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钱已经低到了二百两。眼看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离去,一个比一个给得低,每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老板怨责自己太贪心。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五百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立即出手,高兴之余还赠送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着说:“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
我有一布袋,
虚空无挂码。
展开遍十方,
入时观自在。
--偈语·布袋和尚
正字与反字
道在一切之上, 就是佛。 道在文字之上,在正反之上。凡事立文字说明,便把道框于文字之下,一置于文字之下,不再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
有一个沙弥满怀疑虑地问无名禅师道:“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一个坏人,他已经失去了做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还要度他吗?”
禅师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着写的。
禅师问道:“这是什么?”
沙弥说,“这是一个字,只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不算!”沙弥坚定地回答。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沙弥立刻改口道。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
小沙弥怔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禅师和蔼地说:“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的,主要是你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别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
禅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重要的是你必须能够认识人的本性。这样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可长出清净莲华,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善恶是法,非善恶”。从本性上看,没有一个人不可度啊!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行赶路。”
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去干大买卖!”
那男子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恳切,那么虔诚。
禅师看他这样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想要吗?”
“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和尚为师。后来居然成为一名著名的禅僧。
艳冶随朝露,
馨香还晚风。
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唐·法眼文益
心无外物
本来面目的心,不会再随外界变化而动。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抑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国师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卧轮禅师自认已经开悟,为此曾作了一首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慧能禅师听到这首偈后,对徒弟说:“这首偈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如果依据这首偈来修行,就死掉了。对境心不起,认为这是功夫好,是错误的。我们修道成佛是成活佛绝不是死在那里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成什么佛呢?那样不能起作用不能度生,一点价值都没有。”
于是,六祖也作了个偈子:“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怎么长?”
徒弟请禅师开示。
六祖禅师说:“所谓有伎俩,即是有功夫,心有所住,不空荡,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思想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假如断除了思想,像一块木头、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呢?凡事一念不生,同样也不能起作用,所以我说‘对境心数起’。譬如我们说法,也要起心,也要动念呵!听法也不能不起心动念。虽起心动念而不着,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菩提是妙明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即使修成果地佛,也没增加一分怎么会有所增长呢?”
徒弟们纷纷点头称是。
小和尚走到慧能大师面前,问了一个问题:“师父,为什么东西总是很容易便弄乱了呢?”
慧能大师便问道:“徒儿,你这个‘乱’字是什么意思?”
小和尚说道:“你知道吗,那是指没有摆整齐。看看我的寝室,东西都没在一定的位置,这不叫作乱叫什么?昨天晚上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它重新摆整齐,可是就没法保持很久,所以我说东西很容易便弄乱了。”
慧能大师听完就告诉徒弟说:“什么叫做整齐,你摆给我看看。”
于是,小和尚便开始动手整理,把屋里的东西都归定位,然后说道:“请看,现在它不是整齐了吗?可是它没法保持多久。”
慧能大师又再问徒弟:“如果我把你的床往这里移动一两寸,你觉得怎么样呢?”
小和尚回答说:“不好,这么做两边就不对称了,最好让两侧的空余地面一样多。”
随后,慧能大师又问道:“如果我把你的脸盆从这儿移到那儿呢?”
“那又把地面的布局弄乱了。”小和尚回答道。
“如果我把茶几上这本书打开呢?”慧能大师继续问道。
“那也叫做乱。”小和尚再回答道。
慧能大师这时微笑着对小和尚说道:“徒儿,不是东西很容易弄乱,而是你心里对于乱的定义太多了,但对于整齐的定义却只有一个。”
每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秩序感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因此假如你过于苛求生活中的事情,那么也就会经常感到挫折和无助,从而会无端地生出太多的烦恼。
菩萨未曾染著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不住一切诸三昧,
所有功德悉迥向。
--《华严经卷四十》
海纳百川
宽恕别人的错误往往能拯救他的灵魂。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是一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与人交往的时候,时刻都不要忘记你的礼节与教养,因为它既可以带你升入天堂,也可以带你进入地狱。
白隐过着平静随和的生活,人们都说他为人纯洁,心地善良。
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
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呕”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有一次白隐禅师家附近的一个女孩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了。她的父母知道这个事情后非常生气,逼着让她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并且发誓要严惩那个不知羞耻的人。那个女孩死活也不肯说,在父母的逼迫下,她承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那个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烧,前去找白隐理论:“平日里以为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没想到你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来!既然做了,就出来承认,收留自己的孩子。”白隐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然后就答应收留那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白隐负责照顾他。他从邻居那里得到了牛奶、食物和一切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那个孩子,不管别人用怎样的眼光来看他。邻居都尽全力来帮助他,但没有一个人相信白隐是那样的人,尽管如此,闲言碎语是少不了的。
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那个孩子的妈妈因为无法忍耐相思孩子的苦痛,便将真情告诉了她的父母亲:原来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他们相爱已经有很多年了,因为害怕父母不承认这个女婿,所以才做出那样的事来。事情发生后,女孩因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说出来,就欺骗她的父母说那个孩子的父亲是白隐。女孩的父母知道真相后痛斥自己女儿不该说这样毁人名声的假话,然后立刻去找白隐,并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求他的宽恕,然后要求把孩子带回去。
白隐把孩子送还给他们说:“是这样的吗?”
白隐禅师还是只有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对于这一年来蒙受的不白之冤,还有照顾孩子所受的艰辛他只字不提。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慧可
了却万千烦恼
保持自己的平常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平时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心态总不会由自己掌控,而是时常被他人所摆布,因此我们就会失去自我。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
“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拿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