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为2011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一个特点,那么最恰当的形容,就一定是“楼市政策年”。
2011年里,中央政府对于楼市的调控政策,几乎达到了每月一则的密度。上到国务院、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最高法院、银监会,下至各个省市政府,无不轮番上阵,一起对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泼水降温。往年人们常常提到的“金九银十”,在2011年的高压之下成为了泡影。
1月初,正当人们翘首期盼房产税的消息时,被称为“国八条”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横空出世。在这个拥有冗长名字的文件中,最核心的规定正是“限购令”。其主要内容是:“针对于已拥有一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
在2011年里,“限购令”成为了在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词汇,无数讨论由此而生。在这份文件中与其地位相当的,则是“限贷令”,其主要内容是“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国八条”一出,效果顿现,一个很明显的事实便是——有能力买房的人被限购,有资格买房的人却缺乏足够的购买能力。《新闻晨报》在“国八条”出台之后便评论道:“国八条如此强悍,房价恐怕真要从了。”
就在限购、限贷等政策纷纷砸向房地产的同时,2011年1月28日,备受各界关注的房产税试点最终有了实质进展:国务院宣布,同意在部分城市进行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上海、重庆随即宣布,1月28日起开征房产税,并公布了征收的详细方案,悬空已久的房产税终于在沪、渝两城市落地。
紧随其后的,则是发改委在3月份出台的《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这份被业内人士解读为“一房一价”的规定中要求,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后,各地开发商可自行降价,但涨价必须重新申报。
作为金融调控中枢的人民银行,在2011年里也同样出台各种政策,来配合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自去年10月进入加息通道之后,从2月9日起,央行分别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此后,央行又于4月6日、7月7日再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56%。
加息影响的不仅是市场,更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连续加息对房地产市场的累积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开发商融资成本提高以及购房成本的上升,会抑制房价进一步上涨。
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上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80亿元,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补助。“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将达到20%,将有力缓解住房问题的压力。其中,2011年将建1000万套。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因此断言,如果按此速度,未来5年将有超过1亿人口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开发商的日子不会好过。
在商业贷款、公积金利率双双上调之际,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截至2011年12月,经过前六次的上调和最近一次的下调这七次综合调整,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21% 。2011年前6次“升准”使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在6月14日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尽管这样的政策让买房人办理贷款变得更难,但也让开发商的资金链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张。为了回笼资金,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唯一的办法只有尽快对手中的楼盘进行降价促销。
在2011年的年底,住建部再出狠招,以文件形式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要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府需在到期之后对限购政策进行延续。
比起过去的几年,2011年中央政府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之多、力度之大,密度之频繁,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这为我们展示了一些信号——困扰了中国人十多年的房价问题,由于2011年大批政策的集中出台,可能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它也十分完美地诠释了一个观点:中国的房价需要用这样多的政策来进行调控,那么与其说它是经济问题,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恰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