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营国巨商——吕不韦
8849400000010

第10章 秦王罢相

秦王政平了嫪毐之乱,回到咸阳。仲父吕不韦已经知道秦王不会放过他了,于是称病不敢上朝。

其实,秦王早就对吕不韦的专权很不满意了,他在看了李斯的《谏逐客书》之后,开始重用李斯,李斯就向秦王提到了他的同窗韩非及韩非的文章,秦王很感兴趣,命赵高亲自去李斯家取韩非的书简。

赵高把韩非的书一拿回宫,秦王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秦王首先抓到手上的,是《爱臣第四》。文章说:“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这样的话映入眼帘,给秦王的感觉,就像一个长久经受阴霾折磨的人一下子看到了晴朗的天空。秦王一连读了三天三夜,饿了就随便吃上几口,实在困了就趴在几上眯一会儿。韩非的文章对于秦王来说真是大旱逢甘霖啊。

秦王甚至能背诵韩非的文章,如:“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国柄而便私者也。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嬴政极度聪慧并有极强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进宫后,嬴政一直在观察着、吸收着,很快就适应了环境。随后,他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渐渐明白了做王的含义。嬴政入宫之后目睹了两次王位的更迭,他静听着大家对逝者功过的评述,静观着新王的动作,这实际上是他的即位演习。这一切促成了一个事实:嬴政过早地成熟了。他以成年人的目光观察着世界,并试图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处理问题。而对此,人们却浑然不觉。

看了韩非的文章,嬴政受益匪浅,让他动脑筋最多的正是“吕不韦问题”。当初,对吕不韦,嬴政有的感情仅仅是崇拜。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完全是吕不韦的睿智、英明、果敢和令人吃惊的办事效率。后来,嬴政的思想起了变化,他发现了吕不韦的不足。吕不韦处理事情往往过于简单,有时甚至显得很粗暴。受到粗暴对待的人慑于吕不韦的权势,会低下头。长此以往,朝廷便形成“一言堂”的局面。开始嬴政只是心里感到不舒服、不愉快,对吕不韦的行为产生反感,对那些趋炎附势之徒感到厌恶,也越发不能容忍了。他认为,之所以有“一言堂”,是因为相国权力太大,势力太强了,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吕不韦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而且他判定,事态会更加复杂。吕不韦从赵高那里了解到,秦王如饥似渴地读韩非的文章,并决心效法韩非的主张。吕不韦想知道韩非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便找来韩非的文章读。读后他发现,韩非总结了历史上历朝历代君王掌握权柄之得失,系统地提出了一套统治之术。韩非的主张很适合有大志的君王的口味,嬴政作为强盛秦国的年轻的王,接触到韩非,出现那样的精神状态,思想上发生那样的变化,就不足为奇了。是他吕不韦从嬴政幼小时就教育孩子作一个有作为的王的,让他不但要作秦国的王,还要作天下的王。现在,嬴政接受韩非的主张,所作所为无可指责,而且,平心而论,说嬴政深谋远虑、举措得当并不为过。像嫪毐之事,嬴政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胆略,统统是值得赞扬的。

吕不韦想明白了,嬴政成熟了,事态的演变使自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眼下处理嫪毐之变是如此,往后将事事如此。除掉他这个相国,也可以说是韩非的主张,韩非讲,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不能允许权柄操在别人的手里。一个大臣权力太重,会对国君构成威胁。君主必须有绝对的权威,他要想尽办法驾御群臣,只许大家服服帖帖地效力,不许任何人有半点僭越的行为。韩非列举前朝君权旁落的大量事实,无可辩驳地讲明了不允许重臣存在的道理。

想到这里,吕不韦联想到自己,位不可谓不尊,权不可谓不重,在嬴政眼里,他吕不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重臣,因此必在铲除之列。这便是问题的要害。

吕不韦的时代结束了,秦王嬴政亲政的时代已经开始。

嫪毐的事必然要牵涉到吕不韦,秦王很快就查明,嫪毐是由吕不韦推荐入宫的,是个假宦官,和太后不清不白,还生了两个孩子。而吕不韦身为相国,让嫪毐进宫,属于严重的渎职行为。按照秦国的法律,有如此重大过失的大臣,必死无疑。可是嬴政却迟迟没作决定。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说:“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意思是说,秦王内心很矛盾,本来想杀掉吕不韦,但考虑到他侍奉先王功劳极大,又有许多宾客辩士为他求情说好话,秦王不忍心将他绳之以法。这也证明他对吕不韦还是有感情的。应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秦王嬴政终于下了决心,“免除吕不韦相国职务”。吕不韦虽被免去相国之职,但仍为文信侯,食河南十万户租税。

这道让吕不韦回封地的王命,是在车裂嫪毐一年后才下达的,嫪毐叛乱是公元前238年爆发的,最终嫪毐被车裂,灭三族。处理吕不韦是在公元前237年,这是为什么呢?

按照《史记》中所说,原因有三个:一是吕不韦辅佐先王有功。没有吕不韦的一掷千金,就没有异人的嗣子之位,就没有后来的秦庄襄王嬴子楚,当然也不会有秦王嬴政,更不会有雄视各国的强大的秦国。二是有很多人为吕不韦求情,吕不韦和嫪毐不同,吕不韦有真才实学,为强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执政期间广纳人才,也重用有才能的人,所以朝中很多官员都是他的门客或朋友。为吕不韦说情的人很多,秦王也不得不考虑大臣们的意见。三是秦王本人也知道吕不韦为秦国作了很多贡献,吕不韦的错误和嫪毐的叛乱有本质上的不同,故“王不忍致法”。吕不韦逃过了一劫,官没了,封地还有,吕不韦仍然是富可敌国的万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