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里,什么东西卖的最火爆?恐怕并不是杨幂的电视剧DVD,我们只需要看一看全国大小商店里空空如也的食盐货架就知道了。
2011年3月,日本发生大地震,福岛核电站随机发生爆炸,“受放射性物质影响,海水海盐可能受污染“的传言,通过网络和手机广泛散播,迅速波及到中国的各个角落,一场抢购食盐的大战就此打响,并最终发展成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全民运动。
从黑龙江到海南,从北京到拉萨,甚至远至新疆边城都发生了抢购碘盐的现象,许多人甚至成箱购买。几天内,许多超市货架上的食盐被抢购一空。相当一部分商家也趁机囤积提价,单包食盐的售价甚至飙升到10元以上。随后几天,政府相关部门和各方专家进行了高密度辟谣,最终让这起抢盐风波偃旗息鼓。
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抢盐风波”源于民众科学知识上、的匮乏,或是认为国民在群体思维下缺乏理性。然而,还有一个原因不能被埋没,那就是在当下的高污染环境下,国人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抢盐这样的举动,恰恰是这种心态在紧急事件下的最好映射。
福岛核电站带给我们的只是虚惊一场,真正令人触目惊心的,来自于2011年里中国海洋污染的大事件。
2011年6月4日,渤海蓬莱附近的海面开始出现少量油墨带,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很快发现,这是由康菲石油中国公司担任作业者的蓬莱19-3油田B平台附近的海床出现原油泄漏;然而,事件并未因此终结,6月17日,此油田C平台在钻井发生小型井涌,导致更严重的溢油发生。.
随后,康菲公司开始对外发布虚假信息——“得到控制”、“已无泄漏”……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统计:康菲至少撒了9次谎,其谎言之下,则是受损的海洋环境和当地渔民。渤海漏油事故已经造成渤海6200平方公里海水受污染,受污染面积大约相当于渤海总面积的7%。
在这种情形下,环境污染过后的渔业损失随即成为新一轮话题。
由于大部分海域水质已经由原一类沦为四类,给渤海海洋生态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乐亭县沿海养殖贝类、海参、虾、鱼因此大量死亡,7月至8月间,这一情况尤为严重,海参的养殖率高达60%。8月5日的《齐鲁晚报》为我们揭示了灾难过后的场景,山东牟平的养殖户王德武手拿几只已经死掉的扇贝向记者诉苦道:“往年这时候,最小的扇贝也长得差不多有一元硬币大了。”
可惜的是,渔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12月16日,康菲公司表示无证据显示溢油事故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在这起事故当中,康菲公司所表现出来的轻慢态度、政府对其区区20万元的处罚、以及事故已经过去半年时间,所有针对于康菲的民事诉讼都被法庭以“证据不足”拒绝立案……
显而易见的是,发生在2011年里的渤海漏油事件,并不仅仅只玷污了一片海洋,政府、外资企业、和利益相关方在事件当中的姿态,更刺痛了民众的心。
如同大多数事故一样,渤海漏油事件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在中国这样一个强调经济发展的社会体系下,民众的利益往往被忽视,这也决定了民众注定无法在一些公共事务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显然需要分清楚,哪些事情是需要由政府和利益相关方来完成的。
其一,重大安全生产或环境污染事件一旦发生,相关政府和企业便有义务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和公众发布信息;其二,对于和国内特大型央企有合作关系的跨国公司,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拿出监管的充足底气和有力的制裁措施。搞清楚这些事情,并不会保证类似渤海漏油的事故不再次发生,但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事故发生时,民众的心不会再一次被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