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代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仁宗一朝,整体上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当宋仁宗驾崩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不待府衙发布通知,便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弥漫整个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宋仁宗的驾崩。当讣告送达北方辽国时,辽国的皇帝也十分难过,将仁宗送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时人路过永昭陵,在陵寝的墙壁上题诗写道:“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宋祁也算是遇见了好领导。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就是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北宋大诗人柳永,虽然被宋仁宗斥出官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而柳永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以讥讽宋仁宗,然而,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因此,柳永写词说:“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能让柳永这样放浪不羁的大诗人不计前嫌且大唱赞歌,除却宋仁宗,恐怕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位了。
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更是一朝百姓的福祉。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宋仁宗每日处理政务,业余爱好不多,酒色都不算贪恋,唯偶尔临摹一下“兰亭”。也许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境界,宋仁宗才有将身边美女送给大臣宋祁的风流佳话。
42.墨痕香,灯下泪,点点愁人幽思(张淑芳《更漏子·秋》)
——卖柴女词声凄咽悲身世
《更漏子·秋》
张淑芳
墨痕香,灯下泪,点点愁人幽思。桐叶落,蓼花残,雁声天外寒。
五云岭,九溪坞,待到秋来更苦。风淅淅,水淙淙,不教蓬径通!
张淑芳, 据《西湖志余》记载,贾似道妾,生卒年不详,南宋临安(今杭州市)人,西湖樵家女,姿容美丽,能诗善词。今存《更漏子·秋》、《浣溪沙》词两首。
张淑芳在历史上并不出名,而这个贾似道在南宋年间却位极人臣。贾似道,字师宪,天台人,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登进士第。他的姐姐是宋理宗宠信的贵妃,在同父异母姐姐的帮助下,得擢太常丞、军器监。京尹史岩之曾极力向朝廷推荐他,说他“材可大用”,不久,就升为澧州市长。之后,他的仕途一帆风顺,直至爬到宰相高位,是南宋时期仅次于秦桧的权奸。
南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古大军兵分三路进攻南宋。此时的南宋可以说是危在旦夕。没过多久,蒙哥在攻打四川时因中箭伤重而亡,忽必烈只得暂时撤军而回,又因与其弟阿里不哥展开了激烈的王位争夺战,南宋朝廷的危难暂时得以缓解。身为宰相的贾似道不但不积极应对以绝后患,反而背着宋理宗和诸大臣,私自派人以宋朝廷的名义,以每年向蒙古朝贡20万两银子、20万匹绢为条件,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自然同意,而后匆匆退兵。见蒙古军退去,贾似道向宋理宗谎报说:“蒙古惧已威名,闻风远遁”。宋理宗听到宋军大捷的消息,非常高兴,认为贾似道是“股肱之臣”,有“再造之功”,下令朝廷百官到临安郊外去迎接贾似道入朝,并加封其为少师、卫国公。
宋理宗对江山社稷安危浑然不觉,依然过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腐朽糜烂生活。贾似道把持朝政15年间,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生活上更是荒淫无度。在一次选妃过程中,张淑芳,这个天生丽质的女子,脱颖而出,被送至临安城(今杭州)。当贾似道第一眼看见张淑芳的时候,就已魂不守舍了,于是立即将她留在了自己的府中,纳为小妾。
在西湖边上,宋理宗给贾丞相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庄园,奇花异草、穷极奢华、占尽胜景,取名为“后乐园”。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脍炙人口,却被昏君奸臣滥用于此。贾府与皇宫隔湖相对,早晨听到上朝钟声,贾丞相才下湖。船系在一条粗缆绳上,绳端连着一个大绞盘,行走不必划桨撑篙,十几个壮夫拼命推绞盘,船行如飞,一会儿便到宫前,贾似道赶走正直的大臣,把大小朝政都交给大小门客处理,自己每日在园中享乐,娼妓、尼姑、旧宫女都被他弄来,日夜喝酒淫戏,只有年轻时结识的酒朋赌友能进贾府。一天,贾丞相又趴在地上,与群妾斗蟋蟀玩,一个熟悉的赌友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这就是平章的军国重事吧?”在宋代,平章就是宰相的别称,贾丞相也狂笑起来。因此,当时人说:“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
贾似道能力不强,私德不好。当时的士大夫大多看不惯贾的做派,连他的小老婆也觉得他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在这个危机四伏,不见天日的贾府里,柔弱的张淑芳,即使内心一万个不愿意,但也毫无反抗的能力和余地,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地活下去,想办法保住性命,等待机会。
再说忽必烈在蒙古的王位争夺中获取大胜。蒙古大军再度气势如虹地挥师南侵。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襄樊陷落,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抽诸道精兵13万出师应战元军于丁家洲(令安徽铜陵东北江中),大败,贾似道乘单舟逃奔扬州。军士死伤逃亡不计其数;天下舆论大哗,元兵直逼临安,朝野一片震恐,群臣上书要求杀了贾似道以谢天下。在强大的压力下,谢太皇太后被迫将他免职,但此举无法平众怒,朝廷内外都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谢太皇太后无奈,只得把他贬到偏远的广东一带。
县尉郑虎臣家里曾受过贾似道的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押贾似道去贬所。在押解的路上,郑虎臣多次提醒,让贾似道自尽,但他苟且偷生,不愿就死。郑虎臣遣散了他的妻妾,想尽办法勒逼折磨,到了木棉庵时贾似道自知再也活不下去,就服冰片自杀。怎奈一时并不得死,只是肚泄,郑虎臣气愤不过,就用铁锤将贾似道打死。
常言道,“树倒猢狲散”。至此,张淑芳因此也结束了别人眼中荣华富贵的生活。可茫茫尘世间,一个弱女子何处才可以容身呢?兵荒马乱的岁月,且无一亲戚和朋友。孤助无援的她万般无奈,似乎也看破了红尘,选择在五云山下一尼庵中削发为尼了。并写下两首分别名为《更漏子》和《浣溪沙》的词:
《更漏子》
墨痕香,灯下泪,点点愁人幽思。桐叶落,蓼花残,雁声天外寒。
五云岭,九溪坞,待到秋来更苦。风淅淅,水淙淙,不教蓬径通!
《浣溪沙》
散步山前春草香。朱阑绿水绕吟廊。花飞惊坠绣衣裳。
或定或摇江上柳,为鸾为凤月中篁。为谁掩抑锁云窗?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通篇都在记述贾似道的起落沉浮,关于张淑芳所谈甚少。一是留下来的关于张淑芳的记录太少,无从下笔;二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女子在贾似道的屋檐下是这般无力,她的命运紧紧地与这个男人联系在了一起。因为这两首词,才使张淑芳没有完全沉默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而不为人知。张淑芳在尼姑庵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途,没有人知道她的踪迹,更没有人知道她是何时何地离开了这个残酷的世界,离开了陪伴她后半生的五云山下、九溪坞里。然而,斯人已逝,往事不再,笔墨之间也无法留住往日的繁华。美好的容颜,富丽的辞藻,终究会在时间的磨盘下消磨殆尽,只是希望还有人曾记得。
43.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刘过《念奴娇》)
——胸怀大志,壮志难酬的刘过
《念奴娇》
刘过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
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
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
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
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
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
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刘过(公元1154~1206年)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侂胄客,不识侂胄之败事,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刘过与辛弃疾私交甚好,宋元笔记中记载了很多二人相伴出游的逸事。据《山房随笔》记载(元人蒋正子著):辛弃疾在浙东为官之时,刘过早就仰慕他的大名,特地赶来想要与之结交。不过,当时刘过仍是一介布衣,门房见他穿着寒酸,不像富贵发达之人,听说他要见自家老爷,便不免有几分势利眼,坚决不予通报,也不让其入内。刘过便与门房争执起来。原来,刘过早就来过,没有被接见。后有晦庵稼轩两位高人给他出招:“某日公燕至后筵便坐,君可来。门者不纳,但喧争之,必可入。”果不其然,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辛弃疾听到争吵声,便唤来门房,问明原因。门房自然多言刘过的不是,辛弃疾很生气,这时宾客夸赞说,刘改之豪杰也,善赋诗,可以请进来见见嘛。刘改之进来以后,深施一礼。辛弃疾问他,“能作诗吗?”曰:“能。”这时,恰好端上来羊腰肾羹,辛弃疾就让他以此作赋。刘改之说:“天太冷了,先给杯酒喝吧。”喝完酒,刘过问用什么韵。辛弃疾见刘过饮酒时,手有些颤抖,有酒流于杯壁,便说以“流”字为韵。这当然难不倒刘过,他即吟云:“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辛弃疾听后非常高兴,请他一同品尝佳肴,席散离开,又馈赠给他很多礼物。辛弃疾又邀请刘过到自己办公的地方,备下酒食,跟刘过说:“先君魏公,一生公忠,为国功臣,厄于命,来挽者竟无一篇得此意。愿君有作,以发幽潜。”刘过随即又赋一绝句:“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稼轩听后黯然垂泪。还记载说:辛弃疾守京口时,天降大雪,他的幕僚朋友登多景楼赏雪。而刘改之衣冠不整,拖着鞋走在前面,辛弃疾心中有些不快,就令他赋雪,要“难”字为韵。刘过随即吟:“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访戴难。”辛弃疾也是会心一笑,二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刘改之性情豪爽,好施舍,也就没存下什么积蓄。辛稼轩与之相交深厚,刘改之因为母亲病了,要赶回家看望老母,可囊橐萧然,没钱啊。临别的那天傍晚,辛弃疾与改之便装登倡楼,正好赶上一都吏在那里饮酒作乐,不知来的是辛弃疾也,命左右把他们赶下去了,二人大笑而归。当晚,辛弃疾就命人传唤这名都吏,说有机密事情商议,到了夜里,这名都吏也没有到。辛弃疾以此为罪,想要抄没他的家产,然后将他流放,数十人帮这名都吏求情也不行。有人知道辛弃疾与刘改之交情甚好,就帮助出主意,让这名都吏出五千缗为刘母祝寿,托人出面跟辛弃疾求情,恳请辛弃疾开恩饶恕。辛弃疾说:“不行,让他加一倍”。都吏只好如数照付,稼轩又为刘过买了船,把万缗钱放在船上,说:“可即行,无如往日轻用也。”也算是劝慰之意。
辛弃疾就像大哥一样,给他筹措了银两,还叮嘱他不要像平时那样乱用。刘过十分感动,作了一阕《念奴娇》相赠(见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