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不偏谓中
9459400000016

第16章 处世以中(8)

马皇后生前,朱元璋褒奖她,将她比为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并为她的父亲起坟立庙;马皇后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表示对马皇后的敬重和怀念。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丈夫多妻妾,但马皇后的生活还是很完满的。

◎故事感悟

马皇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得体,把事情做到这种程度,重要的在于她按“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与他人的矛盾就易于化解。这就是她的中庸之道吧!马皇后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史海撷英

马皇后保护亲属的正当权益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也是与朱元璋血缘关系最近的。朱文正在对陈友谅的战争中立功,但因叔父未及时赏赐而有所不满,朱元璋因此便怒杀了朱文正身边的亲信,还要治他的罪。

马皇后也把朱文正当自己的儿子看,因此就劝朱元璋说璋: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守南昌尤其不易,况且他只是性急要强而已,并不是反叛,就不要追究了。这样,朱元璋才将朱文正免官了事。

◎文苑拾萃

马皇后

佚 名

一语能平天子怒,千秋犹记再生恩。

慈悲怀中黎民颂,大美何需西施临。

孙嘉淦为官“八约”

◎中庸,不是平庸。——李歌

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胆识的宰相级官员。前人评价说,“嘉淦初为直臣,其后出将入相,功业赫奕,而学问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实以嘉淦为第一人”。

清代名臣孙嘉淦,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为官40年,历仕康雍乾三朝。孙嘉淦很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官吏,他曾制定“八约”以为自戒:“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意思是:对国君忠诚而不突出自己;对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务求兴利除弊;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营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保持清正廉明。《居官八约》内容不长,短短42个字,却概括了事君、共人、避争、藏功、止事、要言、守独、清廉等非常丰富的内容。

孙嘉淦制定的这八条基本原则,在他为官生涯中始终恪守。孙嘉淦历仕康、雍、乾三代君主,官职也屡有升迁。但孙嘉淦从不巴结权贵,也不滥用职权;当大官时不去沽名钓誉,做小吏时也不颓丧;始终忠于职守,公正为官。

乾隆帝即位时,孙嘉淦任河东都转盐运使。他见乾隆帝只有25岁,“春秋方盛,恐不堪为政”,便上了《三习一弊疏》,要求皇帝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作风,治人须先治己。他把皇帝常犯的毛病概括为“三习”,“三习既成,乃生一弊”。这份奏疏论证透辟、忠君意切,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乾隆三年(1738)十月,孙嘉淦任直隶总督时,朝廷在京畿地区的法令繁杂而苛刻,尤其以酒禁最伤民意。因为私酿案骤增、终不能禁,孙嘉淦又上书皇帝,要求制法要以百姓利益为重,爱民要知道去养民,而不应实行酒禁。

乾隆六年(1741),孙嘉淦调任湖广总督。到任第三年,又以当地少数苗人反抗一事上书皇帝,指出:“善为政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他认为,要用苗人的头人去管理苗人,县令等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提纲挈领之方,于是司自首令行禁止之效”。

◎故事感悟

孙嘉淦的中庸之道源于他能够克己立身、忠于职守。这是值得当今管理者和执政者借鉴的。虽然我们并非君子、圣人,但只要认真理解其中的奥妙一样会有所收获,在立身处世之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成功。

◎史海撷英

孙嘉淦的胆量

清雍正帝刚刚即位时,便命大臣们上疏言事,孙嘉淦也上疏陈述了三件事: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由于雍正帝继位时,有许多舆论说他是篡逆夺取的,所以孙嘉淦的上疏中有“请亲骨肉”之语,颇有影射之嫌,故而雍正帝十分恼怒,将他的疏文出示诸大臣,并说:“翰林院乃容此狂生耶?”

孙嘉淦的好友大学士朱轼听后,慢慢地说道:“孙嘉淦确实狂妄,但臣却佩服他的胆量。”

雍正帝沉默半晌,即笑着说道:“朕也同样佩服他的胆量!”并没有对孙嘉淦加罪。

◎文苑拾萃

孙嘉淦疏

清·孙嘉淦

沿乱之循环,如阴阳之运行。

阴极盛而阳生,阳极盛而阴始。

事当极盛之地,必有阴伏之机。

胡母教子严慈相济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孔子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重量级人物胡适是一位博学多才、学贯中西、文史哲兼通、著作丰富的大学者,他从小就接受母亲让他“日省”的教育。

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里。两三岁时,胡适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写方块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3岁后入家塾。但很不幸的是,父亲在胡适不满5岁时便因病去世了,此后便由母亲冯顺弟担负起教育胡适的重任。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一位仕官学者,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冯氏受丈夫影响很深。冯氏十分敬佩丈夫的人品和学问,丈夫在世时教给她不少古文知识,如《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几世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冯氏常常用丈夫教给她的道理和知识学以致用来教育儿子,特别是用《论语》等教育孩子要学会日省自律。

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独子。胡适说:“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目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

一个初秋的夜晚,胡适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他的姨母在家住,她怕小胡适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胡适不肯穿,姨母说:“穿上吧,凉了。”

胡适随口答道:“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他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来,赶快把小衫穿上。可是母亲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母亲罚胡适跪下,重重责罚了他一顿。母亲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母亲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胡适上床去睡。胡适跪着一边哭,一边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霉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也医不好。

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胡适叫醒,真用舌头舔他的眼翳。这种既严厉又保护其自尊心的教育方式,使胡适从小就懂得了正经做人、爱惜名誉的重要性,为他日后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母亲冯氏遵循丈夫的遗志,时常教导儿子要学会自律。同时,她还让儿子通过经常性地反省来约束自己。她以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来鞭策和鼓励儿子。

每一天临睡前,胡母都坐在床沿上,叫儿子站在床前搁脚板上“省吾身”:今日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该背的书是否背熟,该写的帖是否写完。

胡母在督促儿子自省之后,又对儿子讲他父亲生前的种种好处,是如何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的。母亲说:“我一生只晓得你父亲是一个完全的好人,他对自己非常的严格要求,每天都会静思反省。你要学他,不要丢他的脸。”

经过母亲谆谆教导,当冬天寒冷的早晨来临时,想再多睡会儿的小胡适就用母亲的话来提醒自己以父亲为榜样,立刻就起床了。所以,后来每日晨光微露时,胡母叫一下儿子,胡适就很快起床了。因为学塾的钥匙放在老师家里,所以胡适总是天蒙蒙亮时就得赶到老师家门口。听到敲门声,里面就有人把钥匙从门缝里递出来。胡适接到钥匙后,就立即赶往学塾把门打开,一人静坐读书,等待老师和同学到来,天天如此。

胡适长大后,想起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说是“慈母兼严父”,母亲给予胡适的爱让胡适终身感念。同时,母亲对胡适的严格要求、特别是让他学会了约束自己,更是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世乃至治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故事感悟

自省也是中庸处世之道的一个重要品质。胡母教子日省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家长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日省”即使在今天还是一种规范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良好方式。

◎史海撷英

胡适提倡白话文

1917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的形式作出了初步的设想。

◎文苑拾萃

一 笑

胡 适

十几年前

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

我当时不懂得什么

只觉得他笑得很好

那个人后来不知怎样了

只是他那一笑还在

我不但忘不了他

还觉得他越久越可爱

我借他做了许多情诗

我替他想出种种境地

有的人读了伤心

有的人读了欢喜

欢喜也罢,伤心也罢

其实只是那一笑

我也许不会再见那笑的人

但我很感谢他笑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