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
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西东?
——宋·苏东坡
世间有许多事情出乎常人的逻辑,却也不是打破常规的高明之见,而是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荒唐之举。
一位信徒不小心跌人了水流湍急的河里。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相信佛祖一定会救他的。
这时,正好有人从岸边经过,但信徒心想:“我这么虔诚,佛祖一定会救我的。”于是没有大声呼救。
过了一会儿,河水把他冲到了河中心,他发现前面有一根浮木。但他仍然坚定地抱着这样的念头:“佛祖一定会救我的,我根本不用着急。”于是他照样在水中扑腾,一会儿浮一会儿沉。最后他被淹死了。
信徒死后,他的魂魄忿忿不平地问佛祖:“我是一位如此虔诚的佛教信徒,您为什么不救我呢?”
佛祖奇怪地问:“我还奇怪呢?我给了你两次机会,为什么你都没有抓住?”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多次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机会总是孰视无睹,总希望出现更好的机会,而把成功从手中放弃。
有个和尚自称“沉默大师”,其实,他对禅道根本没有任何真实的领悟,只是欺世盗名而已。
为了让人信服,他专门找了两名能说会道的侍僧。别人前来参问,都由两位侍僧替他回答,而他自己则摆出一副莫测高深的模样,一言不发,以表示他的“默照禅”不可以言说。
一天,正当他的两名侍僧因事外出之际,来了一位游方憎人。游方僧恭问:“如何是佛?”
“沉默大师”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只得东张西望。或许他在找那两位不可能在的侍僧吧!
游方僧点点头,又问:“如何是法?”
对于这个问题,“沉默大师”仍然无法回答,他装模作样看看屋顶,继而又看看地下。
多么神奇的“默照禅”啊!游方僧心中叹道,接着再问:“如何是僧?”
至此,这位“沉默大师”只好闭上眼睛,再也没有别的花招可要了。
最后,那位游方僧问道:“如何是福?”
呜呼!“沉默大师”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已举起双手,向对方投降,你饶了我吧!
那位游方僧对这次参访非常满意,他辞别“沉默大师”,又上旅途。
在路上,游方僧遇见了“沉默大师”的两位侍僧。谈起“沉默大师”,游方僧崇敬有加,赞不绝口:“我问他如何是佛,他立即向东看看,又朝西望望,表示众生总是到处求佛,不知佛既不在东方,也不在西方。接着我问他如何是法,他以俯仰作答,表示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他在答复如何是僧这个问题时,只是闭起眼睛,一言不发,这暗合了这样的名句:闭目云山深处卧,始知其人是高僧。最后,我问他如何是福,他的答复是:伸开助人的双手,以他的法施救度众生。他真是一位大悟的禅师!他的禅道实在太高深了!”
两位侍僧互相看了一眼感到啼笑皆非,无言以对。人世间往往有许多这样可笑的事情,我们的愚昧经常左右我们。如果我们认识到这种根植在人的大脑中的愚昧,就可以化解掉,并且可以借此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像,可店铺老板要价五千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便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憎谈起此事,众僧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五百元足够了。”众僧唏嘘不已:“那怎么可能啊!”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
“怎样普渡呢?”众增不解地问。“让他忏悔。”佛笑着回答。
众憎更加疑惑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佛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下。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四千五百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四千元不放,又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二百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给得低,每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老板怨责自己大贪欲。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五百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即刻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着说:“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