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师对他说:“出家人必须有礼貌,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你为什么到这儿来?粗里粗气的,一点礼貌都没有?”
永嘉禅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意思是说,生死这桩事比什么事情都大,无常鬼不知什么时候就来了,我哪有时间来行礼呢?哪有时间管细节呢?没有时间讲究这些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六祖大师就说:“你为什么不研究无生法呢?你为什么不去弄明白‘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永嘉禅师说:“你不用说研究,研究也没有一个生死明白,也没有一个快慢,没有一个无常。”
六祖大师说:“你既然如此说,谁有这个意思来分别呢?”
永嘉禅师说:“分别也没有一个心念在。”
六祖大师就给他印证说:“确实如此。”
永嘉禅师听到已给他印证,于是顶礼谢法,就要告辞。
看他到这里来,只说了几句话就要走,六祖大师说:“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走?”
永嘉禅师答道:“本来就没有来,没有去,有什么快慢的?”
六祖大师说:“你真得到无生的意了。”
永嘉禅师说“说无生怎么还有个意呢?”
六祖大师说:“没有意,谁又在这儿分别呢?”
永嘉禅师说:“分别亦非意。”
六祖大师依依不舍地说:“你确实是已经达到很高的悟境了。但是不要走,住一晚吧。”
永嘉禅师于是在南华寺住了一宿,后人称之为“一宿觉”--住一宿就开悟了。
年少时梦窗国师千里迢迢来到京都一山禅师这里参学。有一天梦窗来到方丈室请示道:“弟子大事未明,请求师父指点!”
一山禅师神情严峻地回答:“我宗门无言句,也无一法与人。”
梦窗再三恳求道:“请和尚慈悲方便。”
一山更加威严地说:“我无方便亦无慈悲。”
如此多次请示,仍得不到一山禅师的任何开示,梦窗心想:既然与禅师无缘,长此下去也无法开悟。于是忍泪辞别一山门下又到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 不承想在佛国禅师座下却遭到更无情的棒打。这对殷殷求道的梦窗实在是一大打击,他伤心地对佛国禅师发誓道:“弟子若不到大休歇之地绝不再来见禅师。”然后便辞别了佛国禅师夜以继日地专与大自然做心灵问答。
一日,梦窗坐在庭前树下心中无牵无挂,这样不知不觉到了深夜。
梦窗进庵房上床睡觉时,因为将虚空之处误认为墙壁,糊里糊涂跌了下来。
在跌倒的一刹那梦窗不觉失笑出声,豁然大悟,脱口作了一偈:“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扬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梦窗心眼洞明之后,怀着感恩之情去会见一山禅师和佛国禅师,呈上自己所见。佛国大为称赞,立刻为他印证说:“你已经参得祖师密意,今后要善自护持!”
赵州禅师问弟子:“一日看多少佛经啊?”弟子答:“大概七、八卷或十卷吧!”禅师说:“你不会看佛经。”弟子不解,反问禅师:“师父一日看多少经呢?”赵州答:“老僧一日只看一字。”
有道是: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陀宣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探讨我们这个“心”!他老人家横说竖说、东说西说,就是希望藉由各种方式去接引不同根器的众生。然而,佛陀身后留下这许多经论,却是成了后世佛子“光说不练”的藉口,或是徒务名相之学、逞口舌之快,致令忘却学佛修行的真正目的。如今,科技发达、经论流通更便利了,但若大藏经只是拿来看、拿来讲,却不身体力行的话,即使佛陀再世、再讲一部大藏经,也是无济于事啊!
鲁据梧、朱交芦几位居士问湛然圆澄禅师:“经书上说,世界山河大地都是因为个人的妄想变化而成,是吗?”
禅师回答:“是的。”
居士们又问:“那和尚可以为我们想像一锭黄金吗?”
禅师回答:“可以。”
居士们说:“那就把金子亮出来给我们看一下吧!”
禅师反问:“你们在闲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杭州城的景色啊?”
居士们回答:“有想过。”
禅师说:“当你们在想的时候,杭州城的楼房、屋宇、人物、街道是否都清晰逼真呢?”
居士们回答:“当然是啦。”
禅师说:“既然如此,何不把杭州城亮出来给我看看?”
居士们回答:“虽然脑海中景物清晰逼真,但是拿不出来啊!”
禅师说:“既然你们拿不出来,那我又如何能将黄金亮出来给你们看呢?” 有道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变。
科学家告诉我们:自然界的缤纷色彩,并不是客观实存的现象,而是光线从物体反射到我们眼中,经视神经、大脑解读后,依其不同波长而显出不同颜色;而据了解,猫咪的世界是灰色系的、蜜蜂能看见紫外线……因此可知,同一个认知对象,人类以及其他动物所形构的参考座标皆不尽相同,就好像同样是水,饿鬼道众生见如浓血、鱼族则见如住处、天界有情见如琉璃……六道众生随其不同业力,现起各自相应的幻象。也因此,当我们历缘对境时,应以性空、缘起的观照,取代对这幻象世界的执取。
拥绒对芳丛,
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
花是去年红。
--唐·法眼文益
法远活佛
心安的前提是理得,理不得心更不安。可事实上很多人做事难做到“心安理得”这一层。良心是自我的判官,用自己双翼飞翔的鸟儿,才能真正领悟飞翔的意义。
法远禅师是寺中首座,他负责寺里僧众的衣食,每日打水生火、炒菜煮饭,天天忙得不亦乐乎。这年大旱,田中颗粒无收,寺里米粮有限,施主的供养也越来越少,因此,寺中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众僧度日如年。
这一天,住持归省禅师外出化缘去了,门外来了几个面黄肌瘦的师兄弟,他们涌进厨房向法远禅师齐声哀求道:“煮点面汤给大家吃吧!我们都走不动路了。”法远二话没说,取出柜里储藏的油面放进锅里,给大家做起五香粥来。
没想到香粥刚刚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挤在斋堂的众僧跌跌撞撞逃散一空。归省禅师直接走进厨房,厉声质问法远:“今日有施主设斋供养大众吗?”
法远熄灭了灶火,低头回答:“没有。”
“那……这锅粥是从哪里来的?”归省禅师提高嗓门问道。
法远直了直腰,轻声说道:“弟子觉得大家近来都吃不好,面黄肌瘦,形如枯木。我怕大家吃不消,于是就把贮藏的应急油面拿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禅师目光严峻,大声责备道:“你倒是好心,盗用寺中的东西来做人情。来人!依清规打他三十大板,逐出寺门!”
法远默默地缴回了钥匙,又想办法按原价偿还了寺中已用去的油面,接着就离开了寺院。但他却没有下山,而是在寺院外的柴房边找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每天依旧随众僧一起上堂听归省禅师讲法,他就这样在这里度过了半个春秋。
这天晚上归省禅师路过柴房,偶然发现法远住在这里,他问:“你住在这里多久了?”
“已有半年多了!”
“你向寺中交付过房钱吗?”
“没有。”
“没有交钱你怎么敢住在这里!这是寺中房产,要住,就去缴钱!”
法远听到这些,此后就经常托钵走向市集,开始为人诵经、化缘,回来以后就用诵经的收入交付房钱。
归省禅师上堂讲法时,笑着对僧众说:“法远,乃活佛也。”
归省禅师临终前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法远。
法远禅师住在会圣岩时,受大阳警玄禅师之托为其物色嗣法弟子。一天夜晚,法远梦见自己养了一只青色大鹰,觉得是个吉兆。第二天一早,义青正巧来到会圣岩法远十分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要义青认真参究一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这段因缘。
三年后法远忽然问义青:“你还记得三年前我要你参的那段话头吗?谈谈你的心得吧。”义青正要开口,法远急忙用手堵住他的嘴。义青一下子觉悟了,于是向法远施礼答谢。法远问:“你妙悟玄机了吗?”
义青答:“要有的话也早已吐出来了。”
法远的侍者在一旁说:“义青今天好像在病中出了一场大汗。”
义青瞪了他一眼说:“闭上你的狗嘴。你再多说,我真的要吐了。”
此后义青又在法远门下学了三年,法远时常用曹洞宗的禅法开示他,义青都能契合无间。
一天,法远将大阳警玄的半身肖像、皮履、直裰交给义青嘱托道:“你要继承大阳警玄的禅法光大其宗风,不要在此地久留。你到圆通法秀禅师那里去吧。”
义青投奔圆通法秀后,并不参禅问道,每天只是蒙头大睡。
职事僧告诉法秀:“有个僧人总是白天睡觉,应该按院规处理。”
法秀问:“是谁?”
职事僧答:“义青上座。”
法秀说:“且慢处理,等我去问问。”
法秀带着柱杖走进僧堂,看见义青正在睡觉,于是用柱杖敲着禅床呵斥道:“我这里可没有闲饭给你吃了,以后睡大觉。”
义青揉着眼睛爬起来问:“师父叫我干什么?”
法秀说:“为什么不去参禅?”
义青不动声色地说:“吃饱了的人对任何美味佳肴都不感兴趣。”
这是一句双关语:一是表明我并不是来吃闲饭的,二是暗示正等待应接禅机。
法秀立即回应:“无奈有些人就是不同意你的看法。”
义青说:“自性自知自用,原应依照本性行事。等到别人都同意还有什么意思?”
法秀见义青机锋凌厉,不禁问道:“上座从什么地方来?”
义青答:“浮山法远禅师那里。”
想到以不拘礼法而著称的法远禅师,法秀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么死皮赖脸。”于是两人握手相视而笑。
义青从此名震禅林。义青后住舒州投子山胜因院世称“投子义青”。
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东坡
棒下悟禅
禅,有时不解释,有时就是解释,但都说些不相干的事。如果能于言外会意,则禅师们的一言一语,一动一静,就无不是禅了。
有僧人从神秀大师的徒孙定州和尚那里来参问乌臼禅师。
乌臼和尚问这僧人:“定州和尚说什么法?和这里是不是一样?”
僧人回答:“和这里没有区别。”
定州和尚也是禅宗传人,禅宗的宗旨没有什么根本差别。乍听起来这答语很好,其实已经有漏洞了--还有一个“不别”!
乌臼禅师就说:“如果没有区别,你就不必到我这里来,那就还回原来的地方去。”说完举棒就打。
那僧人心想:我是开悟的人,你怎么能轻易地举棒就打呢!不由大声叫道:“棒头有眼,不得草草打人!”
乌臼禅师冷笑一声心说:“打的就是你,你说不能瞎打,你是个有道的人。有道还是有东西在,我今天就是要把你这个有道打掉。”边说边又打了僧人三下。
那僧人不再吭气扭头就向外走。
乌臼禅师望着僧人的背影,还要再检验检验他便说:“原来冤枉棒也有人吃啊!”
僧人听了这话,也不与乌臼和尚争论,不过心里是不服气的:若我们俩换换位置,你也不得不吃屈棒。忍不住轻轻地转身说:“争奈构柄在和尚手里。” 乌臼禅师不愧大师,朗声说道:“你不是说因为构柄在我手里,你才不得不吃屈棒么?那好,我就把构柄送给你看你如何处置。”
那僧人也不客气走上前来,从乌臼禅师手里夺过棒子就打了乌臼禅师三下。
乌臼禅师却大叫起来:“屈棒!屈棒!你这是棒头无眼瞎打人!”
那僧人也冷笑一声,说:“你说屈棒,就有漏洞,有漏洞就该吃棒。打你打得正好,并不冤枉。”乌臼禅师哈哈大笑,说:“今天碰上了一个汉子,打中了一个明眼人。”
听乌臼禅师如此说,那僧人急忙礼拜。
乌臼禅师却不上当,尊称一声“和尚!现在构柄还在你手里,你却向我礼拜,想就这么去了么?”在佛教中,“和尚”这个称呼不是随便谁都能承当的,只有主持道场的大祖师才担当得起。
看到彼此的机锋都能识破,那僧人大笑而去,远远地传过来几句话:“这个道场是你的,应该你坐你当之无愧。现在我把构柄还给你,我还是出去云游好了。”
禅心一任蛾眉妒,
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衰归去也,
与人无爱亦无策。
--民国·苏曼殊
无风起浪
佛学源远流长,其中充满辩证哲理,细细咀嚼,别有一番风味。禅宗之中充满机锋,到处闪耀智慧之光,认真体会就能真正领悟禅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