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我们对房地产行业了解有限,即便我们不会用产业经济学的眼光来解读2011年里中央政府的一系列重磅政策,即便我们没买过房子、对购房手续流程一无所知……我们也总可以从身边感知到这样的信号——楼市的寒冬来了。
来自亚豪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月里北京仅有6个项目计划开盘,这是几年来都未曾有过的惨淡景象,据此判断,1月份的预计供应量可能创出数年以来的新低。
在新旧年交替后的第一周,全国主要的一二线城市楼市成交全线下滑。而同时,京沪深穗等1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高达5998万平方米,再次创下新高,商品房住宅存销比更是高达14.4。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要14.4个月才能将当前的库存消化光。
值得注意的是,而二线城市的存销比甚至高过一线城市。截止2011年12月底,6个东部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为15.3。可见,随着调控的持续收紧,楼市的寒冬已经从一线城市开始蔓延到二线城市。
成交量下降,还仅仅是楼市寒冬到来的表征之一。2011年里,最能表现这一趋势的,则是全国各地房价的普遍下跌。
曾经名噪一时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高楼鳞次栉比,居住人口却相对稀少,被媒体冠以“鬼城”名号。现在,这座新城仍然是“空城”。为100万人居住、生活和娱乐而设计的这个地方几乎难见行人。只有几辆汽车在多车道公路上匆匆驶过。更重要的是,在楼市新政的作用下,当地原本高昂的房价传出了崩盘的消息——康巴什新区的楼市大面积降价,从原本均价过万的水平暴跌至3000到4000元的水平上。
在杭州下沙,保利集团开出了7200元的低价;在北京通州,原本标价18000元的楼盘,在2011年底普遍跌去了25%到30%的价格。
成交量急剧缩水,房价再次下跌,无疑让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链陡然变紧。而中央政府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步步紧逼,让一向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感受到阵阵寒意。在2011年里,陆续有市场消息传出,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出现卖股、卖地、卖项目现象,筹集资金动作频频。
作为中国最大房地产企业之一的浙江绿城集团,在2011年里先后被传出一系列新闻,先是9月上旬传闻海航将以30亿元的低价收购绿城,后又传出绿城信托融资业务被银监会调查、传闻绿城可能降低本年度销售目标,再到传出绿城可能退市,在11月1日,更是直接传言绿城集团申请破产。尽管绿城董事长宋卫平站出来强调“一切都在绿城的可控范围内”,但向来对足球钟情有加的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已投入10多亿的球队,其中原因,恐怕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
绿城这样领军行业的龙头企业尚且如此,小开发商的处境便更加可想而知。在江浙一带,一些小型房产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卷款“跑路”的情况开始出现。有的企业受制于资金及库存的双重压力,到了必须出售项目或股权以换取资金的境地。
有趣的是,向来看涨房价,看好楼市的华远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在2011年里也转变了态度改口唱衰。回想起2009年里地产商气势如虹,类似“房价10年之内不会跌”的预言,这种前倨后恭的对比,则更能说明问题。
显然,当下的市场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而言都可谓是寒冬,即便用“哀鸿遍野”来形容也并不为过。那么,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们,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呢?他们又是如何评价宏观调控下的“楼市寒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