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跟着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假如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解决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假如家长处变不惊、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所以家长们教育孩子的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好榜样。
家教方便又及时
从时间上来看,孩子更多的时间是跟家人在一起。年龄越小,待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更加随时随地,更加方便及时。
俗话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作为父母,应善于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而幼儿园、学校之中,老师面对着一大群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的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有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使孩子对老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
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学校集体教育的不足。
家长要向孟母学习
要想远离不良同学的影响,应该像《三字经》描述的一样:“昔孟母,择邻处。”家长和教师要让学生经常与积极上进的同学交往,远离和孤立不求上进的学生,尽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教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假如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地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邹国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古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唤起子女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注意力的最大动力,因此在矫治子女因注意力涣散而导致的厌学情绪时,其宗旨是要唤起子女对学习的兴趣,方法有以下几点:
(1)应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利用视觉,看书;利用动觉,写字;利用听觉,听写。也可把几门功课的内容,交替进行复习。还可利用讨论的方式和提问的方式进行学习。
(2)在学习时,假如注意力分散,可做几次深呼吸或放松训练,使自己精神松弛,克服紧张情绪,重新安下心来学习。
(3)当注意力不集中时,可到室外跑跑步或做做操,10分钟左右,使头脑清楚,提高注意力。
培养子女稳定的学习情绪
家长要提高子女对学习的认识水平,要使子女意识到学习是其自身的需要。认识的逐步提高,有助于子女学习情绪的逐渐稳定,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要从小抓起,许多习惯,只有从小抓起才能成功;
(2)要从点滴抓起,如写字姿势要坐端正,握笔姿势要准确;
(3)家长对学习仅作指导,决不可包办代替;
(4)家长要不断提出要求,对子女的学习应勤检查,勤督促,及时鼓励;
(5)一旦发现子女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做作业马马虎虎,要及时指出、纠正。
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又称为情感智力、情感智慧或情绪智能,英文简称EI,是这些年来心理学家探讨的一个热门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情绪智力呢?
情绪智力可以定义为4个主要的成分:
(1)准确和恰当地感觉、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运用情感进行思考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情感,并有效地运用情感的能力;
(4)调节情绪的能力,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实际上,这个定义强调了情感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使人更加聪明。那么怎么样来促进孩子情绪智力的发展呢?
1.鼓励孩子表达喜怒哀乐
首先,要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幼儿的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时候孩子哭泣都要想方设法立即进行处理,不能让孩子过长时间地哭泣,所以最好的状态是希望小孩子能总是保持微笑。实际上,这恰恰不利于孩子的EI的发展,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失去了表达除了喜悦这种感情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感情。
2.要教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
喜怒哀乐。EI很强调情绪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因而要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促进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对孩子进行情绪调节方法的介绍上,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孩子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方式。
其中,通过举孩子身上或者身边的例子来教会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使用得十分广泛。例如要让孩子学会情绪调节方法中的合理情绪化法。合理化情绪法的核心观点就是个人对一个事情产生的情绪不是事情本身导致的,而是由这个人对该事情的解释导致的。假如直接给孩子这样讲,孩子肯定不会明白。那么,就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这种情绪调节方法。
假如你的女儿念幼儿园,早上睡懒觉,结果上学迟到了,被教师当众批评了,她觉得心里很难过,因为感觉在小伙伴前丢了面子。这个时候你怎样去教会孩子使用合理情绪化法去调节她的情绪呢?
作为父母,你就应该给她讲明这样一个道理:你难过的原因是你迟到后被教师批评了。那你要想一下,这实际上是告诉你一个道理,即上课要守时。否则,你就会在同学面前被教师批评。因此,不要再难过了,以后不再睡懒觉,不再上课迟到了,就不会被教师批评了。通过这样来逐步引导孩子,加上你的耐心和恒心,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如何去调节自己的情绪问题。所以,其他情绪调节的方法也可采取类似的方式,传授给孩子。
毋庸置疑,在孩子不能说话之前,哭泣往往很自然地充当了语言的功能。例如孩子需要某样东西,然而他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就通过哭泣来获得父母的关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幼儿饿了,他会哭;感觉很热,也会哭。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在学会说话之后,哭泣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功能,变成了另一种表达需要的工具。
例如一个5岁的小男孩,在街上看到一个十分漂亮的玩具,嚷着要买。然而玩具的价钱贵得离谱,所以男孩的父母都不愿意给孩子买。于是,这个男孩哇哇大哭起来。这个时候,通常的父母会怎么做呢?
表现得最多的行为就是安慰孩子,叫孩子别哭,哄孩子或者干脆狠下心来,将玩具买了,以此让孩子破涕为笑。实际上,这极其不利于孩子的情感的表达和EI的发展。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误解:哭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在表达一种情感。按理说,这个时候这名男孩子应该感到一种挫折,为表达挫折这种感情而进行哭泣。
因此,对待上面的男孩的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学会置之不理,态度强硬,让其尽情地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要在离孩子不远的地方监视孩子的行为。直到孩子止住哭声了,才继续与孩子进行交流。通过这样,让孩子明白哭只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已,而不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同时,也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是充满了喜怒哀乐的,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培养孩子的学习激情
学习上,有一些孩子成绩中等,不好也不坏,然而教师和家长都认为,从这些孩子的能力来看,他们完全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成绩平平是因为孩子还不够努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刘濯源分析指出,这类孩子自身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激情所致。
他建议家长,假如发现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萎靡不振时,应该和孩子谈谈人生,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引导孩子用努力搭建起一条通往理想的成功之路。
同时,家长也应克服自身的各种消极情绪,在遇到孩子教育问题时,不要指责孩子,也不要怨天尤人,要以身作则,以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来影响孩子。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来说,越是临近考试,学习的热情和效率越高。
但是,另外一些孩子却截然不同,每次越是临近考试,越是缺乏信心,甚至产生紧张、恐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才是提升成绩的关键。
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教育学家刘濯源指出,家长应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寻找方法,让孩子能够体验到进步、成功的快乐,而不要使用怀疑、警告的语言来打击孩子的信心和热情。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当孩子克服心理上的恐慌后,提高学习成绩自然就不是难事了。
保护孩子自尊心
闲聊时几个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这个说我的孩子学了这个特长,那个说我的孩子学的那个特长,好像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天才,都有艺术天赋似的。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
对于少部分的孩子来说,确实具有某些方面的天赋,不学习、不挖掘就是浪费。而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被父母生生的埋进各色特长班里,不是发展,简直就是在被摧残。
总归起来的原因,都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学特长被别人家的孩子比了下去,没有了炫耀的资本,可是疼爱孩子的家长想过没有,你们付出的何止是金钱?同时你也伤害了一个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有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里面有不少故事值得家长借鉴。其实让孩子只学一个自己喜欢的特长,比你强迫孩子学习一大堆不喜欢的特长要有意义和积极得多。让孩子学习那些他们其实并不喜欢的特长,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你用心看看孩子走进特长培训班,然而他们真正的心放在上面了么?
实际的情况,不就是当你离开孩子的视线的时候,他根本是为了应付而应付,也就更谈不上学了,与其这样浪费家长的时间和金钱,还不如就选一样孩子感兴趣的,这样学才有动力。
许多家长习惯把自己的孩子和身边亲友的孩子相比较,得出其他孩子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孩子的结论,并不断将这样的结论向孩子渗透,对孩子提出“超过他们”的要求,希望以此来激励孩子进步。
刘濯源指出,实际上这样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个孩子,甚至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引起他们自暴自弃。自尊心是一个人求上进的动力之源。许多孩子因为父母频繁不当的激励而自尊心受损,成为狂躁或怯懦的人,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学习,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迂回战术
有位家长,女儿某次期末考试考得不好。说实话,家长心里也挺失落的。虽然家长极力装作毫不知情,还是能明显感到孩子的情绪低落。
考虑到学校就要放假了,学习任务也不重,就让孩子反思两天。家长一面琢磨,一面苦苦寻找谈话的切入点,避免让孩子难受。
终于有一天吃晚饭时,父女俩难得看了一集电视连续剧《长征》,讲的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气贯长虹,指挥若定。
父亲就问:“毛泽东写过一首诗叫《长征》,我记不下来了,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