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王广便派左将北■支送来牛酒,迎接班超。班超指责他说:“你虽然是匈奴的侍子,但现今手握焉耆国的权柄。都护亲自到这里来,焉耆王没有按时迎接,都是你的罪过。”班超手下的人劝他杀了北■支,班超不同意,他说:“这点你就看不到了。这个人的权力比焉耆王还大,现在还没有进入焉耆就杀他,叫焉耆生疑心,他们会调重兵把守险要的关口,我们怎么能够到得了焉耆城下?”于是班超送给北■支不少礼物,放他回国。焉耆王广见北■支无事,就亲率高官在尉犁迎接班超,奉献礼物。不过,他并非真想让班超进入他的国境。他一从班超那里返回,立即下令拆掉了国境山口的桥梁。班超却从别的道路进入其国,在距王城二十里的地方驻扎部队。焉耆王见班超突然到来,大出意外,惊惶失措,想逃入山中顽抗。焉耆国左侯元孟,过去曾入质京师,悄悄派使者向班超报信。班超为了稳定焉耆国贵族,斩杀了元孟的使者。班超定下时间宴请三国国王及大臣,声言届时将厚加赏赐。焉耆王广、尉犁王泛及北■支等三十多人信以为真,一起到会。焉耆国相腹久等十七人害怕被杀,逃跑了,危须王也没有来。
宴会开始,大家坐定,班超突然变了脸色,责问焉耆王等:“危须王为什么不到?腹久等为什么逃亡?”喝令武士把广、泛等一举捉获,在当年陈睦所驻的故城,把他们全部斩杀,传首京师。又纵兵抢掠,斩首五千余级,俘一万五千人,获马畜牛羊三十余万头。接着班超另立元孟为焉耆国王,为稳定局势,班超在那里停留了半年。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于西域的理想。
从平定西域最后一役中,我们可以看到班超手腕之灵活,方寸掌握绝妙。这是老练的政治家才可能达到的极高境界。
公元100年,班超年老,上疏请归。公元102年,班超回到洛阳,当年去世。班超在西域31年,平定了城郭诸国的内乱,对外抵御了强敌。自汉置西域都护以来,前后担任此职者,无人能与他的功绩相比。
羽扇纶巾的儒帅
古往今来的政治家中,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辅佐刘备成就“三分天下”之势,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那么一个庸人,但是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没有野心,没有说是把刘禅废掉,自己来做皇帝。刘禅也倾心信任诸葛亮,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夺他的权,夺他的皇位。也没有一个人在他们之间来挑拨,没有人对刘禅说:“诸葛亮权限大了,对你不利。”或对诸葛亮说:“刘禅那么不中用,应该夺他的天下,自己做皇帝”。除了刘备托孤时试探诸葛亮说过这句话外,没有人说过这句话。君臣信任,群臣彼此之间相信,这点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不容易的,古往今来很少人做到这一点。在历史上,经常发生的是,皇帝如果不行的时候,权臣独揽大权,总是发展到篡位夺权;皇帝如果有点儿力量的时候,丞相权力大时,总是要么要把权臣拿掉,要么直接杀掉权臣。周公在中国历史上是很伟大的人物,当时还有人造谣言说他要造反,亲兄弟之间有人造他的谣言,说他想称王夺位。丞相权力大了,与皇帝总有矛盾。没有一家没有矛盾的,从古代到清朝,都有问题,真正没有问题的独此一家诸葛亮。
我们说“法古今完人”,中国历史上如果有完人,诸葛亮就是完人,在政治道德上是如此。不贪污,不腐败,种了几亩田,临死时给刘禅上奏表还说,家只有几亩田,几株树,其他一点儿财产也没有,这在中国历史上很不容易。在中国历史上做官不贪污的很少,官做得像诸葛亮那么高的,不是家财万贯,良田千顷,就是奴婢成群,而诸葛亮一生清廉,家无余财。
诸葛亮在蜀汉内部没有多大矛盾,在他活着的时候,大家总是兢兢业业的来为社稷、为皇室工作,很少个人矛盾。历代内耗总是很大的问题,诸葛亮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关键是以身作则,大家都把精力放在江山社稷上。大家都是在工作中表现能力来取得自己的地位,没有钩心斗角来取得自己的地位。公正廉明,赏罚分明,罚不避亲,能够使被他惩罚、撤职的人,在他死后依然怀念他。
诸葛亮总共活了五十四岁,一生平分为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奔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也并非出于偶然。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政治家,所以他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把光武中兴的故事重新演一次。公元207年到公元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刘备、还是后主刘禅都非常信任他。根据实际情况,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制定了严明的法律,以身作则,维持与吴国的政治联盟,实行精兵路线,操练兵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公忠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
就大战略看,《隆中对》三分天下,诸葛亮提出东边和孙权联合、南边安抚少数民族,占据荆州、益州,北伐对抗曹操。汉末时看到这个形势的,诸葛亮是一个,鲁肃是一个,还有袁绍手下的沮授也看到这个形势。就当时情况来说,汉皇朝分裂后,大体国内形势,可分为三大块,或者说三块半,北方是一块,四川是一块,扬州是一块,荆州是夹在扬州与益州之间。荆州地区形势不稳,孙权也是必争,益州也需要这块地方。荆州离孙权太近,刘备如果只是占领荆州,那力量太弱,所以希望取得益州,取得益州力量就雄厚多了。诸葛亮为刘备集团找到方向,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刘备也是很有才能的,他这个人很有气魄,很有雄才,就是什么事想做时慢一步,比曹操慢一步。慢一步有时候身家性命都搭上去了,但是刘备有一个长处“百折不挠”,死不了,打倒了,爬起来,再打倒了,再爬起来。刘备在得到诸葛亮前,总是不能确保一块地盘,最后混不下去,跑到襄阳投奔本家刘表,后来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时,对刘备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刘备听了《隆中对》后,顿开茅塞。以前是糊里糊涂地斗,连根据地也站立不住。他当然比不上人家,连袁绍也不如,袁绍知道占河北作为根据地。曹操不说话,但曹操心里很有数,屯兵占田,全力打造许昌基地。刘备心里没有数,没有占根据地的思想,所以两次占据徐州,陶谦让徐州一次,后来虽然消灭了吕布,又被曹操打跑了,曹操不允许他占住脚了。放着袁绍他不管,先到南面来消灭刘备。
诸葛亮走的政治路线,是按《隆中对》来做的,先取了荆州,再取益州,将来如果北伐,从益州方向出江中取长安,从荆州方向取襄阳北上,取豫州,两路夹击。这个能不能成功,当然很难推测,但他具备了一个争霸的条件。如果北方曹魏出现混乱,内部有腐败,或者内乱,蜀汉可以趁虚而入。但是关羽失了荆州以后,争霸的条件就没有了,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没有多大成功的可能,就只是在尽人事了。取关中只有第一次有条件,按照魏延的建议,给他五千人,他出武功,诸葛亮从祁山,在长安会师,把关中拿下来,魏延这一招,不失为一招奇兵,因为曹魏没有丝毫准备,刘备死后,西蜀几年没有消息了,没有力量了,突然间出兵了,如果走魏延那条路,有可能成功。只有这一次可能,以后就再没有可能了,因为曹魏后来就有防备了。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是先取陇右,然后再进关中。但不占有关中,就不能占有陇右。只要一退回汉中,就跟陇右的联系截断了。再说,即使占有关中长安,守不守得住还是个大问题。诸葛亮后来就是尽人事,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样子看,诸葛亮的一生很有悲剧色彩,他是活活累死的,在他内心,他也清楚自己的鞠躬尽瘁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在经济上看不出诸葛亮有多少措施。曹操在北方屯田,解决当时军粮问题,同时流民得以固定在户籍上,解决了安定问题。孙权在江东也屯田,但主要是开发山越,他的兵一半以上是山越兵。二十来万军队,有十三四万人是山越人。他靠山越人为兵,他要那个土地。汉末四川破坏不大。四川地区广大,但人口不多,劳动力不算多,没有什么可以让诸葛亮发挥的地方。手工业、矿冶业诸葛亮还是注意的。这些手工产品、矿产北方很需要的。
诸葛亮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辖区里面人口太少,兵力薄弱,年年就用这几个兵,年年都打仗,使西蜀经济非常衰弱。自古以来,统治要靠农业,靠小农,小农富足,家里富,身体好,就能打仗,能打仗,国家就强就富。出去可以掠夺财富,掠夺人做奴隶。但长期地打仗,农民就不行了。长期打仗伤亡,土地荒芜,慢慢小农就衰了。诸葛亮内部阶级矛盾不大,所以经济上没有什么需要他采取些更多的措施,缺点就是人少,四川才九十多万人口,支撑5万精兵,按照人口比例已经不算少了,但没有办法和曹魏相比,即使和孙吴也差很大一截。所以,蜀汉是三国里面最弱的一方。
诸葛亮主要是个管理大家,打仗不会出奇制胜,称不上军事家。他很会治军,管理军队,打仗的战术还可以,战略就太保守了,“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太小心谨慎。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写得很公平,他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就说了他一个缺点,就是战略差一点。作为史学家陈寿说的是老实话,没有贬低诸葛亮。诸葛亮打仗是差一点,在刘备活着时,诸葛亮的地位在《三国演义》上是很重要的,从《三国志》上来看,从历史来看,诸葛亮的地位并没有什么太重要。打仗时,刘备带了法正做高参,法正是蜀汉的才子。后来刘备进攻孙吴,打了败仗回去,诸葛亮还叹息,如果法正在,不至于打败仗,就是打败了,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在打仗方面,刘备更加信任法正。依照刘备看人的眼光,应该是很有道理的。
诸葛亮的少数民族政策很有远见。当时贵州云南等南方的少数民族各不统一,一个个独立的少数民族占一块地方安居乐业,大体上相安无事。所以诸葛亮到那里,制定的政策是只要服从中央政权就行。少数民族也出租税、出人,增加中央的资源。诸葛亮不派兵,不派官,不来扰乱。诸葛亮也了解,出毛病时少数民族要反抗,就不得不用兵去镇压,就要去人,去人越多,毛病越多,事越严重。与其那样,不如你们服了就行了,这一点是很高明的,可以说是走的是民族自治的路线。
在《三国演义》以前,对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坏的评价,《三国演义》使得诸葛亮声望更普及化了。诸葛亮是历史上贤臣的化身,历代都有学习他的人。到了今天,随着电视、特别是电子游戏《三国》的风靡,人人都熟悉这个手拿鹅毛扇指挥千军万马的文士形象,他为后世的儒将树立了一个典型,不过,从这个原型也可以看出,儒将更多是一种精神象征,真要打仗,儒将并不厉害。
附录:《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可以看做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个人总结。
前出师表
臣亮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