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曹雪芹:清朝才子的红楼一梦
8964700000008

第8章 旁骛杂学的少年雪芹

自从雍正皇帝驾崩之后,曹家人在新帝乾隆的优待下,日子逐渐好过起来。少年雪芹在官学里接受着四书五经的熏陶,凡是大考小考,他都能顺利过关。老师和家长非常欣慰,不过,在他自己看来,这些不过是应景的虚名罢了。他最喜欢的还是看那些所谓的杂书。在当时八股文一统天下文化的环境下,不要说野史闲书,就是比那高贵十倍的古代诗文名著,也都属于“杂学”、“杂作”之列,一般私塾是不会教给学生的,官学里更不会放任学生去看。幸而,居住在外城的他比他的同学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杂书,他的很多同学除了四书五经之外,竟然不知道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事物。即使这样,雪芹如果想要看到“杂书”也并不容易。他的秉性很像祖父曹寅,特别地喜欢诗词、小说、戏剧什么的,每凡学校放学或是放假,他就偷偷地寻找这类书来看。有时赶庙会的市集书摊上就会有戏剧本子卖,譬如《西厢记》《牡丹亭》《水浒传》等,诗词之类的书籍也非常多。每逢这样的时机,雪芹从不肯放过,总是带上两三本自己喜欢的,揣在怀里,回去之后再痴痴地看。他最爱看那些带了“批点”的小说剧本,常为那些精彩批语而感动。

所谓“批点”,是写在小说或剧本后的评价以及作批者的一些感慨,相当于现在的书评。批者可以对他崇拜的一部名作表述他的赞美,阐释其价值所在,并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想,包括政治的、哲学的、社会的见解,还有艺术审美的理论与赏析。从明代中期起,出现了一派“批点家”,专给流行的头等小说剧本作出“批点”,刊刻行世。在这些批点家里,曹雪芹最有认同感的,是晚明的一位名叫李贽(1527~1602)的批点家,人称李卓吾先生。李贽的书评著作有《焚书》等,其中借评点古代名著,批判孔孟之道的虚伪,其思想矛头直指宋明理学,对四书五经表示出极大的轻蔑。这些貌似离经叛道的想法,很合少年雪芹的胃口,尤其是他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的“童心说”理论,更令处于四书困扰中的雪芹深有同感。他想,写文章如果不能按自己的心写,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不是跟八股文一样了吗?至于李贽批过的《批点西厢真本》《浣纱记》等,他更是一本不落地读过,对“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批判理论,觉得叹为观止。他想,世上竟有这般为妇女鸣不平的人。他觉得,这些才是他真正喜欢并想去学习的知识。这些比起那些道貌岸然的四书五经有意思多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正值曹雪芹人生观、价值观飞速发展的时期,因而,这位已经故去数十年的批点家有可能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对曹雪芹日后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李贽以外,还有一位年代更近一些的批点家金圣叹(1608~1661)对清代文人影响甚大。他提出的“六才子论”,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这六部文学体裁不同(包括古代自叙诗、哲理散文、历史传记、诗集、民间小说故事、剧本),传统地位极为悬殊的地位“拉平”了,在艺术成就上给予了同等的高度评价!他的批点深入人心,以致顺治皇帝在看了他的点评后也忍不住拍案叫绝,是以清代一般念书识字的人都为之倾倒。金圣叹精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是继李贽之后将小说戏曲评点推进到新高度的批点家。他既接受佛教的虚无思想,视人生若梦幻,有“生死迅疾,人命无常,富贵难求,从吾所好,则不著书其又何以为活也”的名言。少年雪芹也极有可能接受他的思想言论,“出家当和尚”是《红楼梦》中宝玉常说的一句话,另外,那种感叹世事人命无常,唯愿做自己喜欢的事的观念和态度,在书中随处可见。值得一提的是,李贽和金圣叹两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大出于平常,其结局往往就是为世俗所不容,受诬陷而致被杀。

曹家除了平郡王福彭之外,还有一门靠得住的血亲傅家。曹家事发以后,雪芹听家人说,他祖父一生的藏书,大部分都被雪芹的祖姑设法弄到而保存了下来。随着雪芹年龄的增大,他就想办法到傅家表叔昌龄处去求借书籍,自己用心研读。一进了傅家书房,曹雪芹惊呆了,表叔的书房简直是太丰富了,三面的大书架、大书柜,高抵天花板,说是“汗牛充栋”也不为过。在查找书籍的过程中,他惊喜地发现,祖父以前收藏的书籍都安然无恙,而且大部分都是当世名贵少见的版本。他借了许多唐宋以来的野史小说、随笔杂记之类的书,同时,还阅读了大量古时的诗文名集,其中包括他祖父监刻的《全唐诗》。这些读物令他眼界大开。当祖父的《楝亭诗集》四大册出现在曹雪芹眼前时,他几乎欣喜若狂,这就是祖父的诗集!打开书看时,首页上都有两方朱红的印记:一方是“楝亭曹氏藏书”,一方是“敷槎氏昌龄藏书”;有的还多一方“堇斋图书”的印。那书都纸如玉白,墨似漆亮,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幽香之气味,这是真正的书香之气,看着祖父的诗集,他简直兴奋得通宵难眠。他暗自思忖,从此应当继承祖父的家学与诗风,做一个不入时流俗派的真正诗人。

杂学旁收的少年雪芹就这样博览群书,深深地理解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文笔之美和心灵之秀,成长为一个卓尔不群的,有着自我见解的“杂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