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盹儿的渔夫
快乐有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
——阿博都
一个衣衫寒伧的渔夫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在拍照时吵醒了他。旅游者说:
“天气这样好,您今天一定打到很多的鱼。”渔夫摇摇头。
“您觉得不舒服?”
“我的身体棒极了。”渔夫舒展着四肢。
游客显出困惑的表情:“那您怎么不去打鱼?”
“我已经打过了。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捕到了二十几条青花鱼,我甚至连明后天的鱼都打够了。”
游客激动起来:“但是请你想一想,要是您每天出海两次、三次、甚至四次……您就能捕到更多的鱼,那么不出一年您就可买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三四年说不定就有了渔轮,有朝一日您还可以建一座冷库,盖一座薰鱼厂……您可以坐着直升机飞来飞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你的渔轮作业。您可以取得捕大马哈鱼的权,开一家活鱼饭店,无需通过中间商就直接把龙虾运往巴黎——然后……”
游客兴奋得说不出话来。
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呛着了的孩子:“然后怎么样?”
“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还可以眺望大海。”
“我现在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正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只是您照相机的‘咔嚓’声把我打搅了。”
巧妙的乞讨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罗曼·罗兰
乔伊斯听到丈夫即将“下岗”的消息,当时的震惊令她永远无法忘怀。
那时他们的婚姻已经经历了10个年头,约翰向她表露了对于这噩梦般遭遇的忧虑。他向乔伊斯保证,将尽一切努力找到新工作来维持生计。他们有3个不到5岁的孩子,还有一个马上就要出世,约翰是全家惟一的经济支柱。
“生活还要继续,”约翰说,看起来他比乔伊斯乐观得多。“我们至少还拥有健康,失去的只不过是份工作。另外,公司会继续发3个月的工资,在这期间我肯定能找到新工作,用不着担心。”
约翰毕业于名牌大学,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乔伊斯相信他的自信是有道理的。约翰早年丧父,他很早就肩负起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的责任。他还曾是奥运健将,懂得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苦干加巧干。但是几个月过去了,他仍未找到工作。乔伊斯越来越害怕,对他的“自信”也开始动摇了。如果他找不到工作该怎么办?若不是有孕在身,乔伊斯可以回学校教书,问题是距离他们第4个孩子的出生已经不到3个月了。
他们的存款所剩无几,分期贷款已经拖欠了两个月,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乔伊斯要节衣缩食。最后连吃饭的钱都快没有了。
有一天在带着孩子逛超市时,乔伊斯注意到一个男孩正往纸箱里装熟过头的水果和过期食品。她迟疑地问他要把这些食品送到哪里,他说:“削价处理,处理不掉的就扔掉。”乔伊斯看着那些老胡萝卜、芹菜和西红柿,足够他们全家吃几个星期。她想,用什么办法能体面地为孩子们讨一点食物呢?
“我家有一只稀有的蒙古兔!”乔伊斯脱口而出,扫了一眼3个饥饿的孩子。“我想给它买点食物。”
他很干脆地答道:“既然是给兔子吃,我就不收钱了。”那天他一共把5箱食物装进她的车里,一边忙着,一边跟她聊天。乔伊斯讲他们即将添一张嘴的家庭,他也讲了自己的情况。他叫杰弗,出身于一个拮据的5口之家,在这里打工,是为了付大学学费。
几星期过去了,杰弗开始把过期和包装破损的盒装食品也装进箱里。这些花生酱、汤料和奶酪还可以吃,按规定却要扔掉。“小兔子肯定喜欢吃这些东西,”他解释为什么要送这些东西给他们。几个月后,他们发现食品下面还藏有洗衣粉、牛奶、果汁、黄油……品种越来越多。后来每次杰弗集满一箱“兔食”就会给乔伊斯打电话,还时不时送上家门。但他从来没问过小兔子的情况,每次把东西放下就离去。
第四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儿,乔伊斯喜中有忧,担心未来的家庭开支。“上帝啊,求求你,”乔伊斯祈祷道,“你曾许诺我们的苦难永远不会超过我们的承受能力。我们该怎么办呢?”这时丈夫悄悄走进产房,说:“我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今天上午我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妻子闭上眼睛,感谢上帝对他们的恩赐。“坏消息是,”他继续说道:“那只蒙古小兔子不见了。”
后来乔伊斯再去那家超市,杰弗已经不在那里工作了。据超市经理讲,正当乔伊斯为婴儿出世忙碌时,他搬家了,没有留下新地址。
乔伊斯默默发誓,一定要回报那些在患难时期帮助他们的好心人。此后10年里,她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但是她的心愿并没完全了结,直到10年后的一天,乔伊斯遇见杰弗站在超市办公室门前,胸前佩戴着“经理”的工卡。对于杰弗的升迁乔伊斯一点都不意外,他具有特殊的天赋,懂得如何倾听乔伊斯特殊的祈求。
“约翰太太!”他兴奋地喊道:“我经常想你和你们一家。小兔子怎么样了?”他轻声地问。
握着杰弗的手,乔伊斯眨了眨眼,低声说:“谢谢你的关心。那只兔子很久以前就离开我们了,我们过得好极了。”
没有钓到那条鱼
如果一个人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他就会比他自己所估计的要高得多。
——歌德
约翰·格利夫·韦蒂尼对于首次钓鱼旅行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在约翰的一生中,尽管有过许多令人兴奋的时候,然而,从来没有哪一次能够与约翰头一回从叔叔手里接过鱼竿,跟着他穿过树林,在潮湿的草滩上,艰难跋涉的那次经历相比。
记得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温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了长长的阴影,使他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多年的垂钓经历使叔叔深知何处的小鱼最多,他特意将约翰安排在最有利的位置上。约翰模仿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鱼线,宛若青蛙跳动似地在水面疾速地抖动鱼钩上的诱饵,眼巴巴地等候鱼儿前来叮食。过了好一阵子也没有什么动静,约翰不免大为失望。
“再试试看。”叔叔鼓励道。
忽然,诱饵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回好啦,”约翰暗忖,“总算来了一条鱼!”他赶紧猛地一拉鱼竿,不料竟扯出一团水草……约翰一次又一次地挥动发酸的手臂把鱼线抛扔出去,但提出水面时却总是空空如也。
约翰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再试一遍,”他若无其事地说,“钓鱼的人得有耐心才行。”
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约翰的鱼线,瞬间就把它拖入了深水之中。约翰连忙往上一拉鱼竿,立刻看到一条逗人爱的小鱼在璀璨的阳光下活蹦乱跳。
“叔叔!”约翰转过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到了一条!” “还没有哩。”叔叔慢条斯理地说。他的话音未落,只见那条惊恐万分的小鱼鳞光一闪,便箭一般地射向了河心。鱼线上的鱼钩不见了。约翰功亏一篑,眼看就快到手的捕获物又失去了。
约翰感到十分伤心,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叔叔重新替约翰装上鱼钩,安上诱饵,又把鱼竿塞到他手里,叫他再碰一碰运气。“记住,小家伙,”他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在将鱼儿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住了鱼。我曾不止一次看见大人们在很多场合下像你这样,结果干了蠢事。事情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毋需自夸,这不是明摆着的么?”
打这以后,每当约翰听到人们为一件未办成的事情而自我吹嘘时,就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小河边垂钓的那一幕,回忆起叔叔那一席格言警语般的忠告:“在将鱼儿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住了鱼。”
乞丐让我富足
与人交往,待人以至诚,才能换取真挚的友谊。
——卡耐基
前一阵子,艾达有幸访问了越南的胡志明市。那些天,在她下榻的那家饭店外常常出现一个小女孩。她守候在门口,拄着一根拐杖,频频将手伸向进进出出的人。她是个乞丐。每次遇见她的时候,艾达都会握住她伸过来的小手,用当地话跟她打一声招呼,冲她笑笑。在访问的最后一天,艾达莫名其妙地被困在了饭店门前街道上的车流中。之前她得到的忠告是,穿行马路时,直接从车水马龙中穿过去,不必东瞧西看,来往奔驰的车辆自然会给路人让道。但这一次,面对熙攘的车流,她却有些手足无措。正当她踯躅不前的时候,一只手忽然搭在了她的胳膊上。低头一看,是那个小乞丐,正笑吟吟地抬头看着艾达。她朝街对面点点头,意思是要带她过街。随后,她领着她,她们一块儿在乱哄哄的路上缓缓穿行,她不停地催她往前走。
到了路中央,艾达忍不住又瞧了瞧她,不由得叫出声来:“你笑得真是好看!”看得出来,她不懂英语,但显然从语气中体会到了她的意思,因为她蓦地伸出双手紧紧拥抱了她一下,当时她们身旁是络绎不绝的车流。她们俩继续小心翼翼地往前躲避着走,终于有惊无险地来到了人行便道。她勾住艾达的脖颈往下拽,一左一右亲了两下她的脸,然后一瘸一拐地走了,还不忘回头冲她招招小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自始至终,艾达没有给过她一分钱。
她只是面带着微笑,真诚地看待那些靠乞讨为生的人,而不是给她们鄙夷的一瞥。当那只祈求的手伸过来的时候,她只是紧紧地握了一会儿,并且学着用当地语言向人家问候了一声。所有这些都是小事,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但这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无论是对你自己还是对他人来说。就像德雷莎修女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做不了大的善事,你可以做那些细小的,带着伟大的爱去做。”
艾达到印度旅行时,曾见到一个失去双腿的人坐在马路边。当时她刚看完一个街头舞蹈家的表演,正要返回住处,手头的录音机正播放刚录下的音乐。这个命运的不幸儿的微笑把她吸引了过去,他们开始高兴地交谈着,用的是那种旅行者浪迹天涯时常用的手势和笑声。艾达给他演示录音机如何播放。他怂恿她将小机器给他。艾达犹豫了片刻就答应了。他仔细地察看手中的玩意儿,然后放声歌唱,是首动听的民歌。哦,她明白了,他是想把这歌声录下来,好让艾达带回家,作为这次见面的一份礼物。
几分钟前,大家还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只一会儿工夫,他们就成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互相交换姓名时,他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段情谊非常短暂,但很真挚,它正应了北欧的一句谚语:“人人心中都有一位国王。去跟这位国王倾谈,国王就会现身。”与这些普通人的交往,让艾达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没有人是无价值的——人人都是一座宝藏,值得你花一番工夫去挖掘。
拥抱心灵
人就像藤萝,它的生存靠别人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
——亚摩斯
去年,邦妮参加辅导儿童读写的志愿活动时,认识了四年级的小学生迈克。他“骨瘦如柴”,才10岁就总喜欢模仿“硬汉”的形象,让她感觉他身上总有一股怒气。
迈克不愿读书,总是板着脸把书“砰”地扔到桌上。他不但写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而且字迹潦草难辨。有时还会冷不丁地冒出些脏话来。邦妮想尽办法鼓励他,总是在他取得一点进步时表扬他,或是拍拍他的肩膀表示对他的赞赏。
一次,迈克写了一篇小故事,紧接着又顺利通过了测验。这样,他就获得了从礼品柜里挑选一样礼物的机会。迈克挑选完礼物回到座位时,邦妮表扬他学习刻苦,为这份礼物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邦妮对他说:“迈克,你非常努力,做得很好,我真的想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