是打败仗,武帝都会很慷慨地封几十个侯爵,也算比较公正了。

李广去求助算命先生。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从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哪一次战斗没参加的,而且我的部下校尉,才能也就普普通通,但是得到封侯的有数十人,打仗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落在别人后面,但我就是没有尺寸的军功以得封爵,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面相不应当被封侯吗?是我的命不好吗?”

王朔说:“将军想想有没有做过什么让自己悔恨的事情呢?”

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了他们之后却又杀死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莫过此事。”

王朔说:“没有比杀已降的人的罪过更大的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李广的罪过并不仅仅是杀降一件事。公元前129年李广战败后,在家闲居,常与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南山中射猎。曾有一次,李广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喝醉了,上前呵斥李广不让他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更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过了不久武帝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因为正值用人之际,武帝也没有追究。

李广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如果他的贵族气多些,他将会是美国二战名将巴顿一类的人物,但李广不善言辞,看起来就像个农民。平时没事,只会以射箭赌酒为乐。也许,电视剧《亮剑》的李云龙最类似飞将军。真正的军人并不是一脸正气的正人君子型的,反倒有几分像土匪。李广治军简捷,行军没有严格的编制、队列和阵势。常找靠近水源的草地驻扎。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军队的文书簿籍一概从简,但是也远远布置侦察人员,所以没遭遇过危险。

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粮之时,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

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坚苦和残酷。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卒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李广无疑是适应这些作战特点的杰出将领。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

文武双全的军事家

东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秋,龟兹往尉犁(今新疆库尔勒东北)的道路上,浩浩荡荡开拔一只7万人的大部队。军队的大旗上面一个大大的“汉”在风中飘扬,总司令是汉人班超,然而,大军中汉朝的兵马是微不足道的,仅仅只有1800人而已。这是一只九国联军,主力来自龟兹、鄯善等八国,而以汉为盟主。

此时,西域诸国,只剩焉耆、危须(今新疆焉耆东北)、尉犁三国,因为曾杀害西域都护陈睦,心怀恐惧,尚未归汉。其余各国,均已平定。大军此行进攻焉耆、危须、尉犁,准备彻底平定西域。

九国联军统帅班超本是文人,出生于史官之家。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编写历史的官员,班超也做了兰台令史主编国史。汉明帝时,班超听说匈奴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再也坐不住了,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闷在故纸堆里写文章呢?”他把笔杆扔了,参加了军队(文人从军就叫做“投笔从戎”,“从戎”就是当兵)。

在班超身上,看不到一点儿文人怯懦、斯文的模样,他是一个敢作敢为、胆大心细、富于谋略的真正男子汉。公元73年,执掌兵权的窦固派班超为使者,先去联络西域,斩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再去对付匈奴。班超带着三十六个随从人员到了鄯善。鄯善王归附了匈奴,但匈奴不断地向他勒索财物,他苦于匈奴的压迫。这会儿汉朝派使者来了,他们殷勤接待。从张骞通西域以来,西域和汉朝不相往来又有65年了。班超住了几天,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冷淡班超他们。班超打听到匈奴的使者驻地离这儿才三十里地,知道鄯善王又是恨匈奴,又是怕匈奴,正为难着。班超不让透露风声,就把随从他的人全召集在一块儿喝酒。正喝得兴高采烈时,班超站起来,说:“你们跟我千辛万苦来到西域,想的就是为国立功。没想到匈奴的使者来了。要是鄯善王把咱们抓起来送给匈奴,咱们连尸骨都还不了乡了。”大家惊惧。班超又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去袭击匈奴使者住的帐篷。咱们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一定吓破胆,还能不归顺汉朝吗?”大伙全都赞成。

到了半夜里,班超率领十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帐篷后面,二十人埋伏在帐篷外面,他带着六个人顺着风向放火。火一烧起来,十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的大喊大叫,杀进帐篷里去。班超手起刀落,一下子砍死了三个匈奴兵。壮士们跟着班超杀了匈奴的使者和三十多个随从,把帐篷都烧了。班超他们回到营里,正好天亮。鄯善王听到匈奴的使者被杀了,亲自来到班超的帐篷里,说今后一定听从汉天子的命令。班超安慰了他一番。鄯善王表示真心和好,就叫他儿子到洛阳去学习汉朝的文化。

班超身上有文人最好的素质,擅长交际,胸怀韬略,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外交天才,同时也是军事家,一个孤胆英雄。他经略西域三十一年,长时间只有36个随从,最多时也只有1800个汉军士兵,然利用西域各国的分合局势,借助各国的力量,以夷制夷,征服西域,靠着强大的大汉政权的声援支持,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归附大汉。班超征召西域各国得军队击败莎车、龟兹、大月氏,大汉威名传遍西域。而班超也在公元91年,任西域都护(相当于新疆军区司令员兼省长),成为东汉派驻西域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在公元93年,得封为定远侯。

九国联军行到尉犁地方,班超派使者通告三国国王:“都护到这里来,只是为了要镇抚三个国家。如果三个国家打算改过向善,就应当派遣高官来迎接,我当赏赐王侯以下,事情完毕就回去。现在赏赐国王彩绸每人五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