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刚到广州治所,北京来了一份电报,大清朝廷密令李鸿章立刻秘密缉捕原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
经元善字莲山,上海人,父亲是著名的富商,曾经因为接济军饷有功被大清朝廷授以主事加员外郎的职衔。经元善年轻时就在上海经营钱庄,同时从事慈善事业,由此和上海的各界社会名流交往很多。光绪四年(1878),经元善首创了著名的协赈公所,组织上海、江浙的富商捐款赈灾,这一活动先后持续了十多年,募得善款多达数百万两白银,因此他曾经十一次接受朝廷的嘉奖,还得了一个江苏候补知府的虚衔。
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委任经元善进入上海机器织布局。第二年,李鸿章又请他出面担任“上海电报局”会办。光绪八年(1882),电报局改为官督商办,集股银八万两。其中经元善出银一万两,成为主要董事之一,而后又接任了上海电报局总办一职。在他的经营下,上海电报局风生水起,利润丰厚,一直做得十分成功。
这位善于经营的上海富商既是洋务运动的受惠者,同时也是维新运动的同情者。就在慈禧太后立载漪的儿子为大阿哥、准备借机废黜光绪帝的时候,经元善联合马裕藻、叶瀚、章炳麟、蔡元培、吴眺、唐才常、丁惠康、黄炎培等一千二百三十一人联名致电总理衙门,声称“现在全国上下人心沸腾,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的企图,恳求诸位王公大臣能公忠体国,奏请皇上立即到御前办公,不要存退位的想法,对上可以宽慰皇太后的忧劳,对下可以消解中外人士的不安,如此则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这份公开反对建储的电报极大地刺激了慈禧太后,立刻下令缉捕经元善,查抄家产。经元善只好逃亡澳门避难。于是大清朝廷给李鸿章发来密电,命他就近捉拿经元善。但此时经元善已经逃到澳门,清廷不能直接抓捕,李鸿章就以此为借口拖着不办。朝廷又给李鸿章出主意,说可以先让澳门方面抓捕经元善,再想办法把他引渡回来。
接了旨意,李鸿章飞快地行动起来。立刻派自己的幕僚刘学询去查探经元善在澳门的藏身之处。同时又非常“细心”地电奏朝廷,认为在向澳门殖民当局提出引渡经元善时不应该提他上疏触怒慈禧太后的事,免得澳门方面受到在当地活动的“康、梁逆党”的影响,不肯放人。不妨诬赖经元善贪污电报局的公款,以贪污的罪名引渡他。
当时的大清朝廷除了饭桶之外也不剩什么人了。他们也没想想经元善当年进上海电报局当总办本就是李鸿章安排的,这个经元善和李鸿章是什么关系?反而觉得李鸿章的主意非常好,稳妥有效,就毫不犹豫地按李鸿章的意思办了起来。
这么一来,一件天大的案子变成了“贪污”的小案。
于是李鸿章命令刘学询拿着公文去见澳门总督,要求扣留经元善。
澳门方面很快扣住了经元善。可是告他贪污就得有证据。于是李鸿章又电告朝廷,让他们把经元善贪污公款的数额以及人证物证赶紧送来。
哪儿有?
大清朝廷只得无中生有,瞎编了些人证物证,到澳门来和经元善“对质”。可此时经元善已经被扣留了好久,当地的维新派人物早已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影响力帮经元善脱罪,加上清廷提供的证据完全是假的,而李鸿章也一声不吭,任凭澳门方面去审。
结果经元善一案无法核实,就一直拖了下去,最后不了了之。
经元善的事儿好歹算是混过去了,想不到那个被派去引渡经元善的刘学询却出了事。
三月二十六日,刘学询返回广州,刚上岸,一名维新派找来的刺客用手枪迎面向刘学询射击。但这刘学询自幼习武,身手敏捷,一枪没打中要害,只擦伤了皮肉,流了点儿血。
这刘学询到底是什么人?何以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如此恨他?
这个刘学询,在风雨交加、龙蛇混聚的广州城里可算个了不起的人物。
刘学询是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和孙中山同乡。此人自幼能文善武,二十四岁中举人,三十七岁中进士,为人行侠好义,做事颇有大手笔。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广州米商乘机发国难财,囤积大米,造成市面恐慌,并且放出狠话,不准别人私自压低米价。而刘学询胆气粗豪,不怕米商们的恐吓,筹巨款从芜湖运来大米平抑市价,安定广州人心。同时,他还在广州大搞慈善事业,除放赈外,还出钱在黄沙如意坊口创办医院。因为于地方有功,朝廷以道员即选,赏戴花翎,二品顶戴。
刘学询的巨额财富,主要来自由他包办的“闱姓”彩票。“闱姓”彩票,又称榜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官督民办”的彩票。其规则是,把科举应试者每人的姓氏印在纸上,定价出售,由购买者填选中榜者的姓氏,待发榜后按猜中的多少依次获得一、二、三等彩金。清末“闱姓”彩票一度风行广东,刘学询也靠它发了大财。
这样一个文武双全又胆大包天的人,当今乱世正是他施展拳脚的机会。
然而刘学询的背景却比这一切还要复杂,除了是个彩票商,大财主,急公好义的大善人,同时又追随李鸿章身边做幕僚之外,他还是孙中山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算得是“半个”革命党。
这个和孙中山走得极近、一心想推翻大清王朝的人为什么却来追随李鸿章?他又为什么会和康有为、康启超有这么深的过节,以至维新派要找刺客暗杀他呢?
这倒并不奇怪。康、梁的维新派和孙中山组织的“兴中会”虽然都是想救中国,可他们的政治目标却截然不同。维新派想依靠光绪皇帝推行新政,而孙中山却一心想推翻大清统治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所以这两股力量之间存在很深的分歧。
当然,这种分歧并不至于让康、梁和孙中山发生直接的暴力冲突,因为眼下掌握大权的人是西太后,对这个老婆子,孙中山和康有为、梁启超都恨之入骨,所以,虽然他们远期的政治目标截然不同,近期的目标却是相同的,于是大家虽不能合为一体,却也互相以礼相待。
问题是这个刘学询虽然和孙中山关系密切,却并不完全听命于革命党。他一向心高胆大,自作主张要对付维新派,除去康、梁,甚至还就此和孙中山商量,希望兴中会和革命党人能帮助清廷对付维新派,密捕康、梁。
当然,对这个要求孙中山立刻就拒绝了。
事实上李鸿章自己对康有为、梁启超也颇有好感,所以到广州之后对朝廷命他掘毁康、梁的祖坟之事一直拖着不办。慈禧太后在北京等得不耐烦,连电来催,李鸿章眼看拖不过就编了个瞎话,说: “最近探听到香港方面有人定做了三万套军装,而且急着取货,还有个口号叫‘(维)新党勤王’,已经联络了大批人手,筹得大笔经费,打算造反,攻取城池。这个时候去挖康、梁的祖坟,恐怕更加激怒对方,发生变故。”
想不到西太后却不好糊弄,一眼就看出李鸿章瞎话里的漏洞,尤其对“新党勤王”四个字非常不满。哦,我这边正准备废掉皇帝另立新君,你倒把“勤王”两个字挂在了嘴上,这是什么意思?!
于是慈禧又来电斥责李鸿章言语失当:“康逆罪大恶极,如果他真要造反,岂是留下一座逆坟就能遏止的?你作为督抚,应该不动声色,尽力把反叛扼杀在萌芽中,如果你先慌里慌张,岂不是反而助长了逆党的气焰?如此,就唯你李鸿章是问!”
面对这份气势汹汹的上谕,李鸿章实在混不过去了,只好派人挖了康有为、梁启超两家的祖坟。而去挖康有为祖坟的又是刘学询。
想不到这次挖坟事件反而让维新派对李鸿章有了新的看法,一直以来的敌视态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在此以前,康、梁等人一直把李鸿章视为慈禧太后的死党,和刘学询一起列为暗杀目标。可是当看到李鸿章为了掘坟一事而向西太后抗命时,他们对李鸿章的看法有所改观。梁启超写信给康有为,提出目前不必暗杀李鸿章,但必须尽快暗杀刘学询。因为刘学询这个人家财万贯,有勇有谋,而且一直在尽力打击维新派,不能不尽快除掉他。
于是维新派对李鸿章的暗杀行动停了下来,而刘学询却挨了枪子儿。
刘学询遇刺之后,李鸿章对于维新派的“缉捕”更加放松了。那个一直在尽力打击康、梁等人的刘学询也消停了。好像挨了一枪之后胆子变小了,人也老实多了。
其实了解刘学询的人都知道,这个人有胆有识,是不会被吓住的。他之所以不再找康、梁的麻烦,因为眼下有更大的事要办。
刺杀事件过去一段日子,刘学询的伤也养好了,这天他忽然来见李鸿章。说了几句闲话后,刘学询看身边无人,忽然问起:“现在朝廷越来越乱,中堂对此有什么打算?”
李鸿章何等精明,对刘学询的身份背景并非全无认识,从这话里已经听出些苗头,并不正面回答,只懒洋洋地回了一句:“我能有什么办法?”
看来刘学询今天真是豁出去了,张嘴就说:“满清胡虏,倒行逆施不可胜数,如今更是为了一己之私要把天下的财富榨干,把百姓敲骨吸髓,看看今天的中国,还有几个人能活得下去!要想找条活路,就必须推翻满清,重整乾坤。中堂德高望重,手握两广军政大权,实现两广独立绝非难事。我可以联络兴中会的孙中山先生协助中堂起事。待两广事成,中堂再登高一呼,两江、两湖势必响应,半个中国就都起来了。然后咱们再起兵北上,推翻满清,恢复汉家山河,走一条富国强兵之路!”
刘学询慷慨激昂地说了一大通,李鸿章却闭着眼靠在椅子上不动,就像睡着了一样。刘学询又等了一会儿,悄悄退出去了。
第二天,刘学询坐上轮船秘密前往日本。
到这时为止,李鸿章仍然什么也没说。可有很多事是不必完全说破的。
在日本,刘学询很快见到了孙中山,把两广的情况和李鸿章的态度详细告诉了他。听了刘学询的汇报,孙中山说 :“很难相信李鸿章会有这么大的魄力,可这件事如果办成,也是大局之福,不妨试试吧。”
是啊,一个为大清王朝撑持了半辈子的老臣,现在让他起来闹独立,谈何容易?更何况这老头子已经七十七岁了,现在你问他准备好的寿材放在哪间屋他或许知道,可要问他的雄心壮志在哪里,他就未必找得到了。
于是刘学询又回到广州,面对仍然一言不发的李鸿章,用自己的眼睛读懂写在他脸上的每一句话。之后他发出电报,请孙中山尽快来广州和李鸿章面议,同时还寄去了一笔路费。
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十二日,孙中山和郑士良、杨衢云、陈清以及他的三个日本朋友宫山寅藏、清藤幸七郎、内田良平一起乘法国轮船“燕迪斯”号离开横滨,开往香港。
二十一日,孙中山一行到达香港。可是香港方面却不准孙中山上岸。
无奈,孙中山只好和刘学询联系,刘学询又就此事和李鸿章商量。这一次李鸿章再也没有犹豫,立刻下令派出“安澜”号炮舰去香港把孙中山接回广州。
可是炮舰开回来的时候,船上却没有孙中山,只有随行的三个日本人。
孙中山走了。在最后一刻他改变了计划,坐船到越南的西贡去了。
毕竟让李鸿章和孙中山坐在一起这件事本身就太不可思议了。孙中山不能不想一想,那来接他的清军炮舰上是不是就设有牢笼和断头台。所以在最后关头他还是改了主意。
这一下麻烦了。
接回来的是三个日本人,而李鸿章最反感的就是日本人,如果让他们和李鸿章见面,不知会谈出个什么结果来。刘学询只好把三个日本人接到自己家里密谈了一夜,第二天自己一个人来见李鸿章。
孙中山没来,李鸿章一点也不惊讶。他这一辈子除了没见过神,没见过鬼,还有什么没见过?所以见刘学询一个人来了,他什么都没问。
事情办成这样,刘学询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孙中山没来,主要是因为信不过李鸿章。所以他通过刘学询向李鸿章提了两个条件:一是请李中堂对清廷给孙中山所定的罪名给予特赦,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二是希望能给兴中会一笔十万元的贷款作为经费。
这时忽然有人敲门,一个随员走进来,把一份电报稿递给李鸿章。李鸿章看了一眼,顺手扔在桌上。刘学询忙凑过来看。电报是清廷驻日本公使李盛泽发来的:“逆犯孙文,前由横滨赴港,恐谋滋事,乞严防。”
看了这份迟到的电报,刘学询暗暗好笑,抬头望着李鸿章。这老头子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可眼睛里的笑意却像个刚得了糖果的孩子。
“钱不是问题,可以给他。”李鸿章缓缓地说,“你去告诉孙文,只要他肯来广州,我会保证他的人身安全。要是他还不放心,我可以去香港和他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