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9363900000026

第26章 办几件实事(1)

1.轮船招商局

曾国藩走了,李鸿章留在了直隶总督任上。从此,他在这个位子上前前后后坐了二十五年,直到死在任上。

接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第一要做的就是抓当地的军权、财权。调老部下淮军大将周盛传来当提督,把油水最足的天津海关道一职给了老哥们儿周馥,另一个要紧的部门——天津机器局则交给自己的亲信沈保靖负责。

这天津机器局是旗人自己办的“买卖”。

当年李鸿章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清廷曾让他“仿造一份”机器运到天津。可李鸿章实在仿不出来,只好违了旨。朝廷里的八旗王公大臣们眼看一个汉人“拿搪儿”心里挺不痛快,就让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自己办了个机器局。可这帮旗人养鸟、斗蛐蛐天下无敌,办企业却不在行,把天津机器局办得半死不活,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产量低,最后看着快办不下去了,干脆交给了李鸿章,李鸿章又把这间厂交给了沈保靖。

沈保靖是江苏人,早年当过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学生,跟李鸿章也处得不错。后来李鸿章在上海发迹,沈保靖也来到他幕下替淮军主管军火,就此对洋枪洋炮入了门。后来办江南制造局的时候沈保靖也跟着帮忙,既懂技术又精采购。现在李鸿章把天津机器局交给他办,很快就有了起色,在增购机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又先后建立了铸铁厂、熟铁厂、锯木厂,新建规模较大的碾药厂,最后抓住新式火药这个拳头产品发展起来,以生产后膛步枪和各种弹药为主,又发展到制造水雷、火炮、机床、船舶、电线、电机、镪水,甚至拥有了水力轧钢机、起重机和从德国引进的全套炼钢、锻造设备,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北方最大的军工基地,与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局成就了鼎足之势。

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李鸿章把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叫到天津。

自清朝定都北京后,北方的粮食不够皇室贵族、大小官吏吃用,所以每年从各省调运大批粮食进京,称为漕运。以前这些粮食多走运河,后来河道梗阻,只好改由平底阔身的“沙船”走海路运输。这么一来,经营沙船的商家就发了大财。朱其昂家祖辈一直经营沙船,既承办当地的货运,又为清廷承接漕运,成了上海的大财主,可惜到了晚清,这注大财全让洋人给夺走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人靠着《天津条约》取得了长江的船运权,美国旗昌洋行的旗昌轮船公司、英国怡和洋行的华海轮船公司、太古洋行的中国航业公司以及省港澳轮船公司、公正轮船公司、北清轮船公司纷纷挤进中国,短短时间内就把中国自己的沙船运营业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垄断了长江航运,把中国人的银子全赚跑了。

按理说上海、长江是归两江总督管的,李鸿章这个直隶总督瞎操什么心?

确实,这件事两江总督曾国藩一直在管。

曾国藩这个人在“见识”二字上实在出奇。见事、着眼、规划样样超尘拔俗,已经想到在长江航运方面用“公举总商承揽,由官稽查”的办法建立轮船公司和洋人竞争。可惜就在此时曾国藩一病不起,随即去世。眼看长江航运的事从此无人过问,李鸿章只好把这事接过来了。

李鸿章接办此事还有另一个原因。

这年年初,内阁学士宋晋上奏,认为江南制造总局造船花费太大,所造轮船的质量又太差,白花大笔银子很不值得,不如干脆停造。

这是句大实话,同时又是个糊涂主意。

中国人刚开始造船,生产出来的东西当然要差一些,造价自然高一些,可是自己不学着造船,岂不是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就算造得东西质量差、花钱多,也不能停工。为这事李鸿章跟宋晋大吵了一架。这时他已经升了大学士,权柄更重,宋晋还真吵不过他。

但江南制造总局造船越造越亏,这是事实。要想让中国船厂造的船不亏钱,就不能只造兵船,而应该多造商船,支持中国商人,这样不但能争回航运之利,又可以维持船厂的日常运作,一举两得。

可经营航运就是做生意。在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官府对商人的品行评价很低,把航运这样的大生意全交给商人官府不放心,官府自身又完全不懂做生意,也拿不出这笔本钱。权衡之后,李鸿章决定还是照着曾国藩的路子走,商人承揽,官府稽查,官督商办。

于是李鸿章找来了在上海经营沙船生意的大财东朱其昂,把筹办“轮船招商局”的意思对他说了,朱其昂刚开始兴高采烈,紧接着就发起愁来,要成立轮船招商局,到哪儿去弄船呢?

李鸿章搞轮船招商局,一半是为和洋人竞争;另一半是要给江南制造总局解围,所以招商局办起来之后,当然要装备江南制造局生产的火轮船。

那些都是炮船,改为商船能合用吗?官督商办,将来股份怎么算?洋人的旗昌、怡和、太古三家洋行财雄势大,咱们的招商局刚办起来,能争得过人家吗?

对这三个疑问,李鸿章一一作答。

——炮船改商船,应该能凑合。

——轮船招商局实行股份制,把制造局所造轮船折价合为股份,一百两银子一股,由商人自己认购。

——至于和洋人竞争,大可放心,有官府在后面撑腰,一定争得过。

听了李鸿章的回答,朱其昂反而更害怕了,因为“官府”二字才是朱其昂最担心的事。

在大清国,官这个东西太厉害了,上下勾连,官官相护,盘剥商人的手段花样层出不穷,有借口就占便宜,没借口还可以硬抢。所谓“官字两个口,大帽压死牛”,所以自古商人最怕和官府打交道。在这一点上朱其昂不得不谨慎再三。

这个问题李鸿章事先也想到了。

办这些事洋人比中国人有办法,条款章程规定得严丝合缝。所以这次轮船招商局也学洋人的样子定个细则,上奏朝廷请下圣旨来,以后不管是官是商一律按章程办事。

这句话倒叫朱其昂心动,回上海找人商议去了。

很快,朱其昂给李鸿章来信,告诉他:事儿不好办。

买船的事,上海道台沈秉成、江南制造总局的总办冯焌光以“厂里没有商船可领”为借口拖着不办,管理江南轮船操练事宜的道员吴大廷又给两江总署何璟写信,认为兴办轮船招商局不合适,叫何璟来劝李鸿章。

于是李鸿章给何璟回了封信,在信里恶声恶气地把沈秉成、冯焌光、吴大廷全都臭骂一顿,吓得这三个人再也不敢找轮船招商局的麻烦了。

这一年何璟丁忧离职,李鸿章帐下的大将张树声接任了两江总督。对办轮船招商局一事张树声也有些犹豫,来信劝李鸿章,说朱其昂世代为商,不一定老实可靠。

对自己的老部下李鸿章就更不客气,先把兴办轮船招商局的意义讲了一遍,告诉张树声,中国要想搞洋务,就不能只有官办没有商办,最终必须商办超过官办,才能真正让国家经济活起来,所以今天的官督商办是必由之路,一定要搞。最后瞪着眼教训张树声:“咱们在一起二十年了,你什么时候见我办事是没有把握胡来的?又什么时候见我下了决心以后会被别人的几句议论挡住的?”

李鸿章是什么脾气张树声当然清楚,几句硬话,把这位新任两江总督唬得不吭气儿了。

另一边,朱其昂按李鸿章所说拟就了《轮船招商条规》二十八条,把股权、红利、运营规则、经管细则一一写明。李鸿章看后认为可行,马上呈报总理衙门一一照准,任命朱其昂为轮船招商局总办。于是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开始招商。

这一招商,又出麻烦了。

以朱其昂在商界的人脉、路子,多方奔走,结果只从沙船商人胡熙绳手里“招”到一万两银子,其他几个商人口头认股十多万两,可是迟迟不肯掏出现银——没办法,那个年代,商人打心眼儿里怕官,因为“官”这个东西实在太不讲理。

招不到商,轮船公司就开不了业,越开不了业就越招不到商,这么下去轮船招商局很快就黄了。李鸿章只得从自己的直隶练饷局拿出官款制钱二十万串,折合白银十三万五千两,借给招商局做运营经费,这才好歹把个轮船招商局办了起来。想不到刚开始运营,又是问题不断。

朱其昂这个人倒不像张树声所怀疑的那么奸诈,相反,太老实!虽然他家祖辈经营沙船,对轮船却一窍不通,从买船到运营处处不顺利,才半年工夫就让招商局亏损了四万两千两银子。眼看再也干不下去,只好辞掉了招商局总办的职务。没办法,李鸿章又去另找能人,这一回他找来了盛宣怀。

盛宣怀是江苏常州人,父亲盛康当过盐运使、布政使,屡承肥缺,家里有钱。这个盛宣怀秀才出身,考不上举人,只好花钱捐了个小官。因为盛宣怀的父亲和李鸿章认识,就把他推荐到淮军给李鸿章当文案,后来又主管粮台,可以说盛宣怀一生的功业富贵全赖李鸿章所赐,所以对李鸿章忠心耿耿。

盛宣怀这个人读书不行,脑子却格外灵活,天生是个做生意的料子。李鸿章也知道他是个灵巧人,这次朱其昂玩不转了,就把盛宣怀叫了过来。盛宣怀一来,随身又带了个人来,就是怡和洋行的买办唐廷枢。

唐廷枢是广东香山人,自小在香港马礼逊教会学堂上学,跟容闳是同学。后来又转到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学习,精通英文,对洋人的事非常了解。也是个做生意的好手,开过当铺,在海关当过职员,最后在英国人的怡和洋行当起了买办,不但替怡和洋行赚了数不清的银子,他自己也借这机会大发特发,成了上海有名的财主。

想不到有一天这个大买办、大财主忽然对洋人恨之入骨,发誓要建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企业,和洋人的买卖竞争。

原来早在做买办的时候唐廷枢就看够了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之后有一次,他坐轮船从上海回香港,走到半路遇上台风,停船避风。在这期间,洋人船主每天只给船上的每个中国人一磅淡水,解渴、洗漱全靠这点儿水维持,可船上运的一百多只羊,羊群里却放着满桶的清水任其饮用。

眼看中国人在洋人眼里连畜生都不如,唐廷枢大受刺激。回到香港后就出钱租了两艘船,在香港和上海之间跑起了航运。

两艘船的生意能有多大?可唐廷枢的做法却让所有人知道了他的心思。所以这次盛宣怀把他推荐给了李鸿章,希望此人能接替朱其昂担任轮船招商局的总办。

虽然明知招商局在亏损,可兴办中国人自己的企业跟洋人竞争是唐廷枢毕生的心愿,就算把自己的身家全赔光了他也愿意。他和盛宣怀一拍即合,立刻来见李鸿章。

其实这时的唐廷枢还没辞掉怡和洋行买办的差事,可李鸿章有个特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是盛宣怀引荐的,他也就把唐廷枢当成自己人,直话直说,承认自己在做生意方面一窍不通,跟洋人在生意场上竞争更是头一回,想听听唐廷枢的主意。

这个唐廷枢早就想好了。

洋人性格蛮狠,在生意场上最是残酷无情。他们要挤垮招商局大概有三个办法:一是共同降低运费票价,联合倾挤;二是用他们手里的银子套购招商局的股份,以图控制招商局;三是散布流言,恫吓商人,使他们不敢入股,让招商局的资金周转不灵,自行倒闭。

现在李鸿章让直隶练饷局借了一笔官款给招商局,资金周转不灵的危机已经暂时应付过去了,以后只要招商局赚了钱,商人们自然会来入股。为了防止洋人收买招商局股份,唐廷枢想把招商局的局规章程改一改:凡购买招商局股份的人,都要写明本人姓名、籍贯登记在册,如果出让股份,必须到招商局注册,不准私下出让给洋人。另外再立条规矩:招商局所有总办、会办、董事的姓名、籍贯也要登记在册,由官方直接存管,如果要更换总办、会办,也必须经官方同意才能实行。至于洋商联合挤对,这一招是躲不开的。洋人财雄势大,斗也斗不过他们,只有请李中堂帮忙找一些稳定的生意,让招商局在创办的头几年能避开竞争赚到第一笔钱。

说实话,唐廷枢请官府帮轮船招商局找生意,这是不合适的。一来招商局就此成了一家垄断企业,失去了一部分活力和竞争意识;二来今天请官家帮忙,日后恐怕会一直依赖下去,要是把招商局搞得官不官、商不商,混成一团,很多事儿就不好办了。

可眼下招商局的实力和洋行差得太远,不用这样的招数又不行,还是凑合着先干起来再说吧。

经过一番考虑,李鸿章答应唐廷枢,以后江浙两省进京的漕米,四成拨给招商局专运。凡是沿江、沿海所有州县转运官方物资也一律交给招商局运送。

有了这两笔大生意,轮船招商局就活了。

随后,唐廷枢正式辞去怡和洋行买办一职,进入轮船招商局担任总办。经过一番苦苦拼斗,轮船招商局终于站稳了脚跟。

2.开平矿务局

作为第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轮船招商局好歹站住了脚,李鸿章马上布置第二步,仍用官督商办的方法开挖煤矿、铁矿。

煤和铁,这两个东西太重要了,没有它们就没有洋务、没有现代化。可在此之前中国所需的煤、铁多要从外洋购买。随着舰船枪炮越造越多,煤、铁的供应日趋紧张,而中国本身有的是煤矿、铁矿,只等着人来挖掘。

有了办轮船招商局的经验,李鸿章在运作方面心里有了数,先把唐廷枢从招商局调过来,让他和天津道丁寿昌、天津海关道黎兆棠一起商量在直隶省内开采矿藏。

很快,在直隶滦州的开平镇找到了煤矿和铁矿,把矿石送到英国化验,证明开平所产煤、铁品质优良。于是李鸿章把唐廷枢请到天津,商量筹建开平矿务局,仍用官督商办的方法开采矿藏。

对官督商办,唐廷枢已经驾轻就熟,到天津之前就通盘考虑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