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费希尔·布莱克与革命性金融思想
9030700000008

第8章 生生不息的智慧光芒(1)

机器是有用的,机器借以发挥作用的系统也是有效的,但何谓人?

艺术家、作家,在某种意义上还包括科学家,他们都在寻求对其行为本质的解读。他们创造,或试图创造,这本身就赋予过程以尊严。世上有所谓“创造性”的写作和“纯粹的”科学,它们都证明了创造者工作本身具有正当性。我以为,其暗含的意义在于:一个致力于创造的人的行为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的行为,是这一行为本身而非其结果,使得这种行为变得美好,同时又具有价值。

—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 S. Bruner),《论认知》

1954年秋,当父母开车送年轻的费希尔·布莱克去参观哈佛学院时,他甚至不愿下车。但回到位于纽约州布朗克斯维尔的家中后,哈佛学院却是他申请的唯一一所学院。费希尔进入哈佛学院就读的资格,不存在疑问。根据布朗克斯维尔中学的报告,费希尔是一个痴迷数学和科学的怪才,也是这所精英中学的“头号候选人”。不过,他自己却乐于告诉别人,选择哈佛是由于该校的“新生合唱团”。

他确实喜欢唱歌,不过他写在大学申请信上的理由却是合唱团“提供了社交机会”。这只是费希尔用于弥补其社交能力缺陷的诸多策略之一。17岁那年,他已经长到1米87,但体重只有68公斤,因此显得身材纤弱而脑袋硕大。中学报告对他的描述最惟妙惟肖,称他“具有非凡的平衡能力,尽管有时有点害羞”。

在布朗克斯维尔长大的费希尔显然真切地意识到了他在社交能力上的不足。布朗克斯维尔位于纽约市北部,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这里的居民主要是那些从其他地方迁来、在公司中努力往上爬的人。家长们忙于运动(打高尔夫和网球)和鸡尾酒会,同时也希望孩子们能够为家庭目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从在社交活动中帮忙递餐前点心和饮料开始。家长们希望女孩子们能在精心筹划的元媛舞会(debutante ball)中“脱颖而出”,男孩子们则被希冀将来能够进入大学,然后从事商业或其他报酬更高的职业。显然,这座小城是白人的地盘,拜一个臭名昭著的所谓“绅士协定”所赐,犹太人和黑人不允许在此拥有房产。1在这个人人都急不可耐要提高自己阶级地位的社区,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布莱克的天分很高,他父母原本设想他能成为一名医生。在进入中学高年级的那年夏天,位于缅因州巴尔港的杰克逊纪念实验室(JacksonMemorial Laboratory)接受了布莱克的申请,安排他参加该实验室享有盛誉的大学前研究训练项目(Precollegi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他父母对此自然是十分高兴。不过,9周的切剖小鼠做下来,倒使费希尔不太确信科学生涯对他来说是否合适。高中时,费希尔曾与好友组织了一个讨论小组,在大学申请信上,他提到该小组的成立目的:“摸索出纯粹的讨论的有效方法”。该小组更好地预示了费希尔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把这个讨论小组称作美国创造者、传道者和先知协会(American此处原文为“doctor”,可做“医生”或“博士”理解。—译者注Society of Creators, Apostles, and Prophets),共有四名成员。乔治·阿密斯(George Amis)是其中的圣父(Father),他后来去了阿姆赫斯特学院,成为一名文学教授。罗伯特·赫尔姆赖希(Robert Helmreich)是其中的圣子(Son),他后来进入耶鲁大学,成为一名心理学教授。费希尔自己是其中的圣灵(Holy Ghost)。赫尔姆赖希的女友爱娃·奥根布吕克(Eva Augenblick)则暂为其中的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她后来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名研究型医生。费希尔的高中好友都不是痴迷于数学和科学而不善交际的怪才,相反,他们是学校的才智领袖、戏剧表演骨干,还经常为学生报纸贡献少年诗歌作品。

彼时的阿密斯正在全力挣脱其做证券经纪人的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轨迹,他也是布莱克最为亲密的朋友。他们一起制作烟火,然后在费希尔家的后院燃放。他们到纽约去看戏剧,还在低年级的时候,参与了校园剧《消失的地平线》的演出,阿密斯是男二号,费希尔则在剧中扮演了神秘的大喇嘛。据班级年刊记载,费希尔是“东方神秘色彩的化身”。在学生报纸中,阿密斯写的一首诗歌旁就是费希尔写的一首名为《生与死》的诗。该诗的最后一节写道:“死。万物皆亡。空无一物。乖乖听话?无所裨益。死亡,死亡,死亡……”

费希尔在阿密斯的周年纪念册上题了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古舟子咏》中的一句话:“执弓射杀信天翁。”在他自己的周年纪念册中,他引用了威廉·法尔康纳(William Falconer)的名诗《沉船》的一节:“生生不息的智慧光芒,无私地激扬了我的诗行。”诗人在沉思,在追问英雄的水手为何愿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冒险前行。诗人继续写道:“海王的子孙啊,多么慷慨、勇敢、无畏,难道肮脏的黄金,值得甘冒奇险、忍受痛苦的煎熬?他们会的……”诗人在努力使读者明白,沉船是宇宙对人类贪婪的惩罚。费希尔已经表现出了对布朗克斯维尔价值观的背叛,以及他另辟蹊径的决心。

布莱克一家原来居住在伊利诺伊州,经营畜牧业。1898年,他们卖掉了农场,以还清日益增多的债务,家庭的中心也由此转移到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布赖森市。在布赖森,艾米·布莱克嫁给了布赖森市创建者之子赛德·布赖森,搬了出去。艾米的哥哥斯坦利不久也来到艾米身边。当时布赖森市的木材和水电业蓬勃发展,斯坦利与赛德合作,帮人们处理与这些行当中的土地转让相关的法律事务,并且搞得有声有色。斯坦利·布莱克娶了玛丽安娜·费希尔,她是艾米早年在伊利诺伊的大学同学。他们共同养育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一家人住在布莱克山(Black Hill)上的大房子里。费希尔的父亲费希尔·谢菲·布莱克(Fischer Sheffey Black),就是这四个孩子中最小的,生于1911年1月26日。

尽管布赖森名义上是个市,但在当时其实只是个居民还不到500人的小镇,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最西端,坐落于大雾山(Great SmokyMountains)深处。在南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n hill)文化的海洋中,布赖森充其量算是个孤岛。该山脉的居民都是些体格粗犷却穷困潦倒的山里人,他们与世隔绝、近亲通婚,且对“外来人”充满怀疑。玛丽安娜下定决心不被这种文化所淹没,还为家庭其他成员立下了家规。作为一个精力充沛、意志坚强、积极乐观的人,玛丽安娜对孩子们的建议总是“只要乖乖听话,你就会幸福”。但是她也采取了具体措施,通过建立当地图书馆和在当地学校教书,确保孩子们受到良好教育,从而为更好的生活打下基础。斯坦利将这种做法发扬光大,当了布赖森市学区的受托管理人,还担任县教育理事会的主席。

两个女孩按照玛丽安娜设定的榜样,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康佛斯学院(Converse College)深造。大女儿艾伦·英格曼·布莱克后来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1944年成为北卡罗来纳州公共福利专员,之后又在1963~1969年间任美国健康、教育与福利部首任福利专员。小女儿路易丝·布赖森·布莱克,被认为是家里的弄潮儿。她在大萧条期间前往纽约市淘金。在纽约,她做过模特,是弗雷德·艾斯德(Fred Astaire)的舞伴,也是一家大百货商店的主收购人。她在纽约与奥斯卡·考克斯(Oscar Cox)相识并结婚,后者是效力于费奥里罗·拉加迪亚市长(FiorelloLaGuardia)的律师,前途无量。考克斯后来到位于首都华盛顿的财政部工作,战争期间在小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 Jr.)手下工作,他还起草了美国与俄国的租借协议。

两个男孩则更像他们的父亲。斯坦利除了从事法律工作外,也进行房地产交易,还参与创立了布赖森市立银行,在异常艰难的1929年,他出任行长一职(有赖于玛丽安娜的兄弟路易斯·费希尔(Louis Fischer)—一位芝加哥工程师和商人的注资,同时也由于采纳了用优先股支付存款人的策略,该银行才熬过了大萧条)。大儿子小斯坦利·沃伦·布莱克(StanleyWarren Black Jr.)继承了布莱克家族经营银行的传统,他在美国信托公司中的职位不断提升,最终成为后来的北卡罗来纳国民银行执行副行长。该银行在1991年更名为国民银行,最终于1998年与美国银行合并。

小儿子费希尔·谢菲·布莱克继承了其父亲对重要机遇的敏锐嗅觉,事业发展也随着机遇的出现不断变化。接受了电子工程师训练的他首先通过家庭关系(又是路易斯舅舅)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波托马可电力公司(Potomac Electric Power Company)得到了第一份工作。但很快他就跳到了公司的商业部门,同时还获得了法律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后,他抓住机会,成为位于纽约市的行业期刊《电子世界》的编辑,后来又成为出版商。当该职位看似不保时,他又回到商务领域,担任位于佛罗里达的坦帕电子(Tampa Electric)的执行副总裁,同时获得了经纪人资格并开始了经纪业务。尽管不断变换职业,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始终身居高管层”。和父亲一样,费希尔·谢菲·布莱克将其经商的成功大部分归功于他幸运地选择了一位贤内助伊丽莎白·泽姆普(ElizabethZemp),也叫利比。伊丽莎白做了所有的重大决定,对此他也欣然接受。

泽姆普家族在南卡罗来纳州历史最悠久的内陆城市卡姆登。利比的母亲阿尔伯特斯·“贝蒂”·穆尔·勒努瓦·泽姆普的家族史可追溯至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甚至可追溯至更早,其先辈作为牧师,主持了博卡亨特斯(Pocahontas)和约翰·柔弗(John Rolfe)的婚礼。相比之下,利比父亲的家庭迁来卡姆登则较晚,不过利比记得她父亲詹姆斯·布莱克尼·泽姆普(James Blakeney Zemp)是“卡姆登最受欢迎的人”。贝蒂经营一家地方私立学校,而詹姆斯是一个万事通,除经营载重汽车运输生意和一家小型蔬菜农场外也涉足不动产,还是地方银行的合伙人。作为银行合伙人,他曾在大萧条期间不得不拿自己的钱去救银行。泽姆普家庭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其实与布莱克家族父辈们的做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独生女,利比有着温馨的童年,午后经常与众多堂(表)兄弟姊妹一起骑马,周六又去打网球、野餐、开派对,甚至还时不时有自娱自乐的马戏表演。当时尽管没有太多钱,但家里总能雇得起一名厨师和一名女仆。曾祖母伊丽莎白·佩伊·克拉克(Elizabeth Peay Clark)对南北战争前的日子仍然记忆犹新,彼时家族拥有一个种植园,讲到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将军行军的故事时,曾祖母还不忘拿出一个银质水壶,那水壶被拿剑探寻它的邦联军士兵用剑刺了个窟窿。据利比说,她们家没有出过名人,但是大家都性格坚强,自制力强,以诚实和忠诚闻名,这也非常值得骄傲。利比的成长环境与作家玛丽·切斯纳特笔下的描述有颇多相似之处,后者根据其南北战争期间在卡姆登桑树种植园的生活写就了名著《迪克斯日记》(Diary from Dixie)。利比作为当地公立学校的毕业生代表,曾在毕业典礼上演讲。她后来获得奖学金进入康佛斯学院深造,攻读数学专业,辅修英语。用她自己的话说,“数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谜。”

大萧条期间,费希尔和利比都来到华盛顿,寻求更多的经济机遇,同时也可以更广泛地选择未来的伴侣。1935年9月,他们在一次派对中相识,当时利比正为公共事业振兴署(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WAP)和联邦住房署(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FHA)工作,而费希尔在波托马可电力公司任职。两人坠入爱河,遂于1936年6月结婚。费希尔认为利比具有他所熟悉和仰慕的品质,那些品质正是他母亲和他成就斐然的姐姐们身上所具有的。利比认为费希尔也具有她所仰慕的品质,那些品质正是她父亲身上所具有的,而且他俩的结合也使利比有机会继续体验作家玛丽·切斯纳特在华盛顿的生活,后者在其丈夫当选参议院议员后便举家迁到了华盛顿。得益于费希尔姐姐路易丝的社会关系,费希尔和利比悠然穿梭于华盛顿社交舞台的边缘。婚后不久,他们住在乔治敦Q大街2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