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解心结
生命是场注定的圆舞,而轮回是时间的游戏。“迷人口说,智者心行”,摘自六祖慧能对世人开示的一段讲话,其用意在说明:迷而未悟的人,虽然懂得许多学理,论述时讲的头头是道,但在行为上并未做到;真正觉悟有智慧的人,则是依心力行,在修行中默默地去实践。
深夜,寺里一人一佛,佛坐人站。
人:圣明的佛,我是一个已婚之人,我现在狂热地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佛:你能确定你现在爱上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唯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吗?
人:是的。
佛:你离婚,然后娶她。
人:可是我现在的爱人温柔,善良,贤惠,我这样做是否有一点残忍,有一点不道德。
佛:在婚姻中没有爱才是残忍和不道德的,你现在爱上了别人已不爱她了,你这样做是正确的。
人:可是我爱人很爱我,真的很爱我。
佛:那她就是幸福的。
人:我要与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她应该是很痛苦的又怎么会是幸福的呢?
佛:在婚姻里她还拥有她对你的爱,而你在婚姻中已失去对她的爱,因为你爱上了别人,正谓拥有的就是幸福的,失去的才是痛苦的,所以痛苦的人是你。
人:可是我要和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应该是她失去了我,她应该才是痛苦的。
佛:你错了,你只是她婚姻中真爱的一个具体,当你这个具体不存在的时候,她的真爱会延续到另一个具体,因为她在婚姻中的真爱从没有失去过。所以她才是幸福的而你才是痛苦的。
人:她说过今生只爱我一个,她不会爱上别人的。
佛:这样的话你也说过吗?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看你面前香炉里的三根蜡烛,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不知道,好像都是一样的亮。
佛:这三根蜡烛就好比是三个女人,其中一根就是你现在所爱的那个女人,芸芸众生,女人何止千百万,你连这三根蜡烛哪根最亮都不知道,都不能把你现在爱的人找出来,你为什么又能确定你现在爱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唯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呢?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拿一根蜡烛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看哪根最亮。
人:当然是眼前的这根最亮。
佛:你现在把它放回原处,再看看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还是看不出哪根最亮。
佛:其实你刚拿的那根蜡烛就好比是你现在爱的那个最后的女人,所谓爱由心生,当你感觉你爱她时,你用心去看就觉得它最亮,当你把它放回原处,你却找不到一点最亮的感觉,你这种所谓的最后的唯一的爱只是镜花水月,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人:哦,我懂了,你并不是要我与我的爱人离婚,你是在点化我。
佛:看破不说破,你去吧。
人:我现在真的知道我爱的是谁了,她就是我现在的爱人。
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诸法无自性,
一切无能知;
若能如是解,
是则无所解。
--《华严经卷十》
不信为真谛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严华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
“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
“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自己对事物的把握能力。许多人生活和事业的失败,在于太愿意听从别人的“忠告”。记住:上天让每个人长一个脑袋是用来思索的,不是用来戴帽子的!
数年前,尘风和尚因不守清规被逐出师门。
在此之前,他经常冒充智者,愚弄附近的村民。
一个农民养了一百只鹅。有一天,死了二十只。于是,他跑到尘风和尚那里,请教怎样牧鹅。
尘风和尚专注地听完农民的叙述,问道:“你是什么时候放牧的?”
“上午。”
“哎呀!纯粹是个不利的时辰!要下午放牧!”
农民感谢尘风的劝告,高兴地回了家。三天后,他跑到尘风和尚那里。
“师父,我又死了二十只鹅。”
“你是在哪里放牧的?”
“小河的右岸。”
“哎呀,错了!要在左岸放牧。”
“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师父,菩萨保佑您。”
过了三天,农民再次来到尘风和尚那里。
“师父,昨天又死了二十只鹅。”
“不会吧!你给它们吃了什么?”
“喂了包谷,包谷粒。”
尘风和尚坐着深思良久,开始发表见解:
“你做错了,应该把包谷磨碎喂给鹅吃。”
“万分感谢您,师父。”
又过了三天,那位农民有点不快地、但又充满希望地敲着尘风和尚的房门。
“唔,又碰到什么新问题啦?”尘风和尚得意地问道。
“昨晚又死了二十只鹅。”
“没关系,只要充满信心,常到我这儿来。告诉我,你的鹅在哪里饮水?”
“当然是在那条小河里。”
“真是大错特错,错上加错!不能让它们饮河水,要给它们喝井水,这样才有效。”
“谢谢,师父。您的智慧总是能指导我采取正确的行动。”……
几天后,那位农民通过开着的门进来时,尘风和尚正埋头读着一部厚厚的经书。
“您好,尘风师父。”那位农民带着极大的尊敬说道。
“菩萨把你召到我这儿。看,甚至现在我都在替你的鹅操心。”
“又死了二十只鹅,师父。现在我已经没有鹅了。”
尘风和尚长时间地沉默不语。深思许久后,他叹息道:“我还有几个忠告没对你说,多可惜啊!”
别人的忠告通常只是一个参考,真正需要的是你要能据此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事情向着希望的方向发展。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痴者因为自己总是看不到人间的真实,从而去向禅师请教。
“禅师,请你告诉我怎样才能看到人间的真实?我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跋涉,到后来我才发现,我始终走在一个表象里。”
“当我被她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决定娶她为妻时,一转身,就发现她在用相同的语言与别人约会。”
“当我把我的所有赠给一个衣衫槛楼、面色忧郁的路人时,却发现他对我毫无所求。”
“当我把对我笑的人当做我的朋友,骂我的人当做我的敌人时,却发现想把我推下深渊的,正是那个对我笑的人。”
“为什么爱我的人偏偏不说爱我?人在我的身边,为何心却走了?怯懦者为何平时总是穿着勇敢的外衣?明明有求于我,为何偏偏要把一箱箱的珍宝送给我……这些表象实在令人迷惑,禅师,请你告诉我,我应该怎样去判断?” 禅师说:“年轻人,有时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是真象,耳朵所听到的往往是那些扰乱心智的声音。因此,离你而去者也许是真心爱你的人。送你珍宝的可能正是有求于你的人。”
“当一个人送你鲜花,一个则送刺给你,请不要急于断定哪一个是亲你者,哪一个是疏你者。”
“当你看见一个人鲜血淋漓地躺在地上,一个人站在旁边无动于衷时,请不要贸然断定哪个是死者,哪个是生者。”
“当你看到一个黑发者和一个白发者站在一起时,请不要在两者谁是老人的问题上妄下定论。”
“当一个人口齿伶俐、声调高亢时;一个人结结巴巴、声音颤抖时,请不要盲目断定哪个是勇敢者,哪个是怯懦者。”
“当你看见一个人在不停地流泪,一个人却在放声大笑时,请不要立刻断定哪一个是欢乐者,哪一个是痛苦者。”
“当你站在冰封雪冻的湖面上,被飘舞的雪花所环绕时,请不要认为明天还会是这样;今天的幸福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痛苦,稍纵即逝的或许就是永恒的……”
痴者听了禅师的这番话后,豁然开悟了。他高兴地说:“我明白了。”
“在你对世间万物没有真正领悟之前,请不要说‘我明白了’。”禅师接着说。
我们眼中所观之物往往很容易流于其表象,越加主观地认定自己的看法,就越多一些后悔。
再看下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居士,他到一所有名的禅院去拜访一位禅师。与禅师见面之后他们谈话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味道很香,只不过是一碗大一碗小。两人坐下,禅师看了一下面条,便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
本来按常理居士要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没想到居士却看也不看禅师一眼,径自低头大吃起来。禅师见状,双眉紧锁,有些不悦。居士并未察觉,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头却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笑问禅师:“师父为何不吃?”
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又笑着说:“师父生我的气啦?嫌我不懂礼仪,只顾自己狼吞虎咽?” 禅师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
居士接着问道:“请问禅师,我们如此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
“让对方吃大碗。”禅师终于答话了。
“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相推来让去,何时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悦,难道您谦让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禅师听完居士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特入空门问苦空,
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
为梦浮生是梦中?
--唐·白居易
随性随心
你的生活不是试跑,也不是正式比赛前的准备运动。因为生活不是演戏,它没有排练的机会。不要让生活因为你的不负责任而白白流逝。要记住,你所有的岁月最终都会过去的,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你才配说你已经活过了这些岁月。
当一个小和尚告诉他的师父,他打算秋天开始学习国画时,师父只说了一句话:“不管怎么样,下一个五年都要过去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小和尚不解地思索着,他觉得自己希望得到的鼓励成了泡影。那天晚上,灵感突然在他脑子里闪现,他顿时明白了。不管怎么样下一个五年都要过去的;不管他做了什么,或什么也没做。在这五年结束的时候,他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可能说:“我学了国画,现在我比那时长进了五年。” 也可能说:“因为我当时没学国画,现在我还是原来的样子,这些年我干了些什么呢?”
现在,每当这个小和尚面临做或不做的选择时,他就对自己说,不管怎么样,下一个五年都要过去的。这句话以神奇的方式使他做出明智的选择。
但是,如果不是在做或不做之间,而是在做这些还是做那些之间做出选择,那该怎么办呢?
“当二者都定不下时,二者都干。”师父这样建议他。“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两种选择都付诸实践,这样远比只选择一种而放弃另一种要好。”
你是否有时觉得什么选择也没有?这是无稽之谈!你总会有选择的。你不过认为你可以做的只有一件事--这件事也几乎总是别人想做的。当你觉得束手无策时,换一个地方挖一个洞。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你必须自己思考,并付诸行动。即便做出的决定未能如愿以偿,但采取行动能够增加采取更多行动的可能性;而什么也不做只能增加下一次有所选择的可能性,到时候你肯定又会随波逐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