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敢想敢干的超人胆识
8818800000010

第10章 敢寻:眼里尖锐,就不会闪失(2)

另一方面,李嘉诚虽然富于爱国心,但是投资毕竟不是行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条件是否成熟,是一个成熟的投资家不能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想好的事就要做到底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有些商人做事总爱半途而废,这种毛病会导致颗粒无收的失败局面。归根结底。这些人还是没有想好自己究竟该做什么。李嘉诚则认为,想什么是一个决策问题,决策先行,是经商的基本方法。但是在经商实战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已经制定的决策在施行过程中,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决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当怎么办?李嘉诚则善于调整,但不半途而废。

决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对决策和实施决策者是一个考验。如果决策错误,另当别论;如果决策是正确的,就应当持之以恒,贯彻到底。

在实施既定决策方面,李嘉诚既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胆略,又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与毅力。这一点在发展大型屋村计划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李嘉诚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屋村是黄埔花园屋村。

1981年,李嘉诚就打算推出这一宏伟计划。黄埔花园所用的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港府条例,如果要将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就必须补地价。此时正处于地产高潮时期,按当时地价计,该处用地需要补地价28亿港元。

李嘉诚认为,补地价的话,成本太高了,遂决定暂缓黄埔花园计划。他认为以后地价成本可能会降低,而现在时机不够成熟,他决定耐心等待。

这一等就等了两年,直到1983年,地产终于出现低潮,李嘉诚这才正式与港府进行谈判。结果李嘉诚仅以3.9亿港元的地价费用获得该商业住宅开发权。

李嘉诚选择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一下子就节省了补地价费达24亿港元之多。这等于屋村工程尚未开工,他已大大地赚了一笔。

购得建筑用地后,李嘉诚并未立即开始黄埔花园屋村计划。他打算等地产市场转旺时再着手,以便卖个好价钱。

1984年9月2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市道开始转旺。因此,1984年底,李嘉诚宣布投资40亿港元,正式开始兴建黄埔花园屋村。

整个黄埔花园共占地19公顷,由94幢住宅楼构成,总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另外还有一座面积170万平方英尺的大型商厦。

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宏大的屋村工程,也是当年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屋村。据行家估计,整个项目,可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实属少见。这让地产界同行们称羡不已。

地产低潮时补地价,地产转旺时又大兴土木,地产高潮时再出售楼宇,一步一步,环环相扣,足见李嘉诚有高超的驾驭时势的本领。

李嘉诚兴建丽港城、海怡半岛两大屋村的意愿,萌动于1978年。之后,又经历了长达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筹划,方于1988年正式推出。

兴建屋村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获得整块的大面积地皮。为此,李嘉诚密切关注市场动向,耐心等待,也动了不少脑筋。

1985年,李嘉诚收购了置地公司所控制的港灯公司。当时就有人认为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谋取港灯的地皮。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港灯有一家发电厂,位于港岛南岸,与之相邻的是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而蚬壳石油公司还有座油库,座落于新界观塘茶果岭。李嘉诚于是煞费苦心地开始了——连串复杂的迁址换地计划。

1986年底,李嘉诚与蚬壳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将一块庞大的油库地皮,与两个油库地皮交换。随后,港灯又将电厂迁往南丫岛。这样,李嘉诚就腾出了两大块连在一起的地皮,这就能兴建大型屋村了。

两个屋村定名为丽港城和海怡半岛。两大屋村预算耗资达到110亿港元,又一次轰动港九。

丽港城总投资45亿港元;占地8.7公顷。屋村包括38幢楼宇,共有8072个住宅单位,总楼面积达620万平方英尺,同时附有一幢16.1万平方英尺的商厦。

海怡半岛总投资历亿港元,占地15公顷,也有38幢楼宇住宅,共8072个住宅单位,总面积达787万平方英尺。另外还附有2万平方英尺的商厦、俱乐部、游泳池等。

两大屋村全部竣工之后的盈利,突破1000亿港元。

这样,李嘉诚为这两大屋村等待和筹划10年的苦心,可说是获得了超额回报。人们在称道李嘉诚的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之时,无不惊叹他锲而不舍的忍耐力。

李嘉诚的又一项浩大的屋村计划就是嘉湖山庄。嘉湖山庄原名天水围村,天水围村位于新界元朗以北,与深圳西区仅隔一条狭长的深圳海湾。

嘉湖山庄计划的推出,同样历经了10年之久。

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共同出资购得天水围的土地。

第二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同组建了巍城公司,决定开发天水围。

巍城公司51%的股权属中资华润集团所有,长实集团仅占股权的12.5%,为第三大股东。

大股东华润集团踌躇满志,雄心勃勃,计划在15年内将天水围建成一座可容纳50万人口的新城市。

当时,李嘉诚忙于收购和黄公司,并未直接参与天水围的策划。整个开发计划,都是由华润来主持的。但是华润是一家国家外贸部驻港的贸易集团公司,缺乏地产发展经验,也不熟悉香港地产业的游戏规则。结果,计划进行未久,便遭到了挫折。

1982年7月,港府宣布动用22.58亿港元,收回天水围488公顷土地,而将其中的40公顷作价8亿港元批给巍城公司,要求巍城公司在12年内,在这块奶公顷的土地上完成价值1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负责清理318公顷土地,以交付港府作土地储备。如果巍城公司达不到要求的话,那么,这些土地及8亿港元就要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底宣布:计划投资40亿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盘工程预计投入16.2亿港元,基本建设预计投入9.6亿港元。港府将这两项共25.8亿港元的工程批给巍城公司承包,并要求确保15%的利润。

这样一来,华润集团兴建50万人口新城市的庞大计划宣告泡汤,而且已有些心灰意冷了。其他股东见前景不妙,均想退出。

然而,李嘉诚依然看好天水围的前景。他不动声色,稳坐钓鱼台,采取了慢功吸股、后来居上的策略。

李嘉诚不慌不忙,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购入他们急待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最终控得除华润外的49%的股权,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两家股东(有人估计李嘉诚与华润事先达成默契,故丧失信心的华润并未抛股)之一。

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长实保证华润在天水围发展中,可获纯利7.52亿港元,并即付四分之三——5.64以亿予华润;如将来楼字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盈利部分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得51%。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此时,距政府规定的12年期限只剩下一半时间了。按该协议规定,完成这一浩大工程,风险完全由长实承担,而华润不用劳神费力,即可坐收渔利。

当然,风险大,收益也大。若能如期完成计划,则长实按协议售价,约可获利43亿港元。但据业内人士估计,将来实际获利数可能达到70亿港元。

不过,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工程,损失也将是十分惊人的。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不到7年时间完成,大概惟有长实具备这个经验及实力。对此,李嘉诚有充分的自信。

果然,工程投入兴建后,进展神速,天水围大型屋村很快便矗立在了人们面前。

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共建58幢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积1136万平方英尺,共有住宅单位16728个,可容纳6.5万人口,总投资63亿港元,分七期于1995年中完成。

天水围屋村又创下了一项屋村新纪录,直到目前,天水围屋村仍然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

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共计1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港元,华润得4.63亿港元。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六期华润所分得的利润,完全等于是“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所得,更是难以估计。

在这个计划中,李嘉诚自己大赚特赚,又让陷入绝境的华润集团坐收渔利,等于挽救了华润,从而为长实集团与中资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适当地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搏杀与韬晦隐忍相结合的策略,李嘉诚的事业如长江之不拒细流,终于形成了滔天之势。

从以上三个大型屋村计划的实施可以看出,忍耐是欲成大事者必修的一种功夫。在局势明显不利,或形势不利时,宜保持谨慎,一方面积极准备条件,一方面静候时机。如果为眼前利益驱使,企图侥幸取胜,很可能招致败局。

当然,局势如何,应以大势而定,如自身实力强弱、市场低潮或景气等,而不能被一时困难所迷惑。在大势有利于我时,即使实力稍弱,也可一拼;在大势不利于我时,惟有忍耐才是上策。

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聪明的人总是时刻总结自己、提醒自己。以防出现更大的闪失。对于李嘉诚来说。他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冷静,有一种反省意识,就是自己要提醒自己,避免被失败击倒。当然这是经商的危机意识。李嘉诚初入股市。便尝到了甜头。但他清醒地意识到,股“升水”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可能是瞬间之事。股票市场变幻万端,难以捉摸,风险远远大过其他市场。李嘉诚面对这种情况。总是紧绷神经,让自己处于清醒明白的状态中,以防闪失。

由于股市一片利好之势,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香港各界产生了一股“要股票,不要钞票”的投资狂潮,掀起了一阵比一阵更为高涨的“上市热潮”。

在这股强劲的“炒风”之中,人们像疯了一样。普通股民纷纷卖掉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金银首饰,业主也卖掉了自己的工厂、土地、房屋,甚至有的商人还卖掉自己的地产公司,将楼字建造所筹集而来的贷款,全都投入了股票市场,大“炒”而特“炒”,梦想着牟取暴利。

炒风愈刮愈烈,各行业公司纷纷介入股市,趁热上市,借风炒股;职业炒手更是兴风作浪,哄抬股价,造市抛股。

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额狂状态之中,1973年3月,恒生指数竟突升至1774.96点的历史高峰,一年家升幅竟达5.3倍。这更使许多人乐得眉开眼笑,得意忘形,完全忽视了巨大风险的存在。

然而,李嘉诚在这个“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暴利所心动,依然在稳健地走他早已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

一向沉稳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经营方面相继显示了他的独创才能之后,又在股票经营中表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事物发展的非凡领悟力和高人一等的心理素质。

由于对地产业前景的看好,李嘉诚把从股市上吸纳的资金,投放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却统率着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着股票,一边将发行股票筹集到的资金成批地去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股市的好景并没有维持多久,“熊市”随之而来,变幻无穷的经济世界再次袒露了它变幻莫测的另一面。

1973年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爆发,香港经济受到了巨大影响,出口市场萎缩,股票市场因此大受冲击。

另外,一些不法之徒趁股市混乱伪造股票,混入股市。结果东窗事发,造成股东恐慌,纷纷大幅抛售,使得股市一泻千里。恒生指数迅即由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跌至816.39点的水平,至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年以来的新低150.11点。

股市大灾突如其来,除极少数投资者抽身较快得以脱逃外,绝大部分投资者均锻羽而归,有的还倾家荡产。香港股市瞬间便呈现出一片愁云惨雾,哀声动地。整个香港经济,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金融和地产业更是阴风惨惨,人心惶惶。

由于坚持稳重之策,李嘉诚成为这次大股灾的“幸运儿”。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已,实际资产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甚至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

上市之时,李嘉诚预计第一个财政年度盈利1250万港元。结果,长实的年纯利竟达到了4370万港元,为预计的3倍以上。

1973年3月,长实宣布首期中期派息,为每股1角6分,每5股送红股1股。公司与股东皆大欢喜。

李嘉诚的稳健作风又一次使长实躲过了危机。

作为投资者,应该像李嘉诚一样,确定自己开拓发展的原则方略,并坚决按自定原则执行,而不应只顾跟前利益,为暴利所动,抱着捞一把再说的想法而偏离航向。

三心二意,也许会侥幸赚一两次,但长此以往,没有一定之规,东一榔头西一棒,终不是成大器者之所为。

诚然,也有极个别精明的投机家牟取了暴利,又能审时度势,及时抽身撤退,所赚着实令人眼红。但是,当我们在选择风险极大的投机时,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自己是否具备那般高超的本事。同时,还应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准备暴赚大利之前,首先要想到血本无归。

李嘉诚与一般地产商不同的是,更注重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事实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是商家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这两者都有长处,也有弱点。前者投资时间长,回报慢,但可望在未来获得更大利益;后者的优缺点与前者正好相反,可谓捞一把就走。作为商家,应根据自己目前的实力和未来发展计划进行选择。正所谓“经营无定式,管理无定法”,应该强调的是安全第一和权宜机变。

李嘉诚是绝不缺乏把握市场火候的能力的,恰恰相反,事实证明很少有人能在这一点上与他相比。那么为什么他稳扎稳打,以至被人认为保守呢?因为深知跟风搞投机的利害,处处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

李嘉诚说过:“一向以来,我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5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也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李嘉诚的经商之法当然不是惟一可行的,但李嘉诚既然借此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他的方法便完全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采取“鸡蛋分装术”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在概率论中,有所谓“鸡蛋分装术”,即“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最成功的保险法则。经商需要冒险,但是更需要保险。李嘉诚是一个坚持“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精明人,因为他求的是取胜的概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