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21

第21章 促进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1)

柯茂莲

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突破口,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新的经济腾飞而做的长期战略部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抉择。当前,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曙光初现,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已经蕴含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抓住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厦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是厦门经济特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本文深入分析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结合厦门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特点,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一、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点和内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代表未来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和长远的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如下特点:

(1)“全局性”,即这种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长远性“,即这种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3)”导向性“,即这种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4).”动态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动态性的特点,《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了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将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以及文化创意六大新兴产业”。近期,厦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获政府批复,进一步明确了6大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1)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是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元器件、新型显示技术、卫星导航技术、新一代网络。

(2)生物与新医药,发展的重点是生物医药、海洋药源、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造。

(3)新材料,发展的重点是能源新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4)节能环保,发展的重点是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5)海洋高新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海洋生物产业、游艇及其装备业、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水利用业。

(6)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创意设计、动漫网游、影视制作、数字内容、高端工艺美术、文化旅游。

二、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概况

厦门新兴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富有特色,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广,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早在2002年厦门就把光电子产业、软件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等确定为新兴产业,成立厦门市新兴产业发展办公室,制定相应规划,逐步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培育新兴产业。此外,厦门长期以来不断加强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联合攻关、财政科技经费的支持与引导、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促进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厦门市新兴产业稳步发展。2010年,六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2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新兴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厦门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作用不断显现。

(二)产业发展基础

厦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情况分别为:

(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2010年,全市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业总产值约100亿元。“十一五”期间,厦门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是全国首个基于TD标准建设的“无线城市”,被列为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人才培训基地,建成164万平方米的软件园产业基地。在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厦门在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内容等方面,建成一批示范性项目,培育一批代表企业,为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奠定基础。一是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整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资源整合,建设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二是物联网关键技术,即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FID)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推广方面取得突破。三是美亚柏科、35互联等骨干企业,应用云计算技术,建成信息安全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平台。四是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中国电信动漫运营中心、中国动漫集团制作中心等项目落地厦门,将推动厦门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并影响新一代数字娱乐业发展方向。

(2)生物与新医药产业。2010年,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52亿元,工业产值上亿元生物与新医药企业共16家。全市已初步形成以海沧区为主的生物与新医药产聚集区,主要相关产业技术支撑科研机构有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学、华侨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目前,全市有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机构2家、省级工程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级研发中心34家,组成了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主力军,形成了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建有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生物医药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厦门海洋微生物发酵中试平台,以及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核受体靶点创新药物研发平台、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10年12月,全市生物医药累计申请国内发明专利684件,其中生物制品发明专利240件。2010年,厦门市第一医院的8个临床专业正式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填补了闽西南地区在药物临床试验方面的空白,为海西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

(3)新材料产业。2010年,厦门市新材料产业规模约140亿元。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外延片、芯片等LED用光电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列,芯片生产和大功率封装的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新能源材料领域,贮氢合金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稀土材料和功能材料领域正在拓展新的产品,产能日渐扩大。在技术支撑方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福州大学等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设有材料专业及相应学科,现有材料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40多个,拥有光电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改性塑料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0多个,涉及新材料产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市级15个。

(4)节能环保产业。2010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为71亿元,厦门节能环保产业已显雏形。在节能产品领域,厦门市以节能电光源为主,第三代新光源产品节能灯生产迅速发展;在建筑节能产品方面,厦门市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程面积增加,2009年达100万平方米、明达玻璃公司的玻璃镀膜产品比普通玻璃节能60%左右。在环保产品领域,厦门市开发应用体现环保效果的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技术已趋向成熟。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废纸回收再生、废钨加工利用、废蓄电池铅回收、废弃食用油脂、餐厨垃圾回收等方面也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近年来利用粉煤灰、石粉、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及淤泥生产建材产品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新型墙体材料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达600多万吨。

(5)海洋高新产业。2010年,厦门市海洋高新产业总产值约为98亿元。“十一五”期间,厦门市海洋高新产业发展较快,海洋产业中海洋生物、游艇及海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得到一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萌芽、技术储备和培育阶段。

(6)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39亿元,增长态势强劲。“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企业数已达62家,从业人员1986人,全年总收入达4.32亿元,实现增加值3.03亿元,比增73%,年创税利1.76亿元。2007年以来,厦门市共制作生产了27部动画片,有14部动画片被评为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其中有2部获得优秀国产动画片精品奖,已有5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优秀精品动画片占总产量的51.85%,在全国居前列。

三、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引导和管理不够完善

(1)对产业技术发展引导不足。目前厦门仍沿用的是市科技局2007年出台的《厦门市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指导目录》,而国家已经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技术领域目录》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指导的内容则要更具体更广泛。此外,厦门将文化创意产业也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对其技术、产品和服务门类的指导暂无依据。

(2)对企业开拓市场的辅导不够。一是厦门对企业市场的扶持办法往往是采取政府采购倾斜,从而滋生了一些以政府采购收入为主要业务来源的企业,反而可能将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和产品挤出本地市场。二是对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辅导还不够,当前外需低迷出口型企业出口遇阻的情况下,如何转变为内需,还需要政府对其产品结构、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辅导。

(3)政府资助的科技项目管理需进一步完善。一是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缺乏违约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除了限制项目申报外,管理部门难以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二是分次拨款尚未全面实施。目前30万元以下的无偿项目均为一次性拨付,虽然简化程序方便企业,但分次拨款则更有利于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约束项目单位按计划实现科研项目。三是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管理重视不够,存在重立项,轻过程管理,轻验收的现象。

(二)创新环境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