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花间一枝禅
8772400000021

第21章 明心见性 (5)

百丈说:“你过来,我告诉你。”黄檗走上前去,却被百丈给了一巴掌道:“我以为你的胡须是赤的,哪料更有一个赤须的胡人。”说完大笑。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抱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辟希运

形变性不变

“形变性不变”,变动的是外在的皮肉,不变的是内在的精神,也说明了万物的无常与法性的永恒。禅师在嘻笑怒骂之间,道尽了禅的平凡与精妙。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我们该如何把握它呢?

天宝三年,敕令中使杨光庭前往司空山礼拜本净禅师。到了寺中的禅师院,和禅师互致问候完毕,中使急切地说:“弟子生死事大,一心慕道,愿和尚慈悲救度。”

本净禅师婉言相拒:“大夫自京城来,那里是帝王之地参禅悟禅的人特别多,应该在那里参问,某甲老病一无知解。”

中使设礼再请。本净禅师见他虔诚,就说:“中使是求佛还是问道?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

中使不能领会,再次恳请禅师解说。

本净禅师便又耐心地开示:“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因心得。若悟无心佛亦无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中使大悟说:“京城大德都教导通过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求佛,今天禅师让我明白,圆满的智性是本来就具有的,本身就是清净自如的,并不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得来。现在才知道以前是白用功了!”

禅宗的特色即在于心有所悟,若无会心法不可得;而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明白此心原来不过是无。

岩头禅师是唐代高僧,当时佛教盛行,在唐武帝时却突然下令禁毁佛法,岩头禅师听说了这个消息只好缝制了一套俗装,以备不测。

不久圣旨下来,强令僧尼还俗,有声望的高僧还要被逮捕判刑甚至入狱。这可急坏了岩头禅师,幸好他早已缝好了一套俗装,于是他便穿上俗装,戴了低檐斗笠,悄悄躲到一个师姑的佛堂里。当时师姑正在斋堂吃饭,岩头禅师便大摇大摆走进厨房,拿起碗筷开始盛饭。

这事正好被一个道童看见,他立刻把这事告诉了师姑,师姑来到厨房拿起棒子就要打,仔细一看却发现是岩头禅师,便说:“啊!原来是岩头上座,你怎么变形了?”岩头不慌不忙答道:“形虽变,性却未变。”

有一次,大彦禅师参见岩头禅师时,岩头禅师正在门前拔草。

大彦禅师故意戴着斗笠大摇大摆地走到他面前,用手敲敲斗笠对他说:“禅师还记得我吗?”

岩头禅师一看是大彦在捉弄他,于是抓起一把草就朝大彦禅师脸上打了过去,并且说:“世间变化无常,记不得了。”

大彦禅师仍紧追不放,说道:“世间无常,但法性不变,怎可不认账?”

岩头禅师一听这话,当场又打了大彦禅师两拳。

大彦禅师并不理会,整好行装准备进法堂,岩头禅师却说:“已经寒暄完了,你就没必要再进法堂了。”大彦禅师一听,立刻转身就走。

可是第二天早上大彦禅师却又走进法堂。他刚进门,岩头禅师立刻从法座上跳下来,一把抓住大彦禅师说道:“你快说,你快说,我的前帐在哪里?”

大彦禅师也一把抓住岩头禅师,说道:“就在师姑家的厨房里,‘形虽变,性却未变’!”说罢,两人哈哈大笑。

观影原非有,

观身一是空。

如采水中月,

似捉树头风。

揽之不可见,

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

恰似寐梦中。

--唐·王梵志

禅道遁形

精神与灵魂固然重要,但没有了肉体它们便失去了最重要的依托。但肉体又不仅仅是二者的依托,它还是生命永恒不灭的证据。

深秋,道吾正在为师弟云岩煎药。药锅里热气腾腾,秋风一吹,满屋子里全是药味。

道吾盛了一小碗药汁,回头望望躺在床上的云岩:“师弟,师弟,该吃药了。”

云岩微微睁开了眼睛。“师兄!抛掉了这个空壳子后,我们还能不能在什么地方相见?”

道吾笑笑说:“不生不灭处,凭缘分相见吧!”

“你为什么也这样消极呢?”云岩摆摆手说:“为什么不说宇宙处处皆有缘,即使在任何地方都能相见,何必只限于不生不灭之处呢?”

听到这些,道吾站起身来,拿了斗笠往外走去,云岩低声问:“拿斗笠做什么?”

“遮风避雨,自有用处。”道吾停下脚步回答道。

“出了门,风雨一吹还不是就掉了,能有什么用?”云岩闭上眼道:“这肉身躯壳能有什么用?生死无常一来,还不是要灰飞烟灭吗?

“至少有些覆盖,总会有些用处吧。”

云岩似有所悟:“噢,人生这么大,又能覆盖多少呢?”

道吾笑道:“师弟,虽然人生空虚,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但至少也要无牵无挂地活出一点味道来,这样才能有一点生命永恒不灭的意义!”

云岩默默起身下床,从抽屉里拿出茶叶,放在茶炉里并加满了水。

道吾看到后赶快走过来扶住他:“你想做什么,病没好怎么能下床?快回去躺下!”

“我要煎茶。”

“煎茶?给谁吃?”

“有一个人要吃。”云岩喏喏答道。

“那他为什么不自己煎?”道吾有些惊讶。

“还好,我有这副空壳子在!也想活出点味道来。”

蒸沙拟作饭,

临渴始掘井。

用力磨碌砖,

那堪持作镜。

佛说元平等,

总有真如性。

但自审思量,

不用闲争竞。

--唐·寒山

禅无处不在

参禅打坐离开生活,还有何用?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我们要让自己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就要体会到日常一言一行的乐趣。

赵州禅师非常注重生活中的佛教,处处从生活里表现他的禅风。

有几位学僧前来问禅,第一位学僧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你吃粥了吗?”

学僧回答道:“吃粥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洗钵孟去!”

第一位学僧因此开悟。

第二位学僧前来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不吝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来多久了?”

学僧回答道:“今天刚到。”

赵州禅师再问道:“吃过茶没有?”

学僧回答道“吃过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到客堂报到去。”

第三位学僧因在赵州禅师住的观音院参学十多年,所以也上前问道:“弟子前来参学,十有余年,不蒙老师开示指导。今日想告假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禅师听后,故作大惊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从你来到此地,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一处我没有教导你?怎么能胡乱冤枉我?”

学僧听后,不由得用心苦参禅师话的深意。赵州禅师在一旁提醒道:“会就会了,假若用心分别,思维则离道远矣!”

学僧似有所悟,问道:“如何保住呢?”

赵州禅师指示道:“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寻师认得本心源,

两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不须更觅佛,

只应如此更忘缘。

--唐·龟山正原

知错就改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工作,就难免会犯错误,而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当别人犯了错误时,要以宽容的心态来加以对待,给他反省改过的机会。修行学佛之人主张发菩提之心,心胸宽广,慈悲济世救人,以行善为根本,使众生从生死苦海之中得以超脱。

唐代著名的智舜禅师一向在外云游参禅。

有一天,在山上林中打坐,忽然看见一个猎人,打中了一只野鸡,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要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智舜禅师非常耐心地开导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猎人说:“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智舜禅师纠缠,禅师没有办法,立即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是残忍的事情。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的德性,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禅者,不单纯是逃避社会,远离人群,禅者更要具有舍己救人的精神,从智舜禅师割耳救野鸡的行为可见一斑。

有位信徒前来拜访赵州禅师,由于没有准备供养他的礼品,就带着歉意地说:“我空手而来!”赵州禅师望着信徒说:“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问说:“禅师!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啊?”

“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赵州禅师回答说。

信徒更是疑惑了,问:“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啊?”

赵州禅师说:“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赵州禅师话语中的禅机,满腹疑惑,不禁自言自语:“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啊?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啊?”

赵州禅师这才开示信徒:“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

“禅师!就请您明白告诉我吧!”信徒仍然疑惑不解。

赵州禅师说:“和你饶舌多言,可惜你没有禅性,但你并不缺禅性。要把去恶行善的心提起,要把争名夺利的心放下:作为一个正常人,最根本的就是要认识到行善是自己份内的事情,止恶是自已应尽的责任,何况你是一个禅者,一个有修行的人啊。”

人生来就是奉献自己的,能为他人作贡献的,这样的人生是高尚,是值得人们永世铭记的。

佛陀过去未成道时,是乾陀尸利国的王太子。太子遇到一位圣明的大师,于是抛弃了荣华富贵,拜大师为师,和大师的弟子一起在山中修道。

这几天一直下着大雪,大师和五百弟子在石室里静心修道。他们用神通力看见山谷中有一只母虎,刚生下七只小虎,母虎紧紧抱着幼虎躺在雪地上,用自己的体温帮小虎取暖,一刻都不敢离开,它怕一离开,七只小老虎就会冻死了。

北风越吹越强劲,雪越下越大,一连下了三天。母虎又饿又冷,虚弱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快要昏死过去。

母虎心想:“不如把小老虎吃了吧!”正张开大口却想到:“它们毕竟是我的亲生孩子啊!”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忍着饥饿和内心的煎熬,祈祷大风雪赶快过去,但忍着忍着,母虎就快撑不住了。

大师看到这种情况,心生不忍,就对弟子们说:“你们谁能够舍弃自己的身体,去救济饥饿的老虎呢?”

太子听到老师的话,马上说:“我去吧!今天正好完成我多年的愿望。”

大师问:“太子学佛的时间很短,为什么会忽然发扬自己的慈悲心舍弃身体呢?”

太子回答:“弟子在过去世留下决心,我愿意舍弃一千个身体,以救济受苦难的所有生灵。现在弟子已经舍弃过九百九十九次了,今天再舍弃一个,就可以完成我的愿望,希望老师替我欢喜。”

大师说:“太子的志向宏大,功德很高,一定会先成佛,成佛以后,希望你回来带着我修道。”说完太子就独自走出室内,来到深谷上方的悬崖边,对大家告别:

“我今天舍弃身体,希望大家带着欢喜的心情,不要阻止我,应该替我高兴。”

大师和五百位弟子送太子到悬崖边,听到这话都纷纷掉下眼泪。

太子在众人面前发下宏大的誓愿:“我今天舍弃身体,希望所累积的功德可以让我尽快成佛,解救受痛苦烦恼的众生。”接着又说:

“你们把我剩下的骨头舍利子安置在一个塔里,任何人只要来到塔前诚心供养,不管小病大病,不用一百天,一定治好。如果我所说的话会真正实现,天空马上就下香花雨。”

说也奇怪,太子话刚说完,天空中忽然出现许多香气扑鼻的白色曼陀罗花不断落下,像下雨一样。大家看到这种情形都感到不可思议。

这时,太子解开衣服,纵身跳下悬崖。老虎得到一具菩萨的肉,母子都活了过来。

悬崖上所有人看见太子被老虎吃了,骨头肉片散乱一地,不由得大声号哭,声音震动整个山谷。天上众神看到这样的景象,深深为太子的慈悲而感动,他们一面吹奏着仙乐,一面说着:

“好啊!这真是大慈悲而且有情意啊!”

国王和王后知道了这件事,赶忙带着妃子和大臣来到山中。一看到地上散落着太子的骨头,国王悲痛不已,放声大哭;王后趴在太子的尸体上,哭到整个人快昏厥过去;太子妃跪着前进,把太子的头扶起,一边整理他的头发,一边流泪说:

“我宁愿自己粉身碎骨,也不愿我的丈夫变成这样。”

所有人都哭哭啼啼的,为太子的死感到伤心。

群臣对国王说:“太子发扬自己的慈悲心,用肉体布施,救济烦恼痛苦的生灵,这种义行不是那种因为命运不佳或因怨念逼迫而死的可以相比,我们应该好好供养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