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老和尚问弟子们:“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可以悟出什么?”
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小和尚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努力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小和尚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还是我的悟性高啊!”
老和尚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禅机。”说到这里,老和尚故意停顿,用眼睛向在场的弟子们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你们最重要的道理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每一天我们都在忙,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很重要,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地往罐子里灌进小碎石或沙子,各位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你生命中的‘鹅卵石’?”弟子们若有所悟。
凡遇徒弟第一天进门,老和尚必要安排徒弟做一例行功课--扫地。过了些时辰,徒弟来禀报,地扫好了。
师父问:“扫干净了?”
徒弟回答:“扫干净了。”
师父不放心,再问:“真的扫干净了?”
徒弟想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扫干净了。”
这时,师父会沉下脸,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徒弟很奇怪:“怎么刚来就让回家?不收我了?”
“是的,是真不收了。”师父摆摆手,徒弟只好走人,不明白这师父怎么也不去查验查验就不要自己了。
原来,这位师父事先在屋子犄角旮旯处悄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时发现。大凡那些心浮气躁,或偷奸耍滑的后生,都只会做表面文章,才不会认认真真地去扫那些椅角旮旯处的。因此,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父的。师父正是这样“看破”了徒弟,或者说,看出了徒弟的“破绽”--如果他藏匿了铜板不交师父,那破绽就更大了。不过,师父说,他还没遇到过这样的徒弟。贪婪的人是不会认真地去做别人交付的事情的。
师父看出的“破绽”,是徒弟品德修养上的弊病。
衣服上的破绽,需要缝补。而一个人品德上的“破绽”,需要通过加强修养来克服。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完善,才能成为一个容易被别人接受的人。
虚尘大师让小和尚去买些大葱,马虎的小徒弟买来的却是洋葱,还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说:“洋葱和大葱本来差不多吗!”
虚尘大师说:“偶然犯一次错误算不了什么,养成了马虎的习惯危害可就大了。”接着,他给徒弟讲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的故事。
这位“差不多”先生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虚尘大师说:“我们干工作一定要认真严谨,千万不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马虎虎,否则,不仅会害了自己,还可能害了别人。”
在工作上又何尝不是如此?欲在社会上立足,打算在事业干出点名堂,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不行的。
有一个年轻人自诩才智过人,一向为此洋洋自得。这个年轻人在偶然的机会里,听到某地有一位颇负盛名的禅师,便不惜长途跋涉,来到禅师的住处,虽口中称道,是想要谦虚地向禅师讨教,请求禅师传授智慧,但实则是想要展露自己非凡的才华,妄想挑战禅师的盛名与权威。
充满智慧的禅师,当然胸中明了年轻人的来意,当下亦不予说破,只是淡淡地笑着并出了一道简单的题目,请年轻人回答。
禅师所出的题目是,有两个小孩一起相约打扫烟囱,工作结束之后,甲小孩的脸上被烟囱的煤灰弄得奇脏无比;乙小孩的脸上,则是干净如常,连一点儿煤烟都没有。禅师问年轻人,这两个小孩当中,哪一个会去洗脸?
年轻人毫不犹豫地便回答:“当然是乙小孩,他看到甲的脸上那么脏,心想,自己的脸上一定也和他的一样脏,所以乙小孩一定会马上洗脸。”
禅师缓缓地摇头,微笑道:“不对。”
年轻人迟疑了一会儿,又辩白道:“难道会是甲小孩?他从乙小孩的眼瞳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知道自己的脸上很脏,所以……”
禅师还是摇头,沉着地说:“还是不对。”
年轻人满腹的自信在此刻完全被击垮,他呐呐地问道:“那么,敢问大师,是他们俩人一起去洗脸吗?”
禅师依然摇着头,说道:“这也不是答案,问题的重点在于,两个小孩一起去打扫烟囱时,不可能只有一个人脸上弄脏,两个小孩的脸上应该都有煤烟。题目本身就出错了,其中大有问题。从你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到你对问题未能做通盘了解,更能够清楚地看到,你对许多事物欠缺深谋远虑。”
年轻人愣在当场,沉思了许久,终于又抬起头来,羞愧地对禅师道:“我知道自己的肤浅之处了,尚请大师教诲。”
唐朝贞观时期,禅宗四祖道信禅师某天途经牛头山,听说有个叫法融的人在这里修行便入山一探究竟。法融一心修行,见人也不理不睬,人称“懒融”。
寻访半天四祖终于找到了懒融。懒融只把四祖当作一般游客,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理睬四祖。四祖也不见怪,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法融回答:“观心!”
四祖又问:“什么人能观心?所观的心又是什么东西?”
法融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好久无言以对。这时他才意识到面前不是一般的游客,便诚心顶礼,请四祖开示。四祖传法完毕以后又叮嘱法融:“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一般的佛心不用特意去观它,也不要去压抑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
法融就问:“师父不让特意去观心,如果内心起了情境,那该怎么办呢?”
四祖开示说:“这‘境’没有好与坏、美与丑的差别,如果硬要说什么美丑、好坏,就是内心不净。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你若能面对不同情境而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这时你便已修成晶莹剔透的佛心,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
这时,一只老虎来到懒融身边趴下。四祖见了这只老虎,心中一惊,懒融禅师就笑话他,说:“你还有这个啊!”
四祖不作声,在懒融禅师打坐的蒲团上写了一个“佛”字然后请懒融禅师坐。
懒融禅师一时有些犹豫,不敢坐。四祖就说:“你也还有这个。”于是两人相视一笑。
后来有一个僧人就法融禅师的故事去请教大同禅师:“法融禅师在没有遇到四祖时怎么样?”
大同禅师回答:“好为人师。”
僧人又问:“遇到四祖以后又怎么样?”
大同禅师回答:“不与人为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道林
滴水明智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七彩光芒,一件普通的小事也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滴水和尚能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一滴水中也就有了无尽的时空。
仪山禅师有一天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叫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好,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了。
看到弟子如此行事,仪山禅师不悦地批评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价值大小不同而已。你怎么能那么轻易地将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地浪费呢?虽然只是一滴水但是价值无限的大啊。”
那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那人又问道。
“滴水!”滴水和尚仍是一个答案。
寒冬腊月,滴水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
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处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动。仪山命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过后,那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一下他的鼻息,尚且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去。滴水终于进了仪山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一拳打过来,大吼:“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被仪山的拳头打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只有仪山的吼声,忽然间,滴水想通了: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还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纸擦鼻涕的时候,被仪山看到了,他大声喝道:“你的鼻子比别人的血汗珍贵?你这不是在糟蹋白纸吗?”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上等僧在师父的锤炼下可以日益强壮,最终能找到自己的天空。”
龙潭崇信禅师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穷困,在天皇道悟禅师寺旁,摆一个卖饼的摊子,连一个住所也没有。道悟禅师怜他穷苦,就将寺中一间小屋给他居住。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道悟禅师收下以后,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有一天,崇信终于向道悟禅师抗议道:“饼是我送给你的,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这是什么意思?”
天皇道悟禅师温和地解释道:“你能每天送我十个,为什么我不能每天还你一个?”
崇信不服气地抗辩道:“我既能送你十个,何在乎你还我一个?”
道悟禅师哈哈笑道:“一个你还嫌少吗?十个我都没有嫌多,一个你还嫌少?”
崇信听后,似有所悟,便决心请求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准他出家。
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
崇信自信地应道:“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后在龙潭结庵居住,世称龙潭崇信禅师。
天皇道悟禅师的房子,要让给龙潭崇信禅师去住,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龙潭崇信禅师的烧饼,天皇道悟禅师收下以后,又再还一个给龙潭崇信禅师,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当然,那时天皇道悟禅师的苦心,不是一个卖饼的俗人所知,但经常如此,终于触动崇信的灵机,从参究这个疑团,到直接的抗辩论争,龙潭崇信终于觉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无不二,原来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
返本还源便到家,
亦无玄妙可称夸。
湛然一片真如性,
迷失皆因一念差。
--明·浮峰普恩
一宿悟理
春风夏雨能使万物生长,秋霜冬雪更可让万物成熟。对永恒事物的知性理解,属于智慧;对短暂事物的理性理解,属于知识。
永嘉禅师听说曹溪命脉是南华寺的六祖大师秉承释迦如来以心印心、耳提面命、口授心会而传承下来的衣钵心法。于是不远千里来亲近六祖大师,以求印证自己的见地。
永嘉禅师到达南华寺时,六祖大师正在上堂说法。于是永嘉禅师穿袍搭衣,手里拿着锡杖,向法座右绕三匝然后停在六祖大师的前面,振威一喝,大吼一声也不叩头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