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彬是翰林出身,性情刚直,处事也严谨老成。当年上海广方言馆刚建起来时,李鸿章就让他负责,办得很好,这才把留美幼童的事交给他办。
想不到陈兰彬的思想远远不够开明,是那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脑筋。看着中国孩子在上海学堂里学说洋话他很高兴,可眼看在美国的留学生们思想上越来越西化,他却感到极度不安,因此和首倡幼童出洋的驻美副公使容闳发生了摩擦。而且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行为和思想上的变化越来越明显,陈兰彬和容闳之间的争吵也越来越激烈。
终于,陈兰彬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任命吴嘉善来担任留美学生监督一职。
和陈兰彬一样,这个吴嘉善也是翰林出身,同样倾慕西学,还是晚清的一位数学家。可他却是个比陈兰彬更加保守的人,而且脾气暴烈古怪。到美国后,对留美学生的一切作为都看不惯,整天训斥学生们,甚至发生了动手打人的事。这些学生在美国待了九年,习惯了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已经不好管了。于是吴嘉善一边用暴力威吓留学生,一边不断往国内上奏折,告这些留学生在容闳的纵容之下变得越来越“放荡淫逸”,读书时少而游戏时多,不少人加入秘密会社,入耶稣教,认为如果让这样的学生久居国外,他们必会失去爱国之心,以后就算学成归国也对国家无益,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这些咬人的奏折送回国内后,朝廷里的保守派立刻群起鼓噪,大造声势,逼着朝廷把留美学生全部招回国内。在强大的压力面前,曾经开明地支持建立同文馆、向国外派送留学生的奕?e844也犹豫起来:“听说这些学生在美国只学西洋之术,完全不习中文,说话行事越来越像洋人,据吴嘉善说,有些学生因为天天说洋文弄得连中国话也不会说了,这样下去,这些孩子还能跟咱们一条心吗?”
李鸿章赶紧解释,说这些孩子大多是从广东沿海一带选送的,广东那边的人说话口音与北方大不相同,吴嘉善大概是听不懂广东方言,就以为这些孩子连中国话也不会说了。
“听说那些学生进教堂,加入洋教,还听说有些人连辫子都剪了,是真事吗?”
对这个事李鸿章也早想好了说辞。告诉恭亲王,洋人的教堂里有大量藏书,天文、历法、算术、机器,无所不包,学生们只是去找书看,并没有人入洋教。至于剪辫子的事更是绝不可能,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他们断不敢为。
其实剪辫子的事是有的。
把前面的一半头发剃光,在脑袋后面拖着一条辫子,这可能是全世界最丑怪、最不可思议的发型了。所以当时的中国人到了国外,这条难看的辫子总是成为外国人的笑柄。同时,在当时每个汉人心里都没有忘记,这条辫子其实是加在整个民族身上的耻辱烙印。所以有些留学生就悄悄剪掉了辫子,拜见从国内来的监督时才把假辫子塞进帽子里充数。反正他们远在美国,没了辫子也不会有人找他们的麻烦。
可剪掉辫子在大清统治者眼里是大逆不道的杀头重罪。知道此事后奕?e844也非常气恼,现在见李鸿章否认得这么干脆又有点吃不准了,回头一想也觉得这些学生应该不会如此大胆,这件事大概是吴嘉善夸大其词了。
见最厉害的一条搪塞过去了,李鸿章暗暗松了口气,赶紧顺杆儿爬,跟恭亲王说当年提出此议时朝廷上多少人反对,是王爷一个人力排众议,最终让这些孩子留洋,实在不易。现在洋务搞了多年,可是制造局仿造出来的东西却总是过时,大船造不了,机器也搞不出来,日后修铁路、造机车处处需要人才,全指望这批孩子,他们中哪怕只有半数成材,对朝廷也将大有益处。况且这些学生在美国九年间朝廷花费了几十万两银子,眼看孩子们就要进入大学堂深造,此时把他们接回来,以前的银子就全打了水漂了。再说,如今在列强之中只有美国人和清廷的关系最好,现在无端撤回学生,美国政府一定会惊疑多心,弄不好还会责怪朝廷,这样岂不是要影响到两国关系?
一堆大道理把恭亲王说含糊了。李鸿章赶紧给他出主意:干脆让那些已经考进大书院的孩子留下完成学业,再挑选聪明颖悟能够成材的留下一些,其他的分批撤回国来。
这时候只要恭亲王点一下头,留美学生至少能留下一大半。
虽然李鸿章说得句句在理,可奕?e844一句也没听进去。
其实奕?e844早就拿定主意要把留美幼童撤回来了。并不是他头脑糊涂保守,看不出留洋学生的重要,而是因为位高权重,渐渐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他自己也有所觉察,所以处处谨慎,不求有功只求无过。近几年来奕?e844变得暮气沉沉,僵化怯懦,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鬼子六”了。
要换别人,到这时候不是瞪着眼跟恭亲王吵闹,就是闷头回家捶胸顿足发一回牢骚。可李鸿章却很清楚,在这个封建专制的朝廷里,瞪眼吵架于事无补;可要是就此把事儿扔下,回家闷头发牢骚,李中堂一辈子没这么干过。
眼看此事已难挽回,李鸿章拿出了最后的法宝,对恭亲王打起了“痞子腔”,说现在从上海到天津的电报刚刚开通,专业人才实在不够,能不能叫留学生监督吴嘉善先把一些品行不好的学生送回来,其他的留在美国专门学习电报业务,等学成之后再回来,这样也能有些用处。
这个提议奕?e844勉强答应了。
这一次李鸿章的花招又奏效了。
按照他的设想,等朝廷下旨后,吴嘉善先从美国带回一批学生,其他的暂时留下。之后李鸿章就可以借着以前的话头顺杆儿往上爬,说吴嘉善已经把“品行不良”的学生都带回国了,留在美国的自然都是品行良好的学生,接着再找些借口把“人才重要”、“过去九年已经花掉了大把银子,如果把学生撤回银子就白花了”、“无故撤回留学生会影响中美关系”这类的话多说几遍,估计就能把大部分留学生留在美国。
于是李鸿章给陈兰彬发去一封电报,要他立刻挑选二十名留美学生到各处电报馆学习,以备将来回国后在刚开通的上海电报局工作。
可惜,这一次李鸿章的计划却是百密一疏,他漏掉了至关重要的一点。
这个漏洞就是容闳。
官场上的人多是些点头知尾的机灵家伙,对于各种潜规则也极为熟悉,如果是由这些人办理眼下这件事,见了李鸿章给陈兰彬的电报,他们马上就会明白李鸿章的意图。
一边要把孩子们撤回来,一边却又派他们去学电报技术,这种自相矛盾的命令其实就是“拖”字的代名词。那些官油子们自然心中有数,就会尽力把学生们留住,等等看看。至少他们要再接到李鸿章的信,吃准了他的意思,才会真正撤销肄业局把学生们带回国来。
可容闳却偏偏与众不同。
容闳年轻时赴美国留学,虽然在中国各地活动多年,却一直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宝顺洋行之类的地方任职,对于中国官场上的一套把戏完全不懂。接到朝廷旨意后,看到陈兰彬和吴嘉善都同意把留学生撤回国内,而李鸿章又没有给他任何指示,就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撤销肄业局,带着留美学生回国来了。
如此一来,李鸿章、曾国藩和容闳等人苦心经营了九年的留美学童计划弄了个半途而废。
回国之后,容闳专程到天津来拜见李鸿章。听说容闳来了,李鸿章大吃一惊:“你怎么回来了?美国那边的事交给谁了?”
“美国那边没什么事了,我已经奉旨把留美的孩子们都带回来了。”
“谁让你这么办的?!”
这下把容闳吓了一跳,忙说:“陈兰彬接到朝廷的圣旨,下令撤销肄业局,既然圣旨来了,陈兰彬和吴嘉善也都赞成,我一个人抗命,岂不成了叛逆,脑袋难保了?”
李鸿章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终于重重一拍大腿“咳”了一声。
“不是!我不愿意让学生们回来,为此一直在想办法,本以为你在那边可以阻止他们回国,容我想出办法来,可你怎么这么糊涂?!”
容闳被李鸿章骂得十分委屈,他是一副外国人的直率脾气,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中堂大人,我远在四万五千里之外,怎么可能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不想让学生们回国,至少也要写封信告诉我,见了信我当然就知道怎么办了,可你却什么也没告诉我,那我当然只好执行朝廷的命令了……”
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没用了。李鸿章摆摆手:“不说这事了,我也知道幕后的罪魁祸首是谁。这事不怪你,去休息吧,以后还有很多事等着你办呢。”
这时一个亲随走了进来:“中堂,翰林学士吴嘉善求见。”
“谁?”
“吴嘉善。”亲随看了容闳一眼,压低声音说,“就是那个……”
就是那个在美国动不动就打骂留学生,还屡次三番给国内打小报告的督学吴嘉善……
“说我身子不舒服,不见。”
亲随答应一声转身要走。李鸿章又叫住他:“等等,你出去告诉吴嘉善,叫他走人!以后不准再登我的门。”
虽然留美学童计划半途而废了,可这件事的积极意义却是不容置疑的。
这些孩子成了所有留学生的先行者,在他们身后开始有成百、成千、成万、成百万的年轻学子走出国门,把西方的先进科技带回中国。从此,沉闷迂腐的学术空间被一层层打破,中国人的眼睛开始透过这些打开的空间看清了整个世界,并最终融入新时代的大潮之中。
在这些留美幼童中,有三十人后来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五人从事教育业,二十四人从事外交行政工作,二十人进入福建船政学堂和北洋海军。在这些人中出了六个工程师,三个铁路局长,两个大学校长,十二个领事,一个外交总长,一个内阁总理和十四个海军将领,发现湘潭煤矿的邝荣光、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担任清华校长的唐国安、当了内阁总理的唐绍仪、当了舰队司令的吴应科、当了海军次长的徐振鹏,以及在战争中捐躯的杨兆楠、黄季良、薛有福、邝咏钟、陈金揆、沈寿昌、黄祖莲……都是当年留美幼童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