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问题在于大多数人都痛苦意识到自身的双重性或是多元性,糅杂着许多不同的要素,充斥着各种相互对立的元素,在脑海里不断冲撞,就像杂物堆放室里存放已久的物品。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我们都想获得真诚——这一世人都赞美的品质,或是多数人都向往的美德——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将内心的想法全盘托出呢?若是我们生性恼怒、卑鄙、嫉妒、自私,那么,在任何情形都不去努力掩盖,而是充分展现出来的行为,这算是真诚的做法吗?难道我们必须要像《巴兰特雷公子》①这本书那样,借助小说人物的口吻说出最为真诚的坦承:“其实,我是一个坏蛋。”吗?努力掩盖我们的缺点,这算是虚伪吗?有时,伪善是摆脱这些缺点最为有效的方法。要是某人感到恼怒,那我们能将此人隐忍不发的做法称为虚伪吗?抑或他意识到自身嫉妒的天性,为了表里如一,就必须要对此予以赞同或是对他人的嫉妒行为鼓掌?这显然是很荒谬的。英国人性情中有一点很有趣:他们更倾向于在美德层面上显得伪善,而不是去改正自身的缺陷。我认识一些人,他们羞于表现出慷慨与柔情的一面。我们真是一个天生多愁善感的民族,但却非常害怕显露出来。我们喜欢多愁善感的书籍、戏剧以及布道演说,却不愿在交谈的时候出现情感泛滥的情况。我们喜欢让我们哭泣的要胜于让我们发笑的事物。典型的英国人就是一幅脚踏长筒靴、身穿宽大背心、心地善良的老人形象,但他们却会打心底否认这样的描述。我们鄙视其他国家的礼节与及喧嚣的吵闹,认为他们彰显出来的情感是虚伪与造作的。但是,我们却是装腔作势这一根深蒂固坏习惯的受害者。我们假装虚张声势,说些粗鲁的话,实际上我们只是有点羞怯,本质上还是和蔼可亲的。我的一位老朋友曾将这种性情演绎到让人错愕的地步。他是一位友好善良的人,但他早年认定一个事实,言语粗鲁就是男人气概的体现。他走进房间的时候,总能听到他那双宽大的长筒靴跺脚的声音,他也会说一些随时闪过脑际的话语。实际上他说的那些话语,只是适合习惯了他这样性格的人。有一次,我与他一起拜访一位享有盛名的女士。他显得极为羞怯,背身坐着,弯着脊梁,双膝一动不动,后背弯曲着,神色焦躁,他似乎正在努力驯服一匹脱缰的野马,而中却振振有词地批判着上层社会。他希望给人一种自然、洒脱的印象,但这一切都是白搭,因为他的表情、举止无疑是神经紧张的表现。毕竟,在适宜的时机与场合表现的大方得体绝非道德怯弱的表现。我们英国人所处的最糟糕境况是:我们通常觉得粗野中包含着真诚,冒犯的举止中蕴涵着坦率。事实上,真诚的本质,就是我们所说的话要真,而不是要说出内心所想的一切。有一个关于丁尼生的故事是这样的。当时,他坐在茶几旁,他的妻子与某位著名的女作家在一旁交谈着一些毫无意义但无伤大雅的恭维之语。丁尼生盯了她们一会,在她们说话的间隙,他以让人震惊的语调说:“你们女人都是骗子!”这就不是真诚了,更像赤裸裸野蛮的东西。毕竟,人穿衣服包裹赤条条的身子不能算是不真诚,那么隐藏与包裹自己的思想更算不上是虚伪了。
①英国小说家R·L·史蒂文森的作品。
“虚伪”一词的使用似乎完全被限定在谈话方面上。有趣的是,我们几乎都将此词运用到只说些愉快或欢喜事情的人身上。若是某人说了一些难以接受的真相,那么我们会说此人很坦诚;若是他说了一个让开心的真相,我们就会说他只是在恭维别人。我认识的一位老朋友将谦恭与直率完美地结合起来。他邀请一位女士共进晚餐,询问了很多关于她及其亲属的问题,显示他对这位女士及其家族的传统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位女士最后微笑地问:“嗯,发现自己如此受人关注还真是颇为意外啊!你是怎么知道的,XX先生?”此时,一个不真诚的人可能会弯一下腰,口中唠叨说某些人就是属于公共人物诸如此类的话语。但是,我的这位朋友双眼有神地回答说:“我问别人的。”
但是,在某段时间里不去谈论心中所想的话语,谁也不会认为这是不真诚的做法。真正的难处在于,很多性情温和或是怜悯之心强烈的人总是会因一时兴奋,说些言过其实的话语。有些人完全出于自然的本能与让他们感觉自在的人相处,他们自我意识展现的形式没有流露在谈论自己上,而在于希望别人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欣赏自己,愿意与他们碰巧认识的人建立起私人的友情。有些人认识初充满了怜悯之心,但他们的兴趣可能只是持续一阵子,但在那个时刻无疑是极为真诚的。之后,当他们发现忘记了别人,不想再去延续过往建立起来的快乐友情,失望就降临了。就个人而言,我愿意看到任何对他人彬彬有礼、充满兴趣或是怜悯的做法,但我不会无限渴求他人给予的这些恩惠。我们应该满足于别人所奉献的,而不应该去索取更多。而对深受肤浅情感所累的人来说,这是很难分辨清楚的。很难建议人们去培养一种冷漠、不带怜悯之心的态度。因为,我们必须要为奉献与给予的欢乐付出代价。我们必须要准备应对他人更多的要求,倘若不能满足的话,就会被视为不真诚。对于使用过分美好词汇渲染情感的女士,某位苏格兰看门人说:“这些话语太甜美了,不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这些言语真诚与否,完全视乎背后隐含的动机。若是内心充溢着善意,怀着让他快乐的本意,那么别人是不会有什么负面的评论的。我认识一些公众人物,他们天生有一种诀窍,让身边一些最不起眼的人觉得他们是极为真诚且充满活力的。人们不能责备这些名人未能给予别人长时间的关注,就如人们不能因为阳光没有照射到煤坑的底层而有所抱怨。太阳一直都在那里,在适宜的季节,适当的地方,照耀着大地。但是,有些被人贴上不真诚标签的人,他们的本意并非为他人的幸福着想,而只是想着自己,他们流露出情感给人留下怜悯与深刻的印象,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这些人是最难以启蒙的,因为他们根本不觉得自己缺乏什么,也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根植于自私之心的。即便他们真的意识到,也很难再作出改变,因为要想改变自私,只能凭借情感的冲动,而不能通过说理争论来实现。我们可以凭借自律去改正某个缺点,但是,多么强大的自律都不能造就一种慷慨的美德。
有时,世人会对那些表面颇有名望的人私下表现出的不当举止感到吃惊。当然,若这些不当的举止是故意的,那么,表面上的美德装饰就相当于一个面具,只是显得更美观一些。除此之外,别无可说,这就是伪善者的虚伪之处!若是我们因为软弱而向邪恶屈服,这不一定必然陷入罪恶,谁也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若是某人做错事后,意识到自身罪孽的苦楚之处,他就可能是处于正确的一边,甚至比他人更加确定这一点。为人真诚并不要求人们公开坦承一切,或是认为所有人都不应该去鼓吹自身无法践行的美德。若是我们降低对更高美德的追求,退化到个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这无疑是鼓励与催生邪恶之气。当然,真正的真诚,就是要改正自身的错误,不是宣扬任何自身无法切实履行的东西。即便在最糟糕的情形,这也是一种安慰。正如某位作家所说的,毕竟,虚伪只是恶习向美德致敬的方式而已。
真正的区分之处,就是对目标根深蒂固与有意识的专注。每个人可能会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他可能表里不一,甚至在某些场合上表现的大失水准,倘若不试图双线作战的话,他可能还是极为真诚的。失败无足轻重,背后的心意最终会显露出去。那些在邪恶中从容获取乐趣,宣称笃信美好的事物却只是为了一己之私的人,是不可能怀有一颗真诚之心的。
因此,正如上文所说的,真诚是一种很难去培养的美德,只需播下健康的种子,它就会像一朵花那样顺其自然地成长。
庸俗就俗吗?
有时,我会暗自思忖,这个世上到底有没有哪个人真的会认为自己是庸俗之人呢。我认为事实是这样的:诸如“庸俗”这些语义模糊的词语,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定义,总之必然会将自己排除在设置的那个定义范围之外。我觉得,事实上,也只有那些心理病态之人才会坦承自己归属于这个“词语不良”的意义之内。一般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有罪”之人,也不喜欢别人细数自身的缺点。一个心怀恶意之人内心时常会想:他所认识的多数人内心都是道德低下,动机不纯的。粗野之人会因自己的“正直敢言”而深感自豪。酒鬼会觉得一定量地饮酒是不错的,对身体是无害的,而他可以随时决定什么时候停止喝酒。但是,诸位请想象一下这个可耻可悲的时刻:某人独处一室,突然双手猛拍前额,然后说:“我是一个庸俗小人,一个俗不可耐的庸俗小人!”无疑,多数人宁愿在道德上被视为犯下重大的错误,也不愿被公认为一个庸俗之人。荣誉感的准则,无论其源头滥觞于何处,都要比基督教义的准则更深入人心,更加直觉性地展现出来。我猜想,很多人都觉得荣誉感的准则是属于个人的事务,而让人感到不快的道德失误,说的坦白点,也只是属于上帝管辖的事情而已。一个被他人视为庸俗或是自大的人,是不会以“自己天生就是这样”的借口来解脱的,尽管这个安慰的借口时常会应用到更为严重的错误之上。
正如上文所说,“庸俗”一词是很难定义的。因为它既可以应用到一些“肤浅”层面的意义上,诸如教养、教育,举止、衣着或是说话发音等方面上。而另一方面,此词又的确表达一些程度严重与让人不快的缺点,也没几个人能心平气和坦诚自身的这些错误。一般意义上,“庸俗”一词事关人与人之间比较的高下,没人会希望别人将这个词形容到自己身上。因为,人们内心中总会想到那些社会地位比自己还低的人,以此获得内心的安慰。此时,这个词更能展现其真正的意义。比如,这个词通常应用到一些事关表面的社会仪式或是礼节之上。我想,在当今这个民主时代,我们的写作或是说话都不应该残存着社会等级这些观念。我与别人都一样优秀,但事实上,我还是觉得自己稍稍拔萃一点。但“庸俗”既可用于那些比自身拥有更多财富或是地位更高的人身上,也可以用于比自身更多劣势的人身上。就前者而言,此词意味着自命不凡;而在后者,则有某种普通寻常的意味。我还记得,某位从事慈善工作的女士跟我说的一个故事。她说,在她拜访的一些家庭里,盛行着很不一样的就餐礼仪,甚为有趣。某个家庭在喝茶的时候,汤匙必须放在茶杯上,用食指紧紧地贴着茶杯的一边,而尾指则不能触摸茶杯,要伸展在空中,有种“超然”的感觉;而在另一个家庭,当你想饮茶的时候,就必须将茶杯倒置于茶托上。这两个家庭几乎处于相同的社会阶层上。但这位女士发现,喜欢将汤匙放在茶杯里的人觉得将茶杯倒置的做法是庸俗的,而喜欢倒置茶杯的人则将前者的做法视为自命不凡。有趣的是,当我们全然不觉在使用刀叉的时候,其实也是如此。那么,人们必然会被他们这样的行为逗乐,觉得他们的做法都是很荒唐的。我反而觉得,一个人用刀叉大口大口地吞食豌豆,无论多么方便,都是很没教养的体现。我想,在相同的情形下,那些习惯使用刀叉的人会觉得,使用餐叉慢吞吞地消磨时间的做法,很是做作。
庸俗(倘若能这样称谓的话)要是应用到社会礼节的仪式上,则是肤浅但却无害的。引用一个宗教上的术语,不过是一个不同使用方式的问题罢了,正如萨勒姆仪式①或是班戈尔仪式②的不同之处,这只是不同传统的一个象征罢了,彰显了财富与社会地位。
①即Sarum Use, 从古罗马的宗教仪式衍变过来的。
②即Bangor Use,威尔士教会的一种仪式,从古罗马宗教衍变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