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位施主背着一坛酒在路上走着。酒香四溢,引着周围的人都跟了过来,都在赞叹这酒的香气。
突然,绳子断了,坛子掉在地上摔碎了,酒撒了一地,顿时酒的香气令周围的人们如痴如醉,有的人竟然忍不住趴在地上喝了起来。可是那位施主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回过头来瞧一眼,继续向前走。
有人追过来问了:“你的酒坛碎了,你怎么都不回头看看呀?”
那位施主边走边说:“既然已经碎了,又何必再回头呢!纵然回头,酒也不能恢复原状呀!”
这位禅师说:“既然是发生了,又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就应该像现在这位施主一样看开一些。但感情可不是破碎了就一定不能复原的啊。改变能改变的,就像感情;接受不能改变的,就像摔碎了的美酒,要潇洒地面对不能改变的。”
不要为打翻的美酒流泪,人生没有后悔药。这种人生哲理处处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我们再看一则智慧的故事。
慧能大师带领几个徒弟乘船云游的时候,不幸遇上了大风暴。
一名弟子受命爬上高处去调整风帆使它适应风向。在他向上爬的时候,他犯了个错误--低头向下看。颠簸不定的轮船和波涛汹涌的波浪使他非常恐惧,他开始失去平衡。
正在这时,慧能大师在下面向他大喊:“向上看!徒弟,向上看!”这个年轻的弟子按照师父说的话做了以后又重新获得了平衡。
事后,慧能大师告诫弟子们:“当情况看起来似乎很糟糕的时候,你应该看看你是否站错了方向。当你看着太阳的时候,你不会看见阴影。向后看只会使你丧失信心,向前看才会使你充满自信。当前景不太光明的时候,试着向上看--那儿总是好的,你一定会获得成功。
“大多数人在作决定时都只考虑眼前而不考虑未来,结果快乐没得到却得到痛苦。事实上,人世间一切有意义的事若想成功,那就必须忍受一时的痛苦。你必须熬过眼前的恐怖和引诱,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或标准把目光放在未来。本来任何事都不会使我们痛苦,而真正使我们痛苦的是对于痛苦的恐怖。”
想要获得长久的幸福和掌握未来,那么你就必须要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忍受不住暂时的痛苦。转变自己的观念,就能有新的突破。
一树春风有两枝,
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
一片西飞一片东。
--宋·苏轼
惜时如金
人生中难免有不快和忧愁,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忘记忧愁和不快,因为那都是昨天的事情,过去的就应该让它过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好今天,不要对昨天念念不忘,也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
人生苦短,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钟,切勿在虚幻中浪费我们最宝贵的时间。只有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们才能在短暂的人生中享受到乐趣。
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这个禅宗故事指出了把握现在的重要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生活在现在,他们总是将时间和精力浪费于瞻前顾后这件事情上。
这个世界上一大半的悲剧是因为人们的瞻前顾后而造成的。这些喜欢瞻前顾后的人就像故事中的禅师所说的那样,吃饭时不好好吃饭,睡觉时不好好睡觉,在其他时候他们同样喜欢让自己沉溺于各种痴心妄想之中,例如在工作的时候不好好工作,在恋爱的时候不好好恋爱,在娱乐的时候不好好娱乐。这使得他们总是在“得不到”和“已失去”两种痛苦的状态之间摇摆不定,并且总是抱怨自己的人生毫无乐趣。
看看在城市中终日忙碌的我们吧,我们面对堵车的街道抱怨不停,口出脏话;我们在超市中购物时毫无耐性,就像没头的苍蝇;我们坐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不停地变换着电视频道;而在工作中,我们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
如果你不想在这样的生活中匆匆老去,并想知道如何享受已经拥有的时间、金钱和爱,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自己过好今天,把今天的事情做好。
有一天,佛陀刚刚用完午餐,一位商人来请求佛陀为他除惑解疑,指点迷津。佛陀将他带入一间静室中,十分耐心地听商人诉说自己的苦恼和疑惑。
商人诉说了很久,有对往事的追悔,也有对将来的担忧。最后,佛陀示意他停下来,问他:“你可吃过午餐?”
商人点头说:“已吃过。”
佛陀又问:“炊具和餐具可都收拾干净了?”
商人忙说:“是啊,都已收拾好了。”
接着商人急切地问佛陀:“您怎么只问我不相关的事情呢?请您给我的问题一个答案吧!”
但是,佛陀却只对他微微一笑,说:“你的问题你自己已经回答过了。”接着就让他离开静室。
过了几天之后,那位商人终于醒悟了,明白了佛陀话语中的道理,来向佛陀致谢。佛陀这才对他及众弟子说:“谁若对昨天的事念念不忘,追悔烦恼,或者对明天的事忧愁妄想,他将成为一棵枯草!”
佛陀告诉我们,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现在的时间中,谁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者进入“明天”。因为“昨天”是“存在过” 的,不可及;“明天”仅是“可能存在” 的,同样不可及。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好今天的事情,认真过好今天。
从前,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树叶总会随风飞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找一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一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的摇晃院子里的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他傻眼了。院子里和往日一样落叶满地。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的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看来,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认真过好今天比什么都重要啊!
一片菜叶,也是一份快乐。禅宗的智慧就是隐藏在这些小地方,快乐在于生命的每一天。
金色的秋天,稻谷成熟,田野一片丰收景象,农人聚集起来庆’好年成,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
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怒:“我们平时勤劳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可是,农人追问:“你是农夫吗?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哪里啊?”
佛陀说:“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
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撒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劳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拔除烦恼,得到安乐。”
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用上好的奶茶饭供养佛陀。他说:“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获。”
农人种地好比是物质生活,而我们每天的生活也离不开精神生活,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认真地耕耘自己的心灵田地,而学习禅理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朱慈目居士对佛光禅师说:“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有什么不一样呢?”朱慈目说:“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断,就是不想持,但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说:“这其实很好啊!表示你学禅已经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朱慈目说:“谢谢禅师的赞叹,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疑惑的问:“真心怎么会不见啊?”朱慈目说:“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也相继没有了,要找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好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启示:“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体内。”
朱慈目说:“我为什么不知道呢?”佛光禅师说:“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开你了。”朱慈目听了之后,豁然开朗起来。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人为什么会迷惑呢?这是因为虚妄盖覆了真心啊。
流水下山非有意,
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
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止庵守净
菩萨境界
禅宗就是让人认识世界与自我,回归到一个真实与率真的世界。修佛的最高境界便是重新认识整个世界,包括生与死,贫与富。所有一切回归本性,回归自然。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的时候,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吐了一口痰,侍者见了很不以为然,责备道:“老师!你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
道一禅师咳嗽了两声,然后反问侍者道:“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请问,该往哪里吐才好呢?”
侍者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又有一次,马祖道一禅师样子很不高兴地朝虚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不解地问道:“老师!刚才吐痰为什么要生气呢?”
“我在这里打坐,虚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显现在眼前,叫人觉得厌烦。”马祖禅师解释道,“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吐痰。”
“那一切都是修证的瑞相,都说是好事!”侍者更不解地问道,“老师为什么要厌烦呢?”
马祖禅师说道:“对你来说固然是好事,可对我而言,却令人讨厌!”
侍者茫然地问道:“这是什么境界?”
马祖禅师答道:“菩萨境界!”
侍者皱着眉摇摇头,说:“这种境界真令人难以理解啊。”
马祖禅师说:“因为你是人,不是菩萨。”
没有一定的砺炼又能如何理解佛理的玄妙呢?禅宗的参修可以启迪人生的智慧,开拓大脑的思维,领悟人生的真谛。
秀才问赵州禅师道:“佛陀慈悲,普度众生时总是顺人的心愿,不违众生所求,不知是不是这样?”
赵州禅师答道:“是!”
秀才又问道:“我很想要禅师您手中那根拄杖,能如愿得到吗?”
赵州禅师一口拒绝,说道:“君子不夺人所好的道理,难道你不懂吗?”
秀才机辩道:“我不是君子。”
赵州禅师当头大喝道:“我也不是佛。”
秀才虽然无言以对,心里却不服输。
又一天,秀才坐禅时,赵州禅师从他身旁经过。秀才看看禅师,却没有理睬。赵州禅师责问道:“青年人见到长者,怎么不行礼迎接!”
秀才学着禅师的口气说道:“我坐着迎接你,就如同站起来迎接你!”
赵州禅师听后,忽然上前打了秀才一个巴掌!
秀才大怒,质问赵州禅师道:“你为什么打我?”
赵州禅师却温和地说道:“我打你就如不打你一样!”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人愤怒恶言的冲进精舍来。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了,因此他大发嗔火。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辱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对他说:“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那个人回答:“当然有的,为什么问这些啊!”
佛陀问:“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个人说:“那是当然的啊。”
佛陀问:“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那个人回答:“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