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严:父严子立
9425000000014

第14章 父教有方(4)

柳氏家法著称于唐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之。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

柳仲郢(?—864年),字谕蒙,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少年时勤读经史,尤对《史记》、《汉书》以及魏、晋、南北朝史做过深入研究,不仅熟读,而且手抄,与所抄其他经史30多篇,合辑为《柳氏自备》,经常参阅。所著《尚书二十四司箴》一书得到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赏识,从此出名。

柳公绰(768—832年),字起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自幼聪敏好学,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参加制举考试,中贤良方正,被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贞元四年(788年)再次参加科举,又中贤良方正科,授渭南(今陕西渭南)县尉。此后,从地方官的州刺史、京兆尹,辗转至刑部尚书、节度使、兵部尚书等职。

柳公绰生性谨严庄重,一举一动都要遵循礼法。他家藏书上千卷,但从来“不读非圣之书”,写文章也不尚浮华轻靡,文风质朴敦厚。他天性仁孝,母亲崔夫人死后,他为了给母亲尽孝,三年不沐浴。他侍奉继母薛氏30年,对她十分恭敬孝顺,连一些亲戚都不知道他不是薛氏亲生的。

柳公绰治家很严,其子孙也都能接受教诲,因而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他的儿子柳仲郢于元和十三年(818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此后历任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和兵部尚书、天平军节度观察使等职。

柳仲郢有其父亲的风范,一举一动都注意是否合乎礼法。经常以礼法自持,注意举止有礼,衣冠整洁。即使在家里见客也总是拱手致礼,在家中的书房也总是束着大带。唐后期,地方官的收入高于朝官,作为封疆大吏的节度使更是收入丰厚的肥缺。

当时许多节度使生活豪奢,骏马成群,歌伎罗列,衣服薰香。而柳仲郢虽然三次担任大镇节度使,但却为政清廉,生活很俭朴,马棚中没有名马,衣服上也不薰香。他处理完公务,常常是展卷读书,通宵达旦。

柳仲郢的儿子柳玭曾参加科举考试,被授以秘书正字的官职,后历任右补阙、泽潞节度副使、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广州节度副使、给事中、御史大夫等职。

柳玭虽然出身名门,历任要职,但却严于律己,而且注意教育子弟。他曾总结柳氏家法,著书告诫其子弟,要求他们严以律己,修身力学。

他说:“夫门地高者,可畏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坠先训,则罪大于他人。虽生可以苟取名位,死何以见祖先于地下?不可恃者,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之所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恳,为学不得不坚。”

在书中,他还总结柳氏家法,告诫其子弟要力戒“自求安逸,靡甘淡泊,苟利于己,不恤人言”,“不知儒术,不悦古道”,“胜己者厌之,佞己者悦之”,“崇好慢游,躭嗜曲蘖,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急于名宦,暱近权要”等五大过失。

由于柳氏祖孙数代都能恪守礼法,清廉正直,家风良好,因而当时讲论家法者,都一致推崇柳氏。

◎故事感悟

柳公绰严于治家,子孙都接受他的教诲,以至于家风良好,一举一动都注重合乎礼法。即使到柳玭这代依旧严于律己,修身为学,并著书诫子弟,说明柳家的家教令人钦佩,值得后世传颂歌赞。

◎史海撷英

柳公绰断案

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哥哥,毛笔字写得也不错。他认为,心正才能笔正,所以对于道德操守是很注意的。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很混乱,主要是官场腐败。

柳公绰是个清廉的官员,所以一直提拔不上去。这个体制是逆淘汰体制,官僚政体内部的党争非常激烈。君子不党,所以柳公绰总是平级调动,他也毫不在意。

有一次,他任满之后又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有两个积案等候柳公绰进行审理。案情其实并不复杂,有一位公职人员枉法徇私,居然将公文私改了几个字,造成了冤假错案。体制内的官僚们都认为算不了什么太大的事,比贪污受贿罪名要轻,处罚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一个案子可是个命案,因为那位公职人员枉法徇私,激起了反抗。罪犯杀死了一名前去执法的公职人员,并刺死了陷害他的事主。

这样的刁民是必须处以极刑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柳公绰仔细审理了案情之后,居然将枉法徇私的公职人员定为死罪,那位杀人凶手只判了流放,令体制内的官僚大为不解。

柳公绰认为;乱法者是那位枉法徇私的公职人员,所以必须严加惩处,否则就国将不国,法成为乱法了。

至于那位杀人凶手,是对乱法者所进行的反抗,可以原谅,被害人也都有一定的责任。

因此处以流放。人们听后都很服气,没人说他乱了法纪,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好官。

◎文苑拾萃

赠毛仙翁

(唐)柳公绰

桃源千里远,花洞四时春。

中有含真客,长为不死人。

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

莫遣同篱槿,朝荣暮化尘。

柳玭著书诫子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柳玭(?—895年),唐朝政治人物。柳仲郢之子,以明经补秘书正字。历官御史大夫。乾符中,出京为广州节度副使。黄巢陷广州,邓承勋以小舟载柳砒逃归长安。黄巢攻陷长安,柳砒为刃所伤。广明二年(881),随唐僖宗逃亡至成都,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在成都书肆中看到出售相宅、算命等杂书。光启元年(885),僖宗返长安后,柳玭迁尚书右丞。文德元年(888),以吏部侍郎修国史,拜御史大夫。后贬为泸州刺史,乾宁二年(895)卒于北归途中。曾经作《家训》告诫子弟:“夫门第高,可畏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坠先训,则罪大于他人。”时人评价甚高。著有《续贞陵遗事》。

在唐代,自魏晋形成的世家大族与庶族出身的权臣们的“名分”之争,导致了尊门第、重家世的风气盛行。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世家大族都希望子孙后代能保住家业,历代相传,不堕门第;而那些出身寒微庶族的权臣们,也希望子孙们承继父业,在他日立于世族之林。因此,与其他朝代相比,他们似乎更重视严诫子孙后代。唐末名相柳公绰之孙柳砒著书诫子孙的例子,颇具代表性。

柳玭是柳公绰之孙,柳仲郢之子。年轻时,以明经考试补选为秘书正字,后因书判出类拔萃,升任左补阙。柳家虽不属于有名望的世家大族,却也因家学隆盛而名噪于世。

为了使子孙后代避骄奢、诫淫佚,不坠家风,柳玭亲自著书,综合柳家数世以来严束子女的家规,用以教诫子孙。

在书中,柳玭首先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书中说道:出身于高门世家的后代,虽然可以因祖先的荣耀而得到封位。但是,行事如若不慎,则会使百年基业毁于一旦。所以,子孙后代必须严于修己,注重德行。

接着,柳玭强调了立己的四个原则:一个人想要立己,必须做到以孝悌为基,以谦恭为本,以谦让他人为务,以勤俭持家为法。只有按照这样的处世原则行事,才能克奢侈、远祸患,使家世门第源远流长。

为了充分说明这一处世原则,柳玭又列举了许多孝悌、谦恭、勤俭的例子:号称四大名族之一的崔氏家族,之所以是其他世族所不能比拟的,是因为他们世代以来注重以孝悌为本。

崔琯的曾祖母年高无牙齿,崔琯的祖母竭尽孝心,使她数十年不吃成粒的饭食。尚书裴宽子孙众多,也是当世名门,武则天时,裴尚书的先人与当时的宰相魏玄同约为儿女亲家,还未及成婚,魏玄同被罗织罪名入狱,魏家被流放岭南,地位一落千丈。

裴宽的先人却以信为本,当魏家北还时,就隆重迎娶。这种不重势却重信义的行动,才使裴家有今天这样的兴盛。和我一同在官府任职的高公先兄弟三人,为人谦恭、勤俭,直到今天还被世人称颂。

列举了这些例子后,柳玭接着评论道:现在,人们都爱谈论因果报应,却不详细考究这是什么原因。大凡名门世族,都是由先祖遵循忠孝、勤俭的原则而立下的基业;而后世的坠落,却都是由于后代子孙的骄奢淫逸、不严于律己造成的啊!

因此,柳玭谆谆告诫子孙道:余家本以学识礼法称于士林,比见诸家于吉凶礼制有疑者,多取正焉。丧乱以来,门祚衰落,基构之重,属于后生。夫行道之人,德行文学为根株,正直刚毅为柯叶。有根无叶,或可俟时;有叶无根,膏雨所不能活也。至于孝慈、友悌、忠信、笃行,乃食之醯酱,可一日无哉?

◎故事感悟

望子成龙,这是每个做父母内心都期盼的事情。柳玭著书,通篇都为告诫,“望子成龙”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足为后人诫。

◎史海撷英

柳玭对人以表扬为主

唐朝的大夫柳玭因故被贬摘为沪州郡守。渝州有一位秀才牟磨,是都校牟居厚的儿子。此人并无文才,但他拿着自己写的文章来谒见柳玭,柳玭却对他评价很高,大加赞赏。

柳玭的子弟们认为他这样做太过分了,柳玭对他们说:

“巴蜀多出豪强之士,此人是押衙的儿子,却能够爱好学习、读书、写文章,如果不引导他上进,他就会灰心丧气,逐渐倒退。因为我称赞他,别人必然会看重他。他自己更会珍惜荣誉,越发上进。因此,而使巴蜀减少三五个草寇盗贼,不是很好吗?”

◎文苑拾萃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朝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以及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太平广记》由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与《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里引书约400多种,在每篇之末都注明来源,但偶有错误,造成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因而不能根据它作出精确的统计。

现在,书前有一引用书目,共343种,但与书中实际引出数目并不符合,估计为宋代之后的人补加所记。

《太平广记》是分类编纂,按主题分92个大类,之下又分150多小类。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检索起来较方便。

从内容上看,所收最多为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总集,许多唐朝及唐以前的小说都因《太平广记》而保存下来。

欧阳修训诫子侄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修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修权》

欧阳修(1007—1073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庐陵(今属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儒学家、作家、官员,曾继包拯接任开封府尹,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朝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写得很好,被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4岁丧父,家中贫寒,上不起学,也买不起纸笔。母亲只好自己教儿子念书。她在门外折了一枝荻杆,又在门前铺上一层细沙,就用荻作笔,沙为纸,一笔一画教儿子写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后来,他终于成了大文学家,在朝廷做参知政事。

欧阳修廉洁守正,对亲属要求极严。有一次,他的侄子欧阳通理写信来说,要给他买朱砂来。

欧阳修连忙回信说:

“你昨日的书中说‘要给我买朱砂来’,我不缺这东西!你在当官时就要严守廉正,为什么要买作官地方的东西呢?我在当官的地方,除了饮水外,未曾买一件东西,你要以此为戒!”

欧阳通理接到信后,十分感动,说:“我应该向长辈学习,不应占公家便宜。”

◎故事感悟

欧阳修做事十分认真,也十分勤奋。他一生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对其子侄要求也很严格。他时刻不忘做长辈的责任,这一点我们从文章中已有深刻的体会。对待公私,他十分认真,他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同时也不让他的侄子这样做,这种严格要求自己及约束子女的精神值得学习。

◎史海撷英

为人君止于仁

宋仁宗谦恭、节俭、仁慈、宽和,这是出于天性。每每遇到水旱灾害,他有时就在宫廷里私下祷告,有时就赤着脚站在大殿下面。

主管部门请求把玉清昭应宫旧地辟为御花园,仁宗说:“我承奉先帝的苑囿,还认为太大,怎么能做这种事?”

在家宴上,他也经常穿着一件已经经过多此浆洗的衣服。他的床帐被褥,也大多都用粗绸做成的。

夜里饿了,他想吃烤羊肉,但却告诫左右不要向御厨讨要,怕厨夫从此滥杀生灵,来准备随时需要。

判死刑尚有疑问的罪犯,仁宗都命令再上交议罪,每年常使千余名死刑犯活下来。吏部选拔官员,对一旦误判别人死罪者,都一辈子不被晋升。仁宗常对近臣们说:“我从没用‘死’字骂过人,怎么敢滥用死刑呢?”

至于夏人侵犯边疆,仁宗就赶他们出边境;契丹人背弃盟约,就增加每年所给银钱。

在位42年之间,仁宗吏治喜爱庸惰,任用官员蔑视残暴刻薄的小人;刑法喜欢松弛,判案的多是公正明允的官员。国家不是没有弊端,然而不足以牵累治世的国体;朝内不是没有小人,然而不能够压过善良人的正气。君臣上下同情怜悯百姓的思想,以忠诚厚道为本的国政,可以说对培养宋朝300多年的根基起了作用。后代子孙一改其治国之法,天下就逐渐乱了。

《左传》上说,做国君的,做到一个仁字就可以了。仁宗皇帝真是当之无愧呀!

◎文苑拾萃

恨春迟

(宋)欧阳修

欲借江梅荐饮。

望陇驿、音息沈沈。

住在柳州东,彼此相思,梦回云去难寻。

归燕来时花期浸。

淡月坠、将晓还阴。

争奈多情易感,风信无凭,如何消遣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