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蒙晓燕,女,中共党员,广西人,北京大学法学院1995级本科生、2000级硕士生、2007级博士生。蒙晓燕在完成好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曾参加第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服务于河南省新县;2001年,作为一耽学堂的志愿者在中学义务讲授中国法律史;2001年,参与重建北大法律援助协会,致力于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现任该协会会长。因表现突出,蒙晓燕被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北京大学也对其予以通令嘉奖。
我只是想解决我自己生命中的困惑:如何通过我的行动让自己和更多的人得到幸福?或许,这根本就不是我能完成的,但至少我不会因此而退却和放弃,而宁愿不停地追问,不懈地追求。
——蒙晓燕
比起行动,思考是奢侈的:志愿者情怀的萌芽
冷静沉稳,这是很多人对于蒙晓燕的评价。这个当年以广西文科第三名的成绩从宾阳中学考上北大的女孩,身材修长,温文尔雅,说话时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她的语言,能让人感受到她思想的深邃。
早在高中阶段,蒙晓燕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5年进入北京大学后,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为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并组织大家团结互助,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她曾将自己获得的第一笔奖学金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家乡的两名贫困儿童。1997年,她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在大学这个重要的成长时期,她逐渐明晰了服务于公益事业的人生定位。
1999年,蒙晓燕作为共青团中央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一员,被分配到大别山支教。茫茫大别山给蒙晓燕留下的最深刻记忆不是家访时翻山越岭的辛苦,而更多的是对志愿行动的思考。这段经历成为蒙晓燕志愿者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大别山回来后,蒙晓燕常常伴着思考入眠,思考的结果有时甚至让她痛苦。但与身体力行的志愿行动相比,坐下来思考,都让蒙晓燕觉得是件奢侈的事情。她恨不得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
“有时候你满怀热情,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很多不好的现实。但事实上,你又发现自己是如此微不足道。”朴素的行动观使得蒙晓燕更愿意在奢侈的思考之外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念。
千字评语万言书:志愿者情怀的诠释
河南新县,这个深藏在茫茫大别山腹地的县城,虽然出了许世友等43位将军,被称为“将军县”,但因四周峻岭重重,经济并不发达。新县高中紧依连绵的大别山,几年前,就是在大别山腹地的新县高中,蒙晓燕留下了她的足迹。
刚到新县时,学校没有地方给支教队员吃、住。作为支教团团长的蒙晓燕,每天带着六名队员,凌晨四五点就从招待所出发,按时到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她披星戴月独自步行十多公里地去家访,用自己的钱资助贫困学生,还四处为学生筹集资助款。更重要的是,她给新县高中带去了全新的教学思想,组织学生们开展了辩论、书法、歌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她甚至就地取材,带学生们去大别山考察地质地貌……
蒙晓燕支教不仅教知识还教“心”。“一年的时间,我不可能改变这里的升学率。”蒙晓燕说,“但是我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是让他们懂得无论身在哪里、地位如何,都要首先尊重自己、相信自己,让他们明白信念、胸怀、学识、修养对于立足社会的意义。”罗鹏,这位蒙晓燕支教时曾教过的学生,家庭条件极其困难,在蒙晓燕的帮助下,罗鹏的成绩由中下跃居班级前列,在高考时仅以两分之差落选北大,现就读北京某重点大学。罗鹏说:“蒙老师总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周围的每一个人,是她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才取得今天的成绩。”
在新县,蒙晓燕开创了多种积极的教学方法。她选择教语文,把语文变成“大语文”。在这个学校里,她破天荒地来了个“课前五分钟读报”,每天由一个孩子上去读报,并在课内以朗诵、自讲、辩论、表演等形式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并让他们展现各方面的兴趣和能力。蒙晓燕在给同学们讲《与妻书》一课时,不光让班上的同学自己上去讲课,还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勇于创新的她在支教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知识含量大、形式多样、结构较完整的教学模式,被列为全县教改观摩课程并带动了当地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在学校管理方面,她被聘为校团委副书记,与其他志愿者一道,针对当地的教育环境,推动了教学互动的管理模式和素质教育改革,深受学生欢迎且成效显著。
支教结束,新县高中教务处主任汪大奎为她写了一份长达四千字的评语——“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这样动情地为一个人写过这么长的评语。四千多字,每个字都发自肺腑!她以她的行动,诠释了‘志愿者’三个字的真正内涵!”
离开新县以后,蒙晓燕还始终牵挂着新县高中。2002年春节过后,她写了一封几十页长的信,大概有一万多字。新县的老师花了整整两节课在课上读了蒙晓燕的信,并把这封信编进了校报——当时蒙晓燕带过的那个班已经升上了高三。担心学生们思想压力太大,有焦虑情绪,蒙晓燕专门写信告诉学生们舒缓压力、调节心理的办法,同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同学们,为同学们加油,朝自己的目标奋进。那封信无异于雪中送炭,使正在艰苦备考的学生们深受鼓舞。
尽管蒙晓燕在新县高中只待了一年,但她所带去的影响是长远的。她与北大法学院的学生们设立了“北大法律人”奖学金,在她离开之后继续奖励班上那些成绩优秀、进步较快的学生,直至那批学生毕业。“受到奖励的这些学生,90%考上了很好的大学。”她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首都高校夏令营,在北京大学开展结对帮扶,并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促进学生、学校与外界的交流,同时也将志愿者理念传播开去。
此外,她还利用节假日深入农村了解社情民意,把握老区发展状况。这一年的志愿服务,尤其是对农村状况的深入了解,使蒙晓燕更深刻地认识到,志愿者行动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它更是一项事业,一项同样创造生产价值,并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社会发展的事业;在那些无法运用经济或权力杠杆的领域,社会的发展以“自愿公益”这种组织形式得以实现;这项事业在中国很有前景,但也还存在很多的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坚定了她此后的发展方向。
服务弱势群体:志愿者情怀的延展
如果说蒙晓燕志愿支教活动是出于对公益事业、公益服务的参与感,那么她后来重组北大法律援助协会,利用所学专业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援助,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则是志愿活动的延伸。
2000年,蒙晓燕回到北大校园,但“时常陷于逃离的自责和意识到要积蓄力量的沉默之中”。有一天,她偶然了解到一位热心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青年组建了一个义务到中小学讲解古代文化的民间组织,便再也压制不住那份早已深入心底的对志愿服务的感情,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再次登上讲台,到中学义务讲授中国法律史。为了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真正达到实效,她主动请求将原计划只安排几周的讲座改为学期课程。在严寒的冬天里,在风雪交加的傍晚,蒙晓燕骑着自行车来回,从不间断。
蒙晓燕认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不能完全运用等价交换的规律,需要一种自愿服务的方式来推动其发展。而消除法律贫困,实现法治中国的愿望,更需要有人无偿地、孜孜不倦地努力。法律援助也是利用自愿的方式推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保护,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社会多作贡献呢?在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帮助下,蒙晓燕重建了北大法律援助协会。
北大法律援助协会设有业务部、社区建设部、研究发展部等。业务部主要面向社会民众提供个案法律咨询、代写文书、协助谈判等非讼服务和进行诉讼代理,目前服务范围已遍及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法律援助每天需要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当事人,案件纷繁复杂,当事人多属社会弱势群体,有相当一部分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未谙世事的学生而言,要从专业上和心理上都充分地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实非易事。但蒙晓燕与志愿者都能耐心细致地进行分析,提出专业的咨询意见,遇到患有躁狂抑郁症、迫害妄想症的当事人,还要付出相当的心力来给予抚慰。
北大法律援助协会从2001年重建至今,先后受理了2000多个案件,为那些几近绝望的社会弱势群体寻回了尊严和希望。在个案服务的过程中,蒙晓燕注意到很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老百姓不懂法或执法机关不严格执法等造成的,在农村地区尤其严重。于是,蒙晓燕决定带领法律援助协会走出校园,到农村地区去开展法律服务,支援当地的法治建设。2002年,在河北省北部山区迁西县,“北大—迁西”农村社区法律诊所成立了,这是蒙晓燕尝试进行农村社区法律服务与法制建设方面的努力。法律诊所的人员经常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讲解、宣传法律;有时也利用村里的会议室,把村民集中起来开法律讲座;他们甚至走进农民家里,与老乡坐在炕上,一边喝茶一边聊法律。在蒙晓燕的努力下,法律诊所在村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村委会制订村规民约,一般都要咨询北大学生的意见。从2002年10月至今,该法律诊所展开调研、法律宣传、个案援助、选举方案拟订、依法治村规划拟订等行动,策划了关于土地承包、家庭暴力、村委会选举等方面的专题活动,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
结语:朴素的情怀,崇高的信念
2001年,蒙晓燕以其长达3400小时的公益志愿服务和所取得的卓著成绩被北大法学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次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她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3400小时的公益志愿服务,这是相当执著的一份坚持。而始终默默支撑她的,正是这样一份来自党员身份的信念:通过我的行动让自己和更多的人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