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什么样的女人命运最好(黄金智慧版)
8533000000014

第14章 你所要具备的好命运态度(1)

综述

关于态度,有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听上去虽然有点儿片面,但是它说明了一点:一个人的态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没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从某一个角度看,是不可解决的大麻烦,换一种态度,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好命运的女人,通常都拥有一套她们独有的生活态度。

1.合理的金钱观,是成就好命运的法宝

支票、钞票、信用卡、房产、汽车……金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今,钱可以是温饱最有力的象征,也可能是对于一项成就的奖励标准,是很多人用来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在偶像剧中,男女主角之间浪漫爱情的展开总是少不了其中一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套用一句很俗的话:在好命运女人的生活里,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毋庸置疑,金钱,或者是我们的金钱观念,会对女人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只剩下了钱或者没有钱的女人,都不会拥有自如的生活。很多女性励志书都在向我们传授这样的观点:女人永远都不能让自己陷入囊中羞涩的境地;拥有金钱,是女性拥有幸福生活的前提;只有足够有钱,女人才能活得独立自由等等。但是,金钱对女人来说其实还有着更重要的心理意义:我们对待金钱的方式强烈地反映出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合理的金钱观其实是我们内心和谐的反映。

钱,和毒品一样会使人上瘾

金钱具有很大的力量,它可以使一个女人的生活品质步步高升,也会有毒品般的魔力,让我们身陷其中不能自拔。钱会使我们上瘾,最糟糕的一种情况是,很多女性会陷入对金钱的沉溺循环中,有的人肆意挥霍,有的人却一毛不拔,在虚假的控制感诱惑下一时逞能,事后又因为不能妥善处理金钱而产生罪恶感,然后再以花钱或存钱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如此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如果我们不幸陷入了这样一个和金钱有关的恶性循环,我们就会变成它的奴隶,将本可以充满快乐的生活拱手相让。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合理的金钱观念往往伴随着不和谐的心理结构,那些对钱“上瘾”的女性,往往都存在着一种“未被满足的情感渴求”,这种未被满足的情感可能是童年没有获得足够的爱,疯狂地挥霍金钱或者拼命地储蓄、不花一毛钱,这些背后反映的可能都是和情感有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人生又怎么能谈得上好命运呢?

把握好钱袋,才能把握好人生前景

美国著名的理财顾问大卫·马克曾经有句名言:“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女人,不管你的年龄、地位和处境如何,不管你是二十多岁,还是八十多岁,不管你是单身、已婚、离婚,不管你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作为一位女性,你绝对要有能力管好自己的钱,把握自己的前景。”这段话,对所有的女性都适用。虽然,幸福的女人可能是相似的,但理财的手法可以有很多种。

理财,也不要为难自己的内心

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女人,所以,形成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拥有热爱冒险的性格,又对股票投资感兴趣,并且还有一些感觉,不妨拿闲钱一试身手,如果你天生性格保守,就踏踏实实地选择零风险或少风险的理财方式,在这一点上,我们依然要遵从内心的选择。巴菲特有句名言:“在别人恐慌的时候我就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就恐慌。”很多人将股神的这句话奉若经典,悉心研究其中所隐含的奥秘,实际上,这句话恰恰反映出了巴菲特独特的投资观念,而这种观念,适合他自己,但未必适合其他人。

盲从,合理金钱观的最大敌人

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遇到了一个困难,男性的第一反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万不得已才会想到求助别人,而女性通常情况下会第一时间寻求别人的帮助。

这种现象的存在其实并不是偶然的,不管是基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性,还是后天的文化塑造,女性和男性比起来,有更强的依赖性,它导致的恶果就是女性更容易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盲从他人的观点。

这个毛病很要命,尤其是在金钱方面。女性喜欢将自己放在一个小团体中,三五个好友或几个无所不谈的闺密,在这些亲密关系的包围下女性会觉得更安全,但是,盲从也常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女性根本不对自己的金钱状况进行分析,而是喜欢跟随自己的亲朋好友进行理财或者投资活动,不问“为什么”,也不管“怎么样”,结果经常莫名其妙地进行了错误的投资,白白损失了金钱和时间。

不把男人当做摇钱树,不做男人的摇钱树

中国有句俗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句话把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赖现象合理化,受到了无数女性的认可,尤其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时代,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状况,很多也把嫁个“好饭票”当做了自己奋斗的目标。不幸的是,在现代社会,这种具备迷惑性的观点对女性来说,是个大大的陷阱,因为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选择把男人当做摇钱树,必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这个代价,经常是你的青春,或者是美貌。但是,女人的青春尽管珍贵,却具有不可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倚靠“摇钱树”的资本也必将逐渐减少,美貌没有转化为智慧,再可靠的“饭票”也难保心生杂念,长此以往,好命运的日子便会转瞬即逝,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才女徐静蕾曾经自导自演了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传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绝大部分的人赞同这个观点,女性似乎被看做是天生的感情动物,投入感情中的女人愿意为恋人交出一切,这也似乎成为了受到赞扬的行为。其实,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这又是一个大大的陷阱,一旦情海生变,对这样的女性来说,往往就不是单纯情感的损失,而是足以致命的打击了。

女性要像关心自己的生命一样关心自己的钱袋,既不能依赖别人获得金钱,也不能成为别人的无偿提款机,聪明地对待金钱,才能赢得无忧的人生。

2.你比别人都不幸,因为你拥有一个受害者模式

凤云的不幸婚姻持续了十年。

恋爱时,丈夫对凤云百般追求,结婚也是他提出来的,但是结婚前夕,丈夫对凤云的态度就已经大不如前,尽管如此,凤云还是相信他所说的每一句话。结婚前,未来婆婆为凤云算了卦,说她克夫、克婆婆,要她在规定时间里“避光避水”化解,甚至派大姑子在“避光避水”的时间来监督她,为了丈夫,凤云百般容忍,受尽委屈,没想到,婚后丈夫对自己的态度也江河日下。丈夫在外地工作,两人长期两地分居,凤云隔一个月去看丈夫一次,每次丈夫对她都是非打即骂,即便如此,凤云还是选择忍受,希望他会改变。

让凤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婚姻持续了十年后,丈夫居然提出了离婚!理由是凤云不孝敬公婆。凤云死活不同意离婚,因为她觉得如果离了婚她十年的苦都白吃了,而这还有天理吗?!可丈夫的态度很坚决,并且已经和另外一个女人住到了一起,尽管如此,凤云还想着能够想办法挽回丈夫,直到她发现,丈夫把自己的存款全部转移了。凤云想不通,自己认识多年的男人,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陌生?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如何面对。

不管是在情感方面,还是在职业竞争方面,女性似乎更容易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这中间有性别文化的集体影响,也有媒体的渲染和塑造。从生理结构的角度来说,女性的确更容易受到侵害,但是,大多数女性受到伤害,无法获得好命运的原因不是来自于外力,而是像凤云一样,不肯放下受害者的角色,宁愿沉浸在痛苦和自怜的惰性中,被负面思想侵占理智和心胸。

无法摆脱受害者命运的女性,常常具有以下几种负面的生活态度:

自导自演受害者角色

凤云不幸的生活,恐怕就是她自导自演的结果。其实一开始,她就选错了男人,婚前就已经感觉到这个男人对自己出现了问题,对方的家人也明摆着不尊重她,她也心甘情愿地承受这个事实。其实,凤云在问“这还有天理吗?”的同时,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不幸?”

相当一部分的女性,在职场上受排挤、在家庭生活中受冷遇、在爱情中遭受挫折,从心怀美好的妙龄少女熬成了满腹牢骚的黄脸婆,分析来分析去,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自己。

生活在今天的现代女性,早已远离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落后时代,可以在发现走错路的时候果断地喊一声“STOP”。可是,依然有不少的女性喜欢用近似自虐的方式来追求虚幻中的幸福,像凤云一样,明明可以在十年前就踢掉这个有问题的男人,另觅新的开始,但她却始终不愿意正视现实,自导自演了这十年的不幸婚姻。凤云其实和她的丈夫一样,对自己的婚姻不负责任,她不是不幸命运的受害者,恰恰是一个导演者。

把不幸的原因嫁祸给父母

很多中国女性喜欢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依赖父母,这种思维的惯性有一部分文化的因素。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喜欢把“听父母话的乖乖女”设置为能够获得赞扬的女孩儿样板,选工作征求父母的意见、挑老公也要经过父母的同意。“父母批准”的背后其实潜藏着另一个意思“如果出了事也要你们负责”。

通过心理分析,我们发现成年人很多的心理问题都和童年的阴影有关,于是,我们有了嫁祸不幸的理由。

把不幸的原因嫁祸给父母,是一种幼稚且不负责任的思维方式。再完美的童年,也会有不快和阴影,成熟的女人不会将儿时的不快变成现在的不快。即使是父母帮助自己决定了职业的方向、婚姻的取舍,那也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事业、婚姻出现了问题,也该你自己解决,埋怨父母,只不过是依赖性再一次作怪而已。锻炼自己、寻找自己的人生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责任。把问题推给父母,只不过是在潜意识里拒绝长大、拒绝承担生命责任、害怕面对长大痛苦的借口而已。

活在过去,在怨恨中生活

形容满腹牢骚的女人有一个专有名词:怨妇。奇怪的是,好像找不出一个同样的词来形容男人,这充分说明了比起男性来,女性更容易沉浸在“怨恨”这样的负面情绪里。一个女人要是变成了“怨妇”,她怨恨的对象可能是男友、丈夫,也可能是朋友、同事,甚至是上司。在怨恨他人的时候,女性常常会喋喋不休,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释放了负面的情绪,但是,长时间的怨恨会降低我们的心理能量,让自己变得疲惫不堪。在怨恨时,我们可能指向别人,回忆某个人对自己是如何如何不好,越想越是牙关紧咬;也可能指向自己,回想自己当初怎么那么傻,给了对方如此对待自己的机会,于是“肠子都快悔青了”。不管是指向别人还是指向自己,长时间的怨恨最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陷入负面的情绪之中,白白耗损自身的能量。

喜欢怨恨的女性有可能是面临中年危机的女性,也可能是妙龄的少女,还可能是活了一大把年纪还没有活明白的老人,“怨妇”的称号不分年龄、文化、阶级、出身,只要你是一个喜欢活在过去的女人,它都有可能找上你,很多女性喜欢沉浸其中,甚至把不快乐的记忆添加新的内容,改写甚至重编,像过电影一样回放,而自己,是这场老电影唯一的观众。这种怨恨的电影一遍遍地放映,只会把负面的情绪不断沉淀、累积、加剧,伤心的事情会越记越清楚,而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我们不断“复习”的结果,它会蚕食我们的心理能量,直到你无法招架,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

3.换个角度看人生

45岁的张女士说:“我这辈子遇到过一些小挫折,但最终都克服了。”

35岁的富女士说:“我这辈子算是彻底垮了。”

张女士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餐饮经营商,她经营的特色川菜饭店已经在全国很多个城市开了分店,年收入上百万元。而富女士现在欠债近百万元,几个债主一直在找她,富女士吓得躲在一个情人家里不敢出门。

这两人的生活境况看上去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实际上,她们有过相似的经历。

十年前,张女士在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因为单位实行改革,她被迫下岗,没想到,屋漏偏遭连阴雨,张女士的丈夫经营的生意因为被熟人所骗,不仅生意亏本,还欠下了一百多万的巨款。张女士的丈夫从此人间蒸发,面对巨额的债务,她带着儿子一个个拜访债主,承诺不管二十年还是三十年,一定将欠的债还清。张女士没有什么技能,只好托人先到一家大型的川菜酒楼做配菜员,时间一长,胆大心细的张女士学会了不少其中的经营技巧,于是在亲友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小小的食铺,她苦心钻研,改良了很多菜式,结果小店的规模越来越大。八年后,张女士终于还清了丈夫的百万欠款,并到法院和丈夫申请了离婚。

五年前,富女士是广东的一个加工厂老板,有多年的经商经验,当时的她住别墅、开名车、光鲜靓丽。但是,因为被人诈骗,不仅变卖了加工厂、别墅、名车,还留下了将近一百万的债务,无奈之下,她开始过上了逃亡的生活。

张女士和富女士两人面对巨额债务的态度可谓是天壤之别,这种态度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她们最后的生活状况。

张女士和富女士相比,哪个命运更惨?一个是缺少技能并被丈夫离弃的下岗工人,一个是多年驰骋商场的商人;一个是因为丈夫生意失败并且抛家潜逃,一个是生意失败。两人比起来,怎么看都是是年龄大十岁的张女士要更惨一些,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张女士还清了丈夫的债务,成了餐饮界的精英,过上了不错的日子,而正值壮年且又经商经验丰富的富女士却一蹶不振,过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躲债生活,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著名职业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曾经提出了“挫折商” (Adversity Quotient)的概念,挫折商简称AQ,指的是一个人化解并且超越挫折的能力。一个挫折商高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用积极的反应机制来应对,比如张女士,面对丈夫的离弃、巨额的债务,她带着儿子,对债主作出了承诺;而挫折商低的人则会启动种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困难,比如富女士选择用逃避来面对自己欠债百万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