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花间一枝禅
8772400000013

第13章 放下随缘 (4)

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从哪里来?幸福应从内心清净中来,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刺激只能是片刻的,无法永恒,运用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感官快乐往往都是暂时的,好比看一场电影或者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有一天,李端愿太尉问昙颖禅师:“禅师!请问人们常说的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说:“无中说有,如同眼见幻境,似有还无;太尉现在从有中求无,实在好笑。如果人眼看到了地狱,那么心里为什么看不见天堂呢?天堂与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内心平静而无忧虑,自然也就没有疑惑了。”

太尉发问:“那么,内心如何无忧虑呢?”

昙颖禅师回答:“善恶都不思量。”

太尉又问:“不思量后,那心归何处啊?”

昙颖禅师说:“心无所归。”

太尉再问:“人如果死了,归到哪里呢?”

昙颖禅师问:“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啊?”

太尉说:“可是生,我早已经知晓了的。”

昙颖禅师又问:“那么,你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说:“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啊?”

太尉说:“是啊,只知道人生漫长,却没有发现岁月磋跎。”

昙颖禅师说:“百年如同一场梦。”

百年如同一场大梦,人更应该珍惜现在,减少忧虑,淡薄明志,宁静致远。人生每一个梦的实现,每一份由此而来的快乐,都是生命之歌的一个动听音符,都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美丽足印。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心理具有禅性,放松心情,享受现在。

只有放松了心情,才会达到更高的境界,就像下面故事中洪川大师写字一样。

通常,到过黄蘖寺的游人,都会见到“第一义谛”四个大字悬在它的小门之上,而爱好书法艺术的游客,都会将之当作一件书法杰作大加赞赏。查其来历,是出于洪川之手,约作于两百年前。

洪川大师将此四字写在纸上,复由雕工放大,刻于木板上面。在他写此四字之前,他的一名坦率的门人不知为他磨了多少墨汁,但也作了不少批评。

“这幅写得不好。”洪川大师写了第一幅后,他批评说。

“这一幅呢?”洪川大师问。

“不佳。比前一幅还差。”这位弟子说。

洪川大师耐着性子一连写了八十四幅“第一义谛”,仍然得不到这位弟子的赞许。

最后在他这位弟子离开的片刻,他心想:这下我可避开他那锐利的眼光了。于是,在心无所羁的情况下,洪川大师自自在在地挥就了“第一义谛”四个大字。他的弟子回来看了说:“神品!”

为什么洪川大师在弟子锐利眼光盯着的时候一直没有把字写好,而等弟子不在的时候,居然把字写好了呢?原因就在于他放松了自己的神经,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不顾虑可能的结果,自由自在地进行发挥。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太需要放松自己的心情了啊!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要求出家为僧。

将军对禅师诚恳地说:“禅师!我现在已经看破红尘了。请禅师收留我出家为僧,让我做您的弟子吧。”

禅师回答:“你有家庭,有太多的尘缘,心性火气也太重,你还不能出家,再等等吧。”

将军急忙说:“我现在什么都能够放下的。妻子、儿女也都不是问题,请您立即为我剃度吧。我实在厌倦了世间的争斗了。”

然而禅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将军无奈只能暂时作罢。

一天,将军起了个大早,赶到寺里拜佛。老禅师一看到他就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了除去心头火。”

禅师当场就做了一首偈语给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子偷人吗?”

将军一听,大怒:“你这个老和尚,怎么信口开河,言语伤人?”

禅师长叹一声道:“轻轻一撩拨,心火又燃烧,你这样暴躁的脾气,还谈什么除去心头火呢?”

放松心情,就是要淡泊明志,使自己的心情不为外界所干扰,仅仅是口头上说自己看破红尘是没有用的,重要的在于内心。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洪恩禅师回答道:“我向你说个譬喻。假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猕猴,蹦跳不停;室外有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很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说我们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彼此纠缠不息,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一个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礼谢道:“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他相见,且又如何?”

这时洪恩禅师下了禅床拉着仰山禅师的手,亲切地说道:“好比在田地里,为了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仰山终于言下开悟。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人生在世,最难的莫过于认清自己。

心本绝尘何用洗,

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

明镜高悬未照时。

--唐·龟山智真

万物皆有机缘

机遇往往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但机遇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这时就看你是否能够把握。不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希望会有更好的机会,更好的回报,着眼现在才是最真实的。世间有许多事情都出乎常人的逻辑,但也不是打破常规的高明之见,而是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荒唐之举。

一位佛教信徒不小心跌入水流湍急的河里。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相信佛祖一定会救他的。

这时,正好有人从岸边经过,但信徒心想:“我这么虔诚,佛祖一定会救我的。”于是没有大声呼救。

过了一会儿,河水把他冲到了河中心,他发现前面有一根浮木。但他仍然坚定地抱着这样的念头:“佛祖一定会救我的,我根本不用着急。”于是他照样在水中扑腾,一会儿浮一会儿沉,最后他被淹死了。

信徒死后,他的魂魄忿忿不平地问佛祖:“我是一位如此虔诚的佛教信徒,您为什么不救我呢?”

佛祖奇怪地问:“我还奇怪呢?我给了你两次机会,你为什么都没有抓住?”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多次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机会总是孰视无睹,总希望出现更好的机会,而把成功从手中放弃。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在辽阔的大海中,生活着许多生物。它们有的身躯庞大如船只,有的微小如丸石;有的寿命长如天地,有的寿命短如昼夜。

其中有一只海龟,住在幽暗的大海深处。它的寿命长得无法计算,但它的双眼却全都瞎了,看不见一丝光明。在漆黑的深海里,它生活在永无止境的黑暗中,每经过一百年,这只盲龟才有一次机会浮出海面,呼吸海面的和风。

浪涛汹涌的大海中,浮着一根长圆木,圆木的中间有一个和海龟头大小差不多的洞。很久以来,浮木就随着惊涛骇浪忽东忽西。而盲龟要凭借它的感觉,在茫茫的大海中,追逐浮木不定的方向。每当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的盲龟,只有使它尖尖的头恰巧顶住浮木小小的孔穴,把握住千载难逢的机缘,才能够重见光明,获得人身。

不知过了多少个一百年,盲龟一次次浮出水面,又一次次错过了浮木。终于有一次,盲龟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浪,寻找它那不可测度的未来。它游呀游呀,突然觉得头部好像触到了尖硬粗糙的东西。喔,原来这正是浮木!盲龟非常欣喜,拼命地追逐浮木,它用头部奋力一顶,希望能嵌入浮木的洞孔。眼看就要成功,忽然一阵巨浪打来,浮木随着水流从盲龟的身边滑去。千载难逢的机遇,就这样逝去了。

失望之极的盲龟,再一次跌入深暗的海底,重新等待绵绵无期的一个个百年。

潮来潮去,潮去潮来,一百年一百年的岁月更替流逝,盲龟依旧浮沉在洪流大海,找不到那根带给它幸运的浮木。

不知过了多少个一百年,当盲龟再度浮出水面,刚接触到清凉的海风时,突然一头嵌进了浮木的小洞。轰然一响,眼前霎时霞光万丈,盲龟终于脱离了旷古以来笨重的躯壳,变成一个俊秀的童子,睁开眼睛,笑看滚滚波浪。

许多人被利欲蒙蔽了心眼,就像盲龟一样在人世间漂流轮转。殊不知,我们能够保有人身,比盲龟每过百年浮出海面、遇到殊胜因缘能够嵌入浮孔还要稀有难得。因此,我们要认清自己,善待生命,做一个开眼的灵龟。

一只熊在溪边苦等了一天,终于捕到一条小鱼。

“我太小了根本不够你塞牙缝。放我回溪中吧,过几年我就长成一条大鱼,那时你再吃我才肥美也够你饱餐。”

“你知道我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壮肥胖吗?因为我不会为了一个大而无望的机会,而抛掉手上拥有的小利益。”

人多怀念着过去,期盼着将来而没有在过现在。能掌握目前拥有的真切地过着现在,才算是体会人生的人。

有一只狐狸看到一个葡萄园结满了果实,但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于是它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

“终于能够进来了!好吃!好吃极了!”狐狸穿过了栅栏,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吃得真过瘾,回去吧。”可它的肚子已经被食物撑得圆滚滚了,又钻不出去了,只好重施故技,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结果是出来了,但肚子不是跟进去时一样。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赤裸裸的诞生,又孑然而死去。人死之后遗留下善行才值得称颂,无人能带走自己一生经营的财富与盛名。

有个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说一通,但无德禅师却认为这个童子机智不凡,出言吐语,常有一些禅味。有一天,无德禅师对他道:“老僧每天很忙,没有时间经常跟你在这里辩论胡扯。现在和你再辩一次,假如你输,你就要买饼供养我;假如我输,我就买饼和你结缘。”

童子听后说道:“那就请师父先拿出钱来!”

无德禅师道:“最要紧是辩败才要钱,辩胜并不成问题。首先假定我老僧是一只公鸡。”

童子道:“我是小虫儿。”

无德禅师抓住机会说:“是的,你是小虫儿,你应该买饼给我这只大公鸡吃了!”

童子不认输,争论道:“不可以,师父!你要买饼给我才行,你是大公鸡,我是小虫儿,我见到你我可以飞走,因为师徒之间不可以争论的!那你不是输了吗?”

无德禅师抓住童子的手,引来许多民众,无德禅师说:“这个问题跟战争和政治相同,假如一般衙门不能判断,就必须请村民来裁决,这里有三百村民,其中不能说谁都没有拥护者。大家呀!请你们为老僧和童子判断一下吧,我们宾主之间谁有理?”

大众不能判断,于是无德禅师认真而庄严地说道:“必须是睁眼睛的禅师才能判断。”

过了三天,全寺的人才注意到,无德禅师悄悄的买饼送给那七岁的童子。

公鸡与虫儿,这一对老少禅者,他们之间,一定有许多幽默的趣事。

禅中,没有大小、长短、是非、好坏,当然禅中面也没有输赢,无德禅师开始就想赢那位七岁童子,但七岁童子自愿做一个弱者小虫儿,大公鸡伸嘴一啄,虫儿就是最可口的食物,但小虫儿可以飞走,寓意着师徒不可以争论,禅是不争论的世界,但禅也是一个规律有序的世界。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像,可店铺老板要价五千两纹银,分文不能少,看到佛如此钟爱它,便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五百两足够了。”众僧唏嘘不已:“那怎么可能啊!”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

“怎样普度呢?”众增不解地问。“让他忏悔。”佛笑着回答。

众憎更加疑惑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佛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下。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讲到四千五百两,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老板咬定四千两不放,又未果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