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我们老了怎么办
9390800000012

第12章 第五堂课做大养老金“池子”—适当进行风险类投资(2)

生命周期基金名字的来源,是由于它提供的资产配置组合能根据投资者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的需求而进行变化,属于一种动态的基金。这种基金一般会设定一个目标日期,其资产配置将随目标日期的到来而调整。越接近目标日期,高风险资产配置越少,低风险资产配置越多,非常符合普通个人投资者储备养老金过程中风险承受能力下降、投资期限缩短的特点。这类产品是完全从持有人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为其一生作出中长期的理财规划,在设计理念上引入了保险产品的一些要素。

这类基金名称多以目标日期直接命名,例如“目标2010”、“目标2025”等。投资人投资起来非常简单,仅需根据自己的退休时间,即可选择合适的基金。

挑选一只基金,将你所有的资金投入后就把它忘记,直到你退休的那一天。这就是生命周期基金的运作方式,比较适合“理财懒人”。

如何选择合适的生命周期基金

作为一款较新的理财产品,生命周期基金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对投资者的投资进行总体规划。目前国内市场上也已产生了几只生命周期基金,比如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开放式基金”(成立于2006年5月)、大成“财富管理2020生命周期基金”(成立于2006年8月)等。以后该类型基金也会越来越多。

国内目前的这两只生命周期基金都属于“目标日期型”基金。大家通过其名称,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两只基金分别适合打算在2016年和2020年左右退休的人群。

从国内市场现有的生命周期基金来看,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目标投资期限、动态资产配置调整周期,还是在每个周期内的资产配置比例上,两者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其实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个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周期基金?

首先,考察基金的目标日期。生命周期基金一般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日期,比如2020年12月31日或2025年12月31日。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目标日期以前,基金的风险收益和水平才会不断调整;在目标日期以后,风险和收益水平则相对固定。投资者需要注意基金的目标日期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例如,若投资人预计10年后读大学,可选择目标日期在2021年左右的基金,累积教育资金;若计划30年后退休,可选择目标日期在2041年左右的基金,累积退休养老资金。

其次,考察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变动率。各生命周期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的变动速度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基金A早期将10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在10年内演变为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基金B早期只将6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在20年后演变为一只债券型基金。基金A就比基金B的风险收益特征变动率高。这个要根据个人的偏好和对自己风险承受力的预估来进行选择。

最后,要考察买入基金时的风险收益特征。在投资者买入生命周期基金的时候,该基金可能由于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调整了资产配置比例,这时就需要考察该基金当前的风险收益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资要求。

DIY自己的生命周期基金

有了以上认识,也许有人会说,生命周期基金理念虽然好,但是现在市场上那几只生命周期基金都不符合我的需求,怎么办?

这的确是个问题。

国外生命周期基金很多,目标投资期限在5~30年内的都有。国内这两只“2016”和“2020”生命周期基金并不能满足所有投资人的需求。在资产配置的调整时间单位以及比例上,也让很多投资人不满意,或是觉得不合适。

那么,有着良好“终生理财”理念和一定投资理财知识的你,是否可以自己动手,来DIY(自己动手制定)一只完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生命周期基金”呢?

自己DIY生命周期基金,不妨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测算自己的退休时间。比如你现在40岁,预计60岁退休,你就需要一项20年的长期投资计划来应对养老。第二步,测量自己在未来各个阶段的风险变化情况。比如,觉得自己在孩子经济独立(此时自己50岁)之前,风险收益偏好基本不太会变;过了50岁之后,可能每隔5年,就会出现较大变化,就可以将未来20年的投资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也就是分别过10年、15年、20年后作三次较大的资产配置比例调整。第三步,做一个初步的基金投资组合,然后慢慢调整比例。可以先选择自己比较中意的某几只不同风险收益类型的基金,按一定的比例搭配。比如,先把40%的资金投在一只偏股型基金上面,30%的资金投在一只平衡型基金上面,30%的资金投在一只债券型基金上面;10年后,你自己的这个“生命周期基金”中,资产配置比例可能已经变化为20%的股票型基金,40%的混合型基金,30%的债券型基金,10%的货币市场基金;再过5年,这个比例又可以进行调整。

当然,这中间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和市场的大环境作一些调整,这也是个人DIY和直接购买契约型生命周期基金的不同之处。

其实,每个投资个体的投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即使年龄相同的两个人,他们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预期退休年龄、不同的退休后生活水平预期等。这些都可以导致其在市场上现成的生命周期基金,和DIY自己的生命周期基金之间有不同的选择。

我们不妨借鉴生命周期基金的设计理念,把自己的投资,不论是单项的一只生命周期基金,还是多项混合的自己的投资组合,与自己的人生目标结合起来,达到最终的理财目标。

选只可以养老的股票

相较于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而言,股票投资的风险和难度要大得多,但获得高额收益的可能性也更大。如果想要为养老作准备,在挑选股票上又有哪些讲究呢?

“养老股”的三大特点

与一般的股票投资相比,为养老而进行的股票投资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投资期限较长,所以更看重长期回报,而不是短期获利。如果我们50岁开始买入,距离60岁退休开始逐步动用这笔钱还有10年的投资期限。而如果我们理财意识觉醒较早,在30岁就开始未雨绸缪,为今后的养老支出而积极买入质地优良适合养老的股票的话,就有长达30年的“缓冲期”。因此养老股首先应该挑选企业持续赢利能力强、能给投资者带来长期回报的绩优股,绝不能追逐带有短线炒作性质的各种题材股、消息股和概念股。

二是作为一种刚性需求,为养老而进行的投资必须稳健第一,安全至上。这就要求养老股必须是一只股性不活跃、不容易被投机炒作的股票。某种程度上说,养老股还需要有一定的“债性”。而一般来说,股票的盘子越大,炒作难度越高,波动幅度越小,走势也越平稳。因此养老股就应该挑选大盘股,而不能是容易被炒作的中小盘股。

三是养老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开支,因而养老投资必须采用一种细水长流类似“存本取息”的投资模式。这样的话,养老金的本金才不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缩水。在股票投资上,“取息”就表现为股票分红,尤其是可以直接用于消费的现金分红。

养老股标准一:大盘蓝筹股

由于适合做养老股的股票必须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因此我们与其费尽周折去“挖掘”一些被市场低估的成长股和“黑马股”,还不如直接选择目前已经奠定行业龙头地位,且经营业务和业绩均具备较高确定性的大盘蓝筹股。

由于大盘蓝筹股大部分都是大型国有企业,部分企业还带有垄断性质,因此经营业绩往往较为稳定。这种持续的赢利能力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持续的投资回报。

同时,这些有国家控股或者政策扶植的企业万一将来哪天经营不善,业绩下滑,甚至濒临破产,往往也有政府“善后”。投资者投资这类企业就等于让国家做了“担保人”,这相当于给以股养老的投资者吃了一粒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由于市值巨大,大盘蓝筹股的炒作难度较大,使得其股价波动相对较小,出现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无法接受的“过山车行情”的概率也小。较少的炒作使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与其他股票相比相对较低,相应的投资风险也较低。对于投资者来说,长期持有会有非常稳定的收益,是养老股的上佳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数量众多的中小盘成长股,大盘蓝筹股的绝对数量较少,并大都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较好的行业口碑,因此挑选起来也相对容易。

养老股标准二:持续分红能力强

尽管市场上盘子大、业绩佳的大盘蓝筹股数量不多,但要想从这几十只股票中挑出一只或几只作为自己的养老股,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考虑到养老投资的第三个特性:细水长流。即养老股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分红意愿和分红能力,以满足退休后持续不断的养老支出。

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老年人长期持有优质股票,靠每年的现金分红来维持日常生活支出的故事。在股东回报意识较强的西方成熟股票市场,股票的高比例分红是司空见惯的事。有些股票平均每年分红高达3%。在牛市来临或者业绩增长突出的年份,还会派发额外红利,使中小投资者可以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因此依靠股票分红来维持养老开支已经成为西方人的一种主流养老方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高分红股票”不是指一次分红特别多的股票,而是指能够持续多年分红,并且每次分红的比例都不低的股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细水长流”。因此,只在牛市或者业绩爆发性增长的年份才为股东分红的股票,就不算合适的养老股;而每股分红只有几分钱的“象征性分红”股票也同样被排除在外。

中国股市投机性相对较强,大部分投资者还是通过股价波动所导致的价差,而非通过长期持有股票获取红利来实现收益的。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意识较差导致的。

不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是能够找出一些具有持续分红能力的优质养老股。A股市场中具有较强分红能力的股票大部分集中在钢铁股、电力股、基础建设股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消费类股票中。

TIPS:准退休族可保留一部分股票

很多时候,准退休族喜欢把自己的退休金积累仅仅作为储蓄而不是一种投资。他们往往把几乎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低风险、低收益率的投资中,例如定期储蓄、国

债等。

虽然笔者一再强调退休金需求的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退休储备金的理财应完全排斥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投资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又不必承担过大的风险,这样的投资在退休计划中是可以考虑的。

总的来说,从长期看,储蓄过于保守,需要承担极大的机会成本,通常是不划算的。因此,笔者建议最好能采用多元投资来准备退休金,而不是进行单一的存款储备。

再者,笔者建议保留一定比例的股票,而不是全盘卖出。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随着退休年龄的临近,人们应该逐渐卖出股票,买进债券。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千万不要将股票全盘卖出。即便在我们即将退休或正式退休之后,也应该保留一定比例的股票。

我们通常认为退休人员非常不愿承担风险,但事实上退休人员在熊市中经常比年轻投资者更加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拥有更丰富的投资经验。

另一方面,股票本身也具有不同的风险等级,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和构建不同的股票组合,通过仓位的增减,在不同的阶段改变其风险特性。因此,股票并不一定同“高风险”挂钩或等同。事实上,长期(如数十年)坚持投资股票的风险并不一定有多高,反而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稳健收益的手段。股票也是让你的投资综合回报率超越通货膨胀率的最有力工具。

信托,“坏孩子”变“干净”了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将其合法拥有的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概括地说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信托曾经因为“经常出事”而成为金融界的“坏孩子”,但随着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如今正逐步成长为继银行、保险、证券之后的金融服务业“第四大行业”。虽然这条路看起来还有些漫长。

我国信托产品的特点

在中国,信托主要为集合类信托,即信托产品更多被当做一种投资品种,投资人以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获取收益为信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