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春的足迹—燕园里的成长故事
8870500000021

第21章 让传统文化不要太寂寞——记中文系王颖

人物简介:王颖,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2008级博士生,原为武汉大学2001级本科生。2001年12月,开办大型系列学术讲座——“红楼论坛”,本科期间成功主讲八次。2005年11月,开始在北京大学主讲“千古一梦——《红楼梦》系列讲座”。自2004年以来,累计在各高校、文化单位举办专场讲座二十余次,获得国内外媒体关注。其历次讲座内容已结集为《我在落花梦里——红楼梦流年之殇》,2007年12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传统文化不要太寂寞。

——王颖

张爱玲有一本书名为《红楼梦魇》,简单四个字概括了这位天才女子对于《红楼梦》喜爱痴迷而欲罢不能的研究感受。在燕园,有一位女生大概能够依稀体会张爱玲的这种心境,她醉心熟读红楼三十余遍,用独特的视角得出别样的研究体会。她一次次走上讲台,走进大众的视野,用执著的信念阐释不一样的红楼,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她曾写下一段很有传奇色彩的自述:

从一岁半开始识字,到三岁独立阅读书刊;从两岁熟诵《蜀道难》、《岳阳楼记》,到四岁半写下“红红的花,绿绿的树,清清的湖水,点点小舟浮在水面上”;从八岁发表处女作,到十七岁在国家级报刊上刊发文学作品百余篇;从十六岁精读《红楼梦》三十余遍,到十八岁在武汉大学创办“红楼论坛”;从十九岁“红楼论坛”名满武大,到二十一岁在央视与崔永元同台畅谈。其间的种种风雨缕缕悲欢,每每回忆来,都别有一番滋味。今天看来,就是这些平淡而真实的生活,一点一滴谱写着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解之缘。

这位女生,就是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王颖。

用心讲座——千载红楼一梦遥

眼前的王颖是个淡雅恬静的女孩儿,让人很难将她与在各高校、文化单位举办二十多场专场讲座的经历联系起来。

“最初只是因为太喜欢这部书了,想把读书心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在成功举办多次讲座后,这种单纯的阅读兴趣逐渐演变成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读红楼、讲红楼渐渐成为王颖的生活状态,融入了她的生命。王颖平静地告诉我们:“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传统文化不要太寂寞。”

同学们对于讲座的热烈反应给王颖坚持下来的信心。2005年11月,王颖在电教举办入北大后的第一场讲座,主题是林黛玉。教室里挤满了冒着严寒来听讲座的同学,“当我看到窗外都有同学往前凑着听我讲座的时候,眼泪差点就掉下来了”,王颖这样说。

王颖讲红楼的方法很独特,用她的说法就是,整个地将自己投入到书中,用心去感悟每个人物的点滴,以真性情与书中之人相交,再努力将这种独特的阅读体会传达给他人。

2008年7月,王颖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讲贾宝玉,连讲了四个小时。她说,“讲完以后感觉都快虚脱了,很累很累,好像全身都被掏空了”。这种全心投入、与书中人同喜同悲的解读方式带来的疲惫,说明了王颖的用心和努力。虽然辛苦,虽然艰难,但她从不后悔,并且希望继续把这项事业坚持下去,吸引更多的人去读《红楼梦》,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回首这些年的讲座历程,王颖心存感激。她觉得,举办讲座的经历让她收获很多,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藉此获得了提升。为了更好地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这部经典名著带来更好的阐释方式,她有了不断深入研究的动力和责任感。曾经有听过她多次讲座的同学跟她说,后期的讲座比前期有了更深刻、更吸引人的内容。听到这样的评价,王颖特别高兴。她说,办讲座让她看到了自己的思想逐渐成长、逐渐成熟的过程,她为自己的进步感到由衷的欣慰——“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那样生动”。

醉心阅读——万卷诗书润心田

从名著爱好者到文学研究者,王颖的成长轨迹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她对阅读的钟情以及独特的阅读方法。

从三岁开始阅读到现在,书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很喜欢躺在竹椅上,搭条毛毯静静看书的感觉,那是种享受。”王颖对书的热爱超乎常人。小学时,她就将《西游记》看了十几遍;初中时,她又数次阅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甚至到了高中,她仍抽出时间品读《红楼梦》。

王颖笑言自己的阅读习惯就是“猛看”。遇到气质、感情与自己契合的书,就有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反复翻阅,学而不倦。比如读《红楼梦》,她都是从闲暇中挤出时间,读完一遍后将心得体会记下来;过段时间,又有了读《红楼梦》的兴趣,就再次捧起书籍。如此反复,也就有了高中读《红楼梦》三十余遍的记录。

在王颖看来,“书就像朋友,不一定要天天粘在一起,但是一段时间不见就会想念。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好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反复的阅读加深了她对作品的领悟。每阅读一次,理解就加深一层。于是,读书的过程也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和开拓的乐趣。那么,王颖心中的“好书”是什么呢?她觉得,“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能学到东西、陶冶心性的书就值得一读再读,而且经典的著作往往让人百读不厌。”

可以单纯地沉浸在阅读的乐趣里,王颖是幸福的。但是,数十遍地回味同一本书,会不会影响阅读范围的扩大?王颖想了想,“嗯,怎么说呢。比如我看了几十遍《红楼梦》,几乎可以把它背下来,但是每次讲座前我还是会看一看。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发掘、创新的过程。所以,即使我讲同一个题目,每一次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感触或者想法。也就是说,读书要树立一个‘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挖掘读书的价值,这样一来,读书也就有了实在的效果。”

在与王颖交谈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对读书的热爱。阅读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境界。王颖的经历让人不禁觉得,摈弃外界的喧嚣嘈杂,独处于书籍的世界中,体味个中真谛,夫复何求?

专心学术——胸藏文墨怀若谷

喜读书、爱红楼之人甚多,但即使是其中最为痴恋之人,也未必具有学术研究的能力。而王颖,则带着深入骨髓的红楼情结,坚定地走上了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道路。她说,要更深入地理解她所钟爱的古代文学,就必须做深入细致、有时甚至繁复琐细的学术研究,王颖说,“我要做一个真正的研究者。”

做学术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导师刘勇强教授曾指点她说,她的文学感悟力很好,但是文献功底还需要加强。于是,王颖听从了导师的建议,选取了一个最能锻炼自己文献功力的题目作为毕业论文,而且和她热爱的《红楼梦》等明清小说有一些关系。

对现在社会上争论不休的一些文化现象,王颖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出于炒作而刻意制造所谓“学院派”和“草根派”之间的对立是荒谬的。学者投身象牙塔内,还是站上大众传播的讲台,两者本身并没有所谓高下优劣之分。学者做学问的姿态因人而异,关键在于学术态度是否端正,研究方法是否规范。王颖说,学者受到的专业教育和所处的研究环境只是做学问的重要条件,不应作为学术资格的评判标准。但是不管是谁,学术道德的底线绝对不可以突破,基本的学术规范一定要遵守,相对于“炒作”出来的“学者对立”,学术最大的危险是抄袭之风。作为研究生,对自己的行为应当清醒地把握,坚持自己的原则,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

为什么能把别人很难坚持下来的事情做到优秀呢?王颖只是这样回答:“我比较执著吧”。她的生活理想是,“食有肉,居有竹,读书看戏两不误。”在这种淡定的心境下,王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她说,她的愿望不是每个人都熟读《红楼梦》或者投身国学,而是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让更多的同学更加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粹,“让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