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对滞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配套支持,虽然厦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还不能满足产业技术的创新与攻关,需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并落实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有关财税政策,真正有效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
(2)服务创新的载体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厦门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机构主要是市、区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部分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少、规模小、功能不完善,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如:厦门的孵化器主要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场所孵化服务,仅能提供协助办理银行开户、工商税务登记、申请知识产权、提供部分仪器设备公共检测服务以及物业管理等,在帮助企业进行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上市辅导、引进战略投资、发展规划咨询、知识产权评估等高层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很有限。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企业创新不足,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从企业规模来看,一般大型企业较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但厦门大型企业大多为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其中外资比例达到75%以上。国企因受体制机制的影响缺乏紧迫感,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大部分三资企业,其研发机构多在境外,研发投入与其在厦门的产出规模及产业地位不成比例;而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有加强自主创新的愿望和要求,但面临着缺乏研究力量、研究资金和对市场把握不准的困境,其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2)企业投融资渠道少,政府资助形式单一现象较为突出。目前企业投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由于其规模比较小、固定资产不多,不容易贷到款;而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支持主要以项目申报为主,一般采取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方式申请和补助,创业投资、资本金投入、无息借款、担保贷款等方式很少应用,资助形式单一现象较为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困难至今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3)支持企业创新的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由于未制定引导国有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参与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及其有关规定(如,没有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税收优惠不明确,财政资金或国有资金投资如何退出等);同时,目前厦门尚未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部分企业缺乏诚信,投资风险大,导致各类资本不看好创业风险投资市场,投资积极性不高。至2010年6月,全市社会创业投资企业只有12家,注册资金总额为6.7亿元,远远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
(4)企业缺乏具备创新经验的人才。大多企业缺少拥有创新经验和思维模式的合适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产业领军型人才和海外高级人才等。主要原因在于:厦门城市规模小,人才发展的机会逊于国内一线发达城市;厦门已出台的人才吸引政策还不够优惠,难与深圳、宁波、苏州、无锡、昆山等城市相比。
四、促进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1)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依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指导目录,结合厦门市实际制定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向更高效、更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和产品发展。
(2)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牵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明确主攻方向,落实工作任务,加快攻关步伐,确定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加强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启动高校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面向新兴产业的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立足国际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依托厦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服务。
(3)引导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大,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产品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展销会,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4)加强统计分析与预测。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在国家或福建省出台有关统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之前,厦门市统计部门可在福建省已出台的现代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抓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方法,科学设计统计分类目录和指标体系,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监测,发布信息公告,引导、发挥好各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确保投资、财税和金融政策落到实处。
(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1)积极培育创新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创新体系,培养一批重点创新型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国外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厦门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打造自主品牌。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任务,综合运用政策、资金、宣传等手段,强化技术创新、标准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创建,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自主牌群,抢占市场价值链高端。到2015年,力争培育1个以上国际名牌产品和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
(3)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一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以重点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设新一代新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技术开发和以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搭建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厦门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及各类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有效汇聚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开发平台,加强对周边地区、产业、企业的开放和服务,促进科研活动与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三是充分发挥对台优势,联合台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产业研究院,研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发展路线图、技术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领域及政策措施建议,共建技术创新平台。
(三)完善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
(1)加大政策资金引导力度。根据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继续推进产业引导基金(尤其是针对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建设,用于支持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攻关项目;逐步增大市级专项资金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整合科技资金的投入,包括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和市各职能部门掌握的资金,发挥资金的集约效益。
(2)建立多元化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在政策上支持战略投资者,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入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人才,提升风险投资业的总体规模和形象,形成风险投资产业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风险投资相关政策法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风险投资行业,为风险投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发展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3)建立多元化的担保体系。鼓励成立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投资担保机构,用足用活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担保功能,引进国内其他担保机构落户厦门,创造适度竞争机制,放大担保倍数,提升担保效应,服务中小企业;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充分发挥国家鼓励担保机构的政策优势,扶持各类中小型担保机构发展。
(4)构建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继续推动厦门市企业改制上市工作,降低上市企业奖励门槛和对募集资金使用范围的比例限制;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工作,支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扩大投资范围和领域,促进优势资源合理地向上市公司集中,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股权交易市场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鼓励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不断扩展企业和银行在直接融资领域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活跃金融市场。
(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1)建立厦门籍域人才库,先试先行,研究制定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研发人员持股、知识产权归属等激励措施,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和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吸引国内外厦门籍人才回厦创新创业。
(2)着力改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彻底摒弃重物轻人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加强产业技术人才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培训。
(3)注重从教学、科研、生产和经营一线中发现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抓好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依托项目和重点学科,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等强化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4)探索建立人才自由流动、自行择业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好相关人才的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5)依托“厦门人才双百计划”,加强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要,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及企业联合引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国际性人才、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及培育工程,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和一批高端专业人才。
(五)加强对台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1)积极参与两岸产业“搭桥”计划,从行业标准、产业技术标准、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厦台产业深度对接,探索实施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
(2)加强对台金融合作,抓住“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机遇,设立两岸合资或独资的海峡投资基金,进一步拓宽台湾金融资本进入厦门的渠道和形式,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加强厦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交流合作,引进台湾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厦台产业的融合。
(4)建设厦台产业合作示范区,设立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作者单位:厦门市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