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物知识知道点:亟待保护的珍稀植物
9208800000011

第11章 珍稀木本植物(11)

生长特征

秤锤树为北亚热带树种。分布区的年平均温15.4℃,最热月平均温约27℃,最冷月平均温3℃左右,年降水量1000毫米,分布不匀,5~9月为雨季。土壤为黄棕壤,pH值6~6.5。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能忍受-16℃的短暂极端最低温。为喜光树种,幼苗、幼树不耐庇荫。喜生于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上,不耐干旱瘠薄。偶见于次生落叶阔叶林中,主要伴生的乔灌木有麻栎、黄连木、白鹃梅等。4~5月开花,9~10月果熟。果实大,果实卵圆形,木质,有白色斑纹,顶端宽圆锥形,下半部倒卵形,长1.5~2厘米,直径1~1.3厘米,形似秤锤,花期4月下旬,果期10~11月。成熟后常落于母树周围,如下方土壤裸露,土质坚实,难以发芽,因此,母树下必须有腐叶等疏松物质,坚果才能在潮湿疏松的基质中发芽,否则天然更新困难。

白菊木

白菊木是落叶小乔木。树皮灰色,条裂。小枝灰黄色,初被白色绒毛,叶互生,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全缘或有疏锯齿,先端渐尖,白菊木形态图基部斜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绒毛。头状花序生于枝顶再排成伞房状而密集成宽的复头状花序,每一头状花序有花4~6朵,白色筒状花,5深裂。生长于海拔1000~1800米于热河谷地带。产于滇东南、滇西及滇中各县。

形态特征

白菊木高2~5米。枝有条纹,幼时白色,被绒毛。叶片纸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8厘米,宽3~6厘米,顶端短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两侧常不等长,边缘浅波状,具极疏的胼胝体状小齿,上面光滑,仅幼时被毛,下面被绒毛;中脉两面均凸起,于下面尤著,侧脉8对或有时更多,基部近平展几成直角从中脉发出,后弧形上升离缘弯拱连接,网脉明显,网眼小;叶柄长1.5~4厘米,多少被毛,内侧腋芽厚被绢毛。头状花序于花期直径近1厘米,白菊木近无梗或有短梗,通常8~12个或有时更多复聚成复头状花序;总苞倒锥形,直径4~5毫米;总苞片6~7层,外层卵形,被绵毛,长2~4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钝,中层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略被毛,长约6毫米,宽2~2.2毫米,顶钝或短尖,最内层狭长圆形或线形,长约13毫米,宽1.3~2毫米,质薄,无毛,顶端尖;花托圆盘状,无毛,直径约1毫米。花先叶开放,白色,全部两性;花冠管状,长约2厘米,檐部稍扩大,5深裂,裂片近等长,卷曲,长7~8米;花药顶端尖,长约10毫米,尾部向下渐尖,长为花药的1/3;花柱分枝内侧略扁,钝,长达1.5毫米。瘦果圆柱形,长约12毫米,基部略狭,具纵棱,密被倒伏的绢毛。冠毛淡红色,不等长,长13~15毫米。花期3~4月。

生长习性

白菊木多生于干热河谷。年平均温约18℃,1月平均温为11℃,极端最低温3℃,极端最高温达38℃,年降雨量在800~1000毫米。土壤为千枚岩发育的砖红壤,有机质含量3%~5%,pH值6.0~6.5。白菊木为阳性树种,常生长于以虾子花、红皮水棉树、火绳树为优势的稀树灌木草丛中。早春落叶,3~4月开花,至雨季来临始逐渐萌发新叶,秋季果实成熟,瘦果有冠毛,可随风飞扬,但在干热河谷地带,由于地表干旱,天然下种的幼苗甚少。

地理分布

白菊木产于云南南部至西部(北至大理)。生于山地林中,海拔1100~1900米。越南、泰国、缅甸也有分布。

掌叶木

掌叶木分布于贵州、广西,为稀有种。由于常年采种榨油,破坏严重,加上喀斯特地区的特殊生境,更新困难,若不加以保护,将有灭绝的危险。

形态特征

掌叶木是落叶乔木,高达13~15米;树皮黄白色,呈薄片状脱落;小枝黄褐色,有散生皮孔。掌状复叶对生,叶柄长4~11厘米;小叶通常5,稀3~4,掌叶木花不相等,纸质,侧生的椭圆形,中间的椭圆状倒卵形,长约侧生小叶的2倍,先端急渐尖,基部宽楔形,下延,下面疏生圆形、暗红色腺点,侧脉9~12对;小叶柄长1~1.5毫米。圆锥花序顶生,长约10~12厘米;花小,黄色至白色,两性;花梗、萼片外密被黄白色踪点,萼片5,卵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两面被柔毛,边缘具睫毛;花瓣4~5,为萼片长的2~3倍,外被紧贴柔毛;雄蕊7~8;子房具长柄,纺锤形。蒴果梨形,红褐色,连柄长2.2~3.2厘米,直径5~12毫米;种子卵圆形,黑色,有光泽,有2重假种皮。

特性

掌叶木主要产区属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18.3℃,1月平均温8.4℃,7月平均温26.3℃,年降水量1303.3毫米。土壤主要为石灰岩上发育的薄层黑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pH值6.5~7.5。大多生于石灰岩石山的石沟、洞穴、漏斗及缝隙等处,土层浅薄,根系露出岩石表面,沿着岩石的节理、石隙间延伸生长,以适应水肥分散的喀斯特生境,萌发性强,通常在树干基部或树桩上萌发许多幼枝。为喜光树种,在林内弱光下生长不如林缘或林内空旷处。3月底至5月初开花,10月果熟。天然下种能力弱,在林内很难见到幼苗、幼树;种子富含油脂,易被动物咬食。

知识点

木材最轻的树

生长在美洲热带森林里的轻木,也叫巴沙木,是生长最快的树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这种树四季常青,树干高大。叶子像梧桐,五片黄白色的花瓣像芙蓉花,果实裂开像棉花。我国台湾南部早就引种,1960年起,在广东、福建等地也都广泛栽培,并且长得很好。

轻木的木材,每立方厘米只有0.1克重,是同体积水的重量的十分之一。我们做火柴棒用的白杨还要比它重三倍半。它的木材质地虽轻,可是结构却很牢固,因此,是航空、航海以及其他特种工艺的宝贵材料。当地的居民早就用它作木筏,往来于岛屿之间。我国用它做保温瓶的瓶塞。

顶果木

顶果木分布于广西、云南,稀有种。顶果木在我国广西、云南分布范围虽比较广,但零星分散,因树干通直,材质好,常遭砍伐,破坏严重,成年植株已很少见。

形态特征

顶果木是落叶大乔木,高达40米,胸径40~150厘米;树干通直,枝下高达20米以上;嫩枝黄绿色,老枝灰褐色。二回羽状复叶,长30~60厘米,羽片3~8对,顶部一回羽状复叶;小叶4~8对,对生或近对生,卵形,长5~9(~13)厘米,宽3~6厘米;嫩时总叶柄、小叶柄和叶下面被黄褐色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大而密;等管钟形,5齿裂;花瓣5枚,淡紫红色,长为萼齿的1倍;雄蕊5枚,与花瓣互生,花丝长为花瓣2倍,花药丁字着生。荚果具长柄,扁平,长舌形,长8~16厘米,宽22.5厘米,沿腹缝线一侧具狭翅;种子卵圆形,有光泽。

生长特性

顶果木主要分布于季节性雨林,为乔木层上层的常见成分。分布区年平均温18~22℃,1月平均温一般为10~14℃,极端最低温极值偶可下达-4.3℃,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5%~80%。对土壤的适应幅较广,在石灰岩土或红、黄壤上都能生长。多生长在山谷、下坡疏林中或石山圆洼地里。在广西的主要伴生树种为蝴蝶果、菜豆树、蚬木等。在云南的主要伴生树种为八宝树、团花、千果榄仁、茸毛番龙眼等。顶果木生长快,据广西龙州石灰岩山地22年生林木测定,高达25.6米,胸径35.8厘米,材积1.1895立方米。花期3~4月,果期6~7月。

柄翅果

柄翅果又名“心叶砚木”,落叶大乔木,高20余米,胸径达1米。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区海拔200~1100米的阔叶林中。为喜暖树种,幼树可耐一定阴湿,对土壤适应性广。在郁闭大的林冠下,更新良好。5月开花,9~10月果熟。近年来,由于乱砍滥伐,现仅散见于次生林中,以柄翅果占优势的天然林已很难找到。

形态特征

柄翅果是落叶大乔木,高20余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褐色,浅纵裂;小枝密生星状柔毛,后变无毛。叶厚纸质,宽卵形、卵形或倒卵形,长6~25厘米,宽5~20厘米,先端阔短尖,偶为三浅裂,基部斜心形,边缘有小齿,两面密生星状毛,基出脉5~7条;叶柄长2.5~12厘米。雌雄异株,聚伞花序腋生,长约3厘米;花单性,白色或淡黄色,花瓣5枚,萼片5枚,外面生星状柔毛,内面基部有腺体;雄花有雄蕊25~30枚,连成5束,在雄蕊丛中有退化子房,雌花的子房具柄,5室,花柱短,子房有5棱。果序长约1厘米;蒴果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3~3.5厘米,有5纵裂,熟时裂为5瓣;种子倒卵形。

地理分布

柄翅果分布于贵州南部罗甸、望谟、册亨和广西西北部隆林、西林、天峨、田林、乐业及云南东南部弥勒、丘北、罗平、石屏、金平、屏边等地。主要沿南盘江、红水河、红河及其支流分布。生于海拔200~1100米的阔叶林中。

生态和生物学特征

柄翅果是喜暖树种,分布区南、北盘江一带河谷深切,焚风效应明显,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温为20.9℃,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雨季只有4个月,干湿季明显;在北盘江以东,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柄翅果仅见于红水河上游及步柳河等背风的干热河谷。由于高原屏障,冬季南下寒潮影响较弱,虽可出现极短暂的低温和霜冻,尚不见寒害。柄翅果为弱阳性树种,幼时能耐阴湿,对土壤的适应范围较广,在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母岩发育而成的红色石灰土、红褐土、砖红壤性土均能生长。但对水分要求较高,多生于沟谷及两侧的下坡或河流域岸,常与青檀、粗糠柴、香须树、木棉等混生,有时可成为小面积的局部优势种。在郁闭度大的林冠下,更新良好,每平方米幼树可达3株。幼树3月展叶,大树在5月中花叶同时开放,9~10月果熟,1月落叶。

翅果油树

形态特征

翅果油树是落叶乔木,高11米,胸径达1米;树皮深灰色,深纵裂;1年生枝灰绿色,密被银灰色星状毛及鳞片。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9厘米,宽2~5厘米,全缘,称端钝尖,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状柔毛,侧脉10~12对;叶柄长6~15毫米,密被灰白色柔毛。花两性,淡黄绿色,1~3花生于新枝基部叶腋,花梗长3~4毫米;无花瓣,萼筒钟形,具8棱脊,长5~8毫米,直径5毫米,在子房上面稍向内收缩,顶端4裂,裂片近三角形,长约4毫米;雄蕊4枚,花丝短;子房上位,纺锤形,1室,含1枚胚株,花柱细长,有绒毛,柱头头状。果实核果状,干棉质,近圆形或宽椭圆形,有8个翅状棱脊,多毛;种子纺锤形,富含油脂。

分布与习性

翅果油树星散分布于山西和陕西局部地区,中国特有种。既是木本油料植物、蜜源植物和用材树种,又是干旱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优良树种,经济价值较高。

分布于山西乡宁、河津、翼城和陕西户县等地。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山坡。

分布区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其特点为夏热少雨,冬季干冷,年平均温约10℃,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多集中于7~9月,无霜期150~190天。土壤为黄黏土或山地褐色土,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多生于阴坡和半阴坡,阳坡亦有分布,往往形成单优种群落,或与其他植物组成群落。在阴坡和半阴坡与其伴生有的有三裂绣线菊、虎榛子、黄刺玫、沙棘、牛奶子等;在阳坡有荆条、白刺花、木对节刺等。翅果油树喜光,抗寒、抗风、耐干旱和贫瘠土壤,适宜在干旱地区生长,不耐水湿。根系发达,具根瘤,萌蘖力强,3年生萌蘖枝开始开花结果。花期4~5月,果期9月。

长喙厚朴

长喙厚朴属渐危种。落叶乔木,高15~25米。分布于云南和西藏局部地区,生于海拔2110~3000米的林中。气候干湿季明显,雨量不均,木材纹理直、结构细、少开裂,是建筑、家具、细木工等的良材;树皮入药作厚朴代用品。

形态特征

长喙厚朴是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小枝粗壮,无毛。叶互生,坚纸质,5~7集生枝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30~50厘米,宽18~28厘米,先端圆钝,有短急尖,或有时2浅裂,基部微心形,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苍白色,沿脉被弯曲的锈褐色毛,侧脉28~30对;叶柄粗壮,长4~7厘米;托叶与叶柄连生,长约为叶柄的2/3。花大,芳香,花梗粗壮,长2~2.5厘米;花被片9~11,外轮3片背面绿色微带粉红色,长圆状椭圆形,长喙厚朴生长缓慢长8~13厘米,反卷,内两轮白色,直立,倒卵状匙形,长12~14厘米;雄蕊紫红色;雌蕊群圆柱形。聚合果圆柱形,直立,长11~14厘米,直径约4厘米;蓇葖先端具向外弯曲、长6~8毫米的喙,内有种子2;种子成熟时悬挂于丝状种柄上,外种皮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