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皇权的战争
8889100000034

第34章 宋朝(3)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2.金匮之盟:有伙同赵普伪造历史之嫌

赵普为什么这个时候愿意出来给赵光义作证呢?我们知道,973年,赵普被赵匡胤罢免了宰相职务,此后他一直就没有翻过身来。

赵光义雪夜访赵普赵光义当了赵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后,最使他放心不下的是关于皇位的潜在斗争还没有消除。北伐契丹时,军中即有人试图拥立赵匡胤长子德昭为帝,另有赵匡胤四子德芳和弟弟廷美,这都是对自己的潜在威胁。979年(太平兴国四年)赵德昭因遭猜忌被迫自杀,两年之后,年方23岁的赵德芳又因病去世,这使赵光义紧绷的神经稍微轻松了一些,但轻松过后,又感到弟弟廷美是个不可小觑的对手。

廷美原名匡美。赵匡胤当皇帝后,因避讳改为光美,赵光义即位,又避讳改为廷美。廷美生于后晋天福十二年(947),比赵匡胤小20岁,比赵光义小8岁,仅比赵德昭大4岁。赵光义即位之初,为了安抚人心,也曾将廷美的儿子称作皇子,女儿称为公主。979年,又将廷美晋封为齐王,后封秦王。而且廷美也和赵光义当年一样当了开封尹并兼中书令,位在宰相之上。在德昭自杀、德芳死亡之后,最有可能觎觊帝位的就是这位一母所生的弟弟。此患不除,赵光义心里始终踏实不了。

981年(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赵光义当年的幕僚、如京使柴禹锡等人突然向赵光义告发赵廷美骄恣不轨,“将有阴谋窃发”。具体什么“阴谋”,柴禹锡等人未说。据报告,赵廷美的阴谋还牵涉到与赵廷美关系深厚的宰相卢多逊。卢出任宰相后,其专权和盛气凌人同赵普相比并不逊色。对于生性多疑、心胸狭窄的赵光义来说,早就难以容忍。听说卢多逊同赵廷美往来频繁,更感到事态的严重。他果断地调整了策略,决意重新启用赵普这位元老重臣,企图借助于他的声望来打击廷美,稳固局势。

赵普一见这种阵势,立即明白了赵光义的心思。他马上拍着胸脯表态,愿助皇上制止这起阴谋。为了答谢赵光义的复相之恩,赵普奉上了一份厚礼——称自己掌握着昭宪杜太后临终遗嘱的秘密,可助新皇帝一臂之力。这就是“金匮之盟”的出笼。于是,在981年九月,赵普被授予司徒兼侍中的宰相级官衔,算是正式回到了政治权力的中心。九月十七日,60岁的赵普第二次出任宰相。

北宋胄甲赵普以“金道之盟”的厚礼得到赵光义的欢心,但他显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第一项重要使命——置卢多逊于死地。复相不久,他就“察”得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廷美的所谓“事实”,并称卢多逊巴望太宗早日驾崩,好让廷美即位,廷美私下还以弓箭等物相赠。于是,赵光义“大怒”,当即下诏降卢多逊为兵部尚书,并将参与其事的中书堂吏赵白及秦王府孔国官阎密等逮捕。在赵普的怂恿下,赵光义又再次召集文武常参官集议朝堂,太子太师王博等74人联名奏议卢多逊及廷美怨望诅咒,大逆不道,要求“削夺官爵,准律诛斩”。结果,赵白等人被斩首,廷美勒归私弟,其子女复正名称,不再称皇子、公主。卢多逊则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三亚)。

说起来,赵普同秦王廷美并无过节。但为了使自己的命运出现转机,为了进一步陷害他的政敌,赵普只能拿这位可怜的皇室成员开刀,非如此不足以达到目的,非如此不足以取悦于新主。

赵普为了彻底解除赵光义的心头之忧,便在对“阴谋”事件进行初步处理基础上,唆使开封知府李符上书,说廷美不肯悔过,反多怨望,请求朝廷将他徙居边郡,以防他变。赵光义于是下令再降廷美为涪陵县公,安置于房州,其妻楚国夫人张氏亦被削去封号,命地方官监伺之。廷美至房州,不到一年,就“忧悸成疾”,以38岁的生命为稳固赵光义的统治而客死他乡。

通过“金匮之盟”,赵光义、赵普这两个昔日的政治对头,又结成了新的联盟。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

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己“正名”。995年赵匡胤之妻宋氏病故,赵光义不仅不按皇后礼仪发丧,也不让群臣临丧,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甚至赵光义的后代宋高宗赵构,也相信他的老祖宗是“杀兄篡位”,而又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据说当年的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斧声烛影”的全部情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当然,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也许永远是个无法解开的谜。

三、宋徽宗:多情天子,轻佻嫖客

宋徽宗赵佶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琴棋书画,无不通晓,与南唐的李后主确是十分相似。唯一不足的是缺少当皇帝的庄重和严肃,给人的感觉是聪敏有余,厚重不足。一天到晚在宫女的石榴裙下蜂浪,对下人嬉皮笑脸,还踢得一手好毽球,经常和那些厮役滚在一起。

按皇家规矩,赵佶是当不了皇帝的。但历史的机缘偏偏把这位风流皇子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宋哲宗死后没有儿子,所以继承大统的人只能在宋神宗的其他几个儿子中挑选。在挑选时,皇太后刘氏力排众议,主张要端王继位;宰相章惇却反对,说:“赵佶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将来有误苍生。”但皇太后不听,一再坚持“端王当立”。于是,赵佶当上了皇帝,史称徽宗,时间是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

1.风流天子赵八郎与京城名妓李师师

宋徽宗赵佶客观地说,作为一个艺术家,赵佶是合格的,不仅书法好,丹青绘画出类拔萃,而且诗也写得好,不仅来得快,还颇有哲理。

有一次,他在饮酒品茶之余,诗兴大发。这时,刚好桌子上有把小扇子,赵佶对随从学士说:“我先写下两句,你们再续。”于是他拿起毛笔,挥毫疾书。众人一看,是两句有关生活琐事的诗:

造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

赵佶写完之后,随从学士相继和吟,但没有一个中赵佶之意。最后,众学士只好请皇帝再续下两句,赵佶一听,微微一笑,又挥毫续了后两句:

人间美味都尝遍,不如江梅一点酸。

这首诗信手写来,极富生活情趣,又有一定的人生哲理,确实表现了赵佶较高的写作才华。

但是,诗人与国君是不同的,写作与治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作为赵佶来说,尽管有较高的艺术才华,却玩世不恭,醉心于享受玩乐。当了皇帝,照理应日理万机,处理国家大事。何况北宋王朝到了宋徽宗时,由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国家已经多灾多难,迫切需要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来力挽乾坤,否则,赵宋江山危在旦夕。但是赵佶似乎对这些不感兴趣,他当皇帝好像不是为了处理天下大事,而是为了享受、玩乐。因此,北宋王朝在他手中断送了。

常言道“才子多情”,宋徽宗虽贵为人君,也不例外。不过,他的“多情”是喜欢嫖妓。按理,皇帝后宫是不缺女人的,可赵佶偏偏对这些宫女极为厌倦,而对民间的“野味”却兴趣盎然,隔三差五就要领高俅、杨戬(jiǎn)等大臣去妓院打几回野鸡。皇帝的尊严可以不要,国家大事可以不管,百姓安危可以不问,但“野味”却不能不打。至于他与开封名妓李师师的风流韵事则是他嫖妓生活中的一大轶闻。

据《大来宣和遗事》载:有一次,赵佶微服出访时瞧见了李师师,一见,赵佶就有点魂不守舍了,就伙同高俅来到李师师的迎客楼:周秀茶坊。一坐下,赵佶出手大方,马上排出宫内大钱一百,自称是殿试秀才,要见李师师。鸨母一见,眉开眼笑,就领赵佶转入曲曲回廊、深深庭院,来到了李师师住的地方。但见房间摆设,铺陈甚雅,红床设花,四壁挂山水羽毛,可谓风尘名妓,别有情趣。赵佶一见大喜,命高俅、杨戬和李师师与自己痛饮。

宋徽宗书法在饮酒间,李师师问赵佶:“殿试先辈不审何郡,敢问尊姓?”也许是多喝了几杯酒,赵佶自吹自擂,暴露了皇帝的面目。“娘子休怕,俺是汴梁生,夷门长。休说三省并六部,莫言御史与百台,四京十七路,五帝霸王都,都属俺所管。咱八辈儿称孤道寡,现今住在东华门西,西华门东。姓赵,排房第八,俺乃赵八郎也。”

李师师一听,以为这个嫖客有神经病,自称是皇帝,肯定是骗子,讹诈钱财的,因为皇帝怎么会到妓院里来?于是连忙出房,要鸨母去报官。

维持地方治安的汴京里外缉察皇城使窦监,听说妓院里有骗子,觉得敲诈发财的时候到了,就点起二百士兵,把妓院周秀茶坊包围起来,大喊大叫要抓人。

赵佶见外面人声喧哗,就要高俅去看看。高俅见是窦监,喝骂道:“匹夫!怎敢惊御?”窦监见是平章(宰相)高俅,吓得两腿直抖,连呼求饶。为了赎罪,窦监马上率人在周围巡查,保护赵佶,由抓嫖客的兵士一下子变成了保护嫖客的保镖。

以后,赵佶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一直宠爱李师师不衰,风流天子与风尘名妓演了一出千古流传的风流剧。但是,赵佶却不知国家大事为何物了。

2.皇帝贪玩,国家玩完

宋徽宗赵佶在位25年,因他爱玩、爱享受,把北宋王朝的基业玩成了空壳。他最爱玩的是搜集天下奇花异石,集中于京师汴州(开封),供自己享受,史称“花石纲”。

赵佶刚当皇帝不久,就派他最信任的大臣童贯专门到苏州、杭州去采办玩物,并且在那里设立专门机构专为皇帝制造玩物,还在我国东南各地搜集奇花异石。这些采制的玩物,不仅有数不清的花石、禽鸟,而且还有如:牙、角、犀、玉、金、银、竹、藤、装画、糊抹、雕刻、织绣,等等,无所不搜。一面搜造,一面用船经淮河、汴河运到首都开封,供“垂意花石”的宋徽宗享受。

为了制造、搜刮这些奇花异石,耗费了百姓数以亿计的人力物力,而且运送这些东西,同样也要耗费无数的人力和物力。仅仅为了运送一块“广高数丈”的太湖石,接替童贯的朱勔(miǎn)下令“载以大舟,挽以千夫,数月乃至”开封。史称“花石纲”船队,相衔于淮河、汴水之间,首尾上千里,多少百姓为此而倾家荡产,给东南地区和运河沿岸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的方腊起义,就是由于江浙等地的百姓,不堪忍受“花石纲”之苦而爆发的。

这么多的奇花异石、珍奇玩物运到东京,得要有地方安置。为此,宋徽宗专门修造了廷福宫和万岁山,其豪华和壮丽,令人叹绝,耗资数亿。有一次,赵佶领臣僚去游万岁山,山上上万只禽兽之声音响彻四野,赵佶大喜。这时,一近侍说:“万岁山瑞禽迎驾。”赵佶更高兴了,立即封这个近侍一个高官。

相传,靖康之变后,人们对金军痛恨之余,上万人去万岁山挖掘、焚烧,极尽破坏之能事,可见人们的愤怒之深。

宋徽宗不仅爱玩,还很迷信。他相信天上地下真有神仙鬼怪,他特别喜欢道教,自封为“道君皇帝”、“教主道君皇帝”,也喜欢别人呼他为“道君”或“道君皇帝”;似乎仅是一国之君还不够,还要成为天上地下的权威。有时,他把自己打扮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仙不像仙,然后率道士百余人,前呼后拥去祀天。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正月,赵佶在开封的上清宝录宫集合了道士一千多人,让道士林灵素讲解老子的《道德经》,作为皇帝,亲自在台下听讲。有一次,赵佶到开封南郊坛去祭天,走出南熏门时,他忽然对左右宣称他看到了在玉律园的东面有楼阁重重叠叠,隐约显现。

这时,蔡京的儿子蔡攸赶紧附和,说:“我也看到有楼阁亭台数重隐现于云彩之中,仔细审视,离地有八十丈之高。”赵佶问:“有人吗?”蔡攸答道:“有,像是道家的童子,执着幡幢节盖,相继出现在云间,眉目都历历可识。”

于是,赵佶下令:在那地方修建一座道观:迎真宫。他还专门在迎真宫竣工之日,写了一篇《天真降临示现记》,记录下他的那段荒诞不经的胡话。

赵佶不仅自己信仰道教,还要把自己的信仰推广到全国,要人民也信奉道教。于是,他把道士抬上了天,道士们可以拿到国家的补贴,一个寺院的上千亩田地可以免税,仅开封一个道教寺院,就有道士两千多人,整个开封有道士十万人,全部由北宋王朝养着。而这些道士拿着国家的钱,到处招摇撞骗和胡吹,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和毒瘤,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百姓苦不堪言。

经赵佶这么一折腾,赵宋王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了:官吏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南方反了方腊,北方反了宋江,雄踞中国北方的金国更是虎视眈眈,只要有一个契机,北宋王朝就会土崩瓦解,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