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人员绘声绘色地描述自然美景、讲述风物传说能极大地调动游客的联想和想象,使之产生共鸣,感受事物形神兼备的美妙。要做到讲解生动,导游仅具备丰富的景观知识和语言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善用精彩描写,使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六、心灵美
心灵美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其他美的真正依托,是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之美的综合表现。心灵美也具有一切美的共同特征,就是它的直观性与可感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在的心灵美,必须要通过其他的外在美显现出来。当人们从社会美的角度来评判一个人的美时,总是习惯于把仪表美和风度美归类于“表层”的美,而把心灵美称之为“深层”的美。也就是说,人的仪表美和风度美,应该是一个人“心灵美”的外显化。
心灵美使人更美丽。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心灵美的核心是善,孔子理想中的人格标准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就善而言,它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就是善的、美的;否则就是丑的、恶的。
导游人员的心灵美除了要达到“善”的标准外,还要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带团过程中要能够抓住游客的需要,提供周到的服务,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在关键时刻要能体现作为一名导游人员的高素养,像优秀导游文花枝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选择把生的希望先留给游客,这就是心灵美的一种具体体现。导游心灵美的培养,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的情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导游是旅游业的一面镜子,导游人员本身也是游客的一个审美客体,所以导游应以自身的形象构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位导游在为游客服务和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要力求达到形体美、仪表美、姿态美、风度美、语言美、心灵美等方面的和谐统一,给游客一种整体的美感形象,用美的规律,来修饰自身的仪表、风度、心灵、语言、技艺,通过举止动作、仪态风度、气质个性使旅游者悦心悦意、悦耳悦目。
(第四节)导游人员审美引导的方法
一、导游人员审美引导的必要性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人员除了负担着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的安排协调之外,还要担负起的一部分责任就是引导游客审美。这是由游客出游的自身需求决定的,相应地也对导游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旅游者审美能力的有限性
由于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较晚,大多数国内的旅游者还不够成熟,表现在审美能力与素养等方面,旅游者不仅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整体水平相对也不是很高。旅游者的来源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个体之间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最后形成的审美效果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旅游者只是走马观花,留下对旅游地的印象,或者拍照留念,更有甚者还有旅游者会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签名。对于旅游本身的审美本质有较深触及的旅游者相对较少。从审美客体的类型来看,对于风景美,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但是这种感觉、知觉还只属于较低层次的审美,只有达到理解领悟的程度,人们才能自觉地、全面地进行观赏,获得最大的审美享受。但是与风景美不同的是,对于艺术美以及对于社会美的理想情操、民俗风情等,不懂的人往往就感觉不到美,这就需要导游来引导旅游者对于其审美内涵进行深入了解。
2旅游者对于目的地不了解
由于旅游者职业的差异、时间精力的限制,绝大多数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是不甚了解的。基于旅游者的求知欲和新鲜感,绝大多数旅游者都会选择自己未曾去过或者不够了解的目的地。对于旅游者而言,对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知识,如历史沿革、地形地貌、风俗民情等知识的了解都会有所缺乏。相当一部分的国内旅游者也不会在旅游之前去广泛地了解这些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知识,而是希望通过直观的感受去接触旅游目的地。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要独立完成综合性极强的旅游审美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踏入到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丰富的审美对象和异质文化就会呈现在旅游者眼前,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有便于理解的,也有难于理解的。异质文化既能够引起人们的猎奇心理又会带给人陌生感,甚至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能力的导游人员将会对旅游者了解旅游目的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使游客消除紧张情绪,用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审美。
二、导游人员审美引导的方法
(一)灵活地运用观景方法
观赏同一景物,有的旅游者获得了美感,有的却没有,究其原因,除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情绪等因素外,还存在观景赏美的方式方法问题。导游人员应引导游客恰当运用观景赏美的方法,来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1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
游览观赏的基本含义是在动态中进行审美,亦即动观和静赏相结合的审美。无论是山水风光还是古代建筑或园林,都不是单一、孤立、不变的画面形象。它活泼、生动、多变、连续,随着观赏者的活动,其空间形象美逐渐展现出来。旅游者漫步其中,步移景异,景变而感受益新,从而获得空间进程的流动美感。我们常说游山玩水、浏览风景,这正是表明了审美活动处于运动状态。然而,在某一特定空间,观赏者停留片刻,作选择性的风景观赏,通过联想、感觉来欣赏美、体验美时,就是静态观赏。这种观赏时间稍长、感受较深,可以获得特殊的美的享受。例如,浙江海宁县盐官镇的钱塘江大潮,泰山顶的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旭日东升和晚霞夕照,作静态观赏,均会让人遐想,令人陶醉。
至于什么时候动观,什么时候静赏,应视具体的景观和时空条件而定。导游人员灵活运用动观、静赏方法的结合,可以使旅游者得到最大限度的美的享受。
2掌握空间距离和角度
距离和角度是两种不可或缺的观景因素。自然美景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一些似人似物的奇峰巧石,只有从一定的距离和特定的角度才能领略其风姿。例如,从长江游轮上观赏三峡胜景神女峰,远远望去,朦胧中看到的是一尊风姿秀逸、亭亭玉立的中国美女像。但如果借助望远镜观赏神女峰,定会令人失望。又如在黄山半山寺望天都峰山腰,有堆巧石状似公鸡,头朝天门,振翅欲啼,人称“金鸡叫天门”,但到了龙幡坡,观看同一堆石头,看到的则似五位老翁在携杖登险峰,成了“五老上天都”的美景,这就是由于观赏的角度不同造成的不同景观。
作为导游人员,必须非常熟悉所游览的风景名胜,带团游览时要适时地指导旅游者从最佳距离、最佳角度,以最佳方法去观赏风景,使其获得美感。这种移步换景的空间流动美构成了山水风光、园林景观的特色,初来乍到的旅游者不经指点是领略不到这种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美景的;对景点景观不十分熟悉或对美景挖掘不深的导游人员也就很难诱发旅游者的审美情趣,更不用说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审美活动了。
3掌握旅游审美的心理距离
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显着特征。一般情况下,人们外出旅游,其目的往往就是要暂时切断与紧张、烦琐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关系,暂时摆脱烦恼和不愉快的心情,有的人甚至希望通过旅游忘记心中的痛苦,获得新的心理平衡。在审美过程中,旅游者只有真正从心理上超脱于日常生活中功利的、事务的、人事关系的考虑,超然物外,独立地、自由地进入审美境界,才能尽情地享受,从而真正获得观景赏美的愉悦。另外,旅游者还必须排除其他一些心理负担,否则也不可能从景观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恐惧海的旅游者不可能领略到大海的浩渺和波光粼粼的美;不能超然物外就不能很好地欣赏吐鲁番古墓中木乃伊的奇迹;情绪低落的人就是身处蓬莱仙境也不一定能享受赏美的愉悦,所有这些,都是主体面对审美对象的心理距离没有拉开的表现。
导游人员应该懂得审美的这个道理,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指导旅游者,使旅游者摆脱心理负担,始终和审美对象保持审美关系,从而生发美感,获得美的享受。
(二)营造意境美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意”就是情感,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客观世界中的景象。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形象地道出了“意境”就指作者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能感发心灵、具有深层意韵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内情与外景完美结合起来的一种境界。
艺术是精神的生命关注到物质世界中,是艺术形成于生命情绪的表现交融组合成的“境界”。每一首情景交融的诗词里都表现出一个“境界”,每一座巍峨崇高的建筑里都表现出一个“境界”,每一曲悠扬轻缈的音乐其实也是一个“境界”。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导游语言艺术是创造美、传播美的艺术。因此,在游览中,旅游者审美意境的获得离不开导游传递的审美信息。导游的讲解也不能仅停留在反映一时一地的景物之美妙上,而是要通过所描写的景物把游客的思想引入更广阔、更深邃的天地中去,即创造一种崇高、幽深或雄伟、淡雅的意境,使游客在游山玩水时,既使心灵得到净化,又使心灵得到升华,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宇宙的奥秘。
1细察,贵在体物入微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自然界不乏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但也有一些看上去平淡无味的景色。这就需要导游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事物固有的原始美和内在美,用心感悟、找到动情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察其形貌,体味其精神。
首先,细察指的是细心观察。任何一处风景名胜,都会有很多景点和姿态万千的景象。这些自然景观,会给我们以状态的、声音的、色彩的、雄健挺拔或柔媚袅娜的各种各样的美感享受,要调动我们全身的感觉器官,去捕捉景观中最富于个性特征、最迷人的地方。
其次,细察还指要有一双艺术的眼睛。无疑,这里讲的是要具有艺术眼光。只用游人欣赏景物的眼光去观察客观景物是不够的,还要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客观景物,捕捉到可以抒情的形象,达到写景显情、情随景生、情韵动人的境地。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美的所在,唤起美的感受,使游客能够更深刻地领略到所游览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所带来的美感。
另外,细察还指多角度比较。游览名胜,犹如阅读名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游人就有一千种感受。中国的风景名胜,讲究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妙在移步换景,欣赏在流动中完成。要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地去发现和欣赏景物的美,并要能与心境融会在一起,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
2精思,要有独到见解
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精思,是自然变艺术的重要一环。凡事多思多想,多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思想走向深入。精思,凝聚了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深刻洞悉与思维的独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