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不偏谓中
9459400000004

第4章 治世以中(2)

对偃武修文必须有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在闭塞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里,长期战乱之后国家统一,就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重文教、举儒生,这一时期内习武和修文相较,修文无疑是重心。但短暂的休养生息时期过去后仍一味地讲偃武,或习武与修文的位置摆得过偏,国家就将面临新的灾祸。因此,理解和运用“偃武修文”这一谋略,要参看“文治武功”、“有备无患”等条目互为补充,否则就会得出和平年代不习武的荒唐结论。

◎故事感悟

“一张一弛”是一个政治谋略,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松紧结合。治理国家十分复杂,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国家前途利益出发,该严的严、该宽的宽、宽严结合、交替使用。例如秦汉的刑罚问题,秦“张而不弛”,导致国亡;而汉初汲取秦的教训,“一张一弛”、宽严适度,人民拥护、国家秩序安定。

◎史海撷英

大夫山的由来

大夫山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以西三千米处。据说因为这里的山顶经常云遮雾掩,山色朦胧,因而被称为“大乌岗”。后来传说为了纪念葬于该山的陆贾大夫,便改名为大夫山。

陆贾是楚国人,是个能言善辩的谋士。刘邦平定天下后,因战乱多年,不想用兵征伐已在番禺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佗,派陆贾南下说服赵佗归顺汉朝,还代表汉朝廷授印封赵佗为南越王。陆贾因此有功,被封为上大夫。

刘邦死后,吕太后专权,视岭南一带为蛮夷之地。赵佗对此很不满,便再次自立为南越武帝。后来,汉文帝再次派陆贾南下,又一次说服赵佗归顺汉朝。

在前后17年间,陆贾两下番禺,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陆贾是否死于番禺,葬于大夫山,史书并无记载,而改名大夫山,也是由于后人对陆贾的敬重和怀念。

◎文苑拾萃

《新语》

《新语》是西汉初年陆贾的政治哲学著作。在《新语》当中,关于道的论述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关于道与术,其中,关于“道术”的论述凡两见:一见于《道基》篇的开篇: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一见于《术事》篇:道术蓄积而不舒,美玉韫椟而深藏,故怀道者须世,抱璞者待工,道为智者说,马为御者良。

哲学上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圣人“承天诛恶”和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后人称《新语》开启了贾谊、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

曹参持中治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曹参(?—前190),字敬伯,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秦二世元年(前209),曹参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攻下两国和122个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被赐爵平阳侯,仅次于萧何。

汉朝第一任相国萧何临死前,推荐担任齐国丞相的曹参代替自己。

曹参接任后,凡事毫不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所定的成规来办。

对于自己的执政方针,曹参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高祖与萧何已经定了天下,法令制定得非常明确。在天下太平的情况下,百姓正在努力休养生息,因此对于官吏们来说,只要严守职责,不要失职就行了。

当然,“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切顺应自然、不以人为去有意改变客观规律。因此,“无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无为的目的还是有为,这就是老子进一步阐明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从客观效果上讲是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形势稳定的。

比如,曹参选择郡国官吏中不善言辞、谨慎忠厚的长者来担任下属吏员,而对伶牙俐齿、一味追逐名声者,则立即斥退。曹参自己也不干什么事,只是日夜饮酒。卿大夫以下官员和宾客见曹参不理政务,便来求见,想劝谏他。可是一进门还没说到正题,酒席就已经摆上来了,曹参就开始劝起酒来。部下刚想开口说话,酒杯就触到了嘴边,一直到被灌醉了也始终没机会劝说。这已经成了常事。

相府的后园与吏舍相近,吏舍内天天饮酒唱歌喧闹,令相国属下的官吏感到十分厌恶,但又没有办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走走,希望相国听到后能惩治一下这些不务正业的家伙。可是曹参反而叫人取来酒,自己在园中设座喝了起来,而且还唱歌喧闹,与吏舍里的那帮家伙们互相应和。

曹参见别人有小过失时,也会尽量庇护掩饰,因此,相府里终日也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然而汉惠帝觉得,相国这样每天不理政务,是不是因为我年轻而不把我放在眼里呢?于是就对曹参的儿子说:“你回家试着私下里问你父亲,就说‘高帝才去世不久,皇帝年纪尚轻,作为相国日日饮酒不理政事,怎么会是关心国家大事的呢?’不过别讲是我教你的。”

曹参的儿子回家后,就找了个机会劝谏曹参。曹参听了很生气,把儿子骂了一顿,说:“快快进宫去侍候皇上吧,天下事还轮不到你发表言论。”

到了上朝时,皇帝就责备曹参说:“你为何责罚你的儿子呢?那是我让他劝你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陛下自己认为您与高帝相比如何?”

惠帝说:“朕哪敢与先帝比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的才能和萧何相比怎样?”

皇上说:“你似乎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既然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陛下垂拱而治,我等尽忠守职,遵从旧时法令而不失误,不就够了吗?”

惠帝说:“说得好,您去歇着吧!”

曹参当了三年相国后去世,百姓就歌颂他说:“萧何制法,整齐划一;曹参接替,守而不失。承其清静,百姓安宁。”

◎故事感悟

在武术中,有“四两拨千斤”一招。这招的实质就是如果拿捏得准,用很小的一点力气,就可以产生出花几倍的力气才能产生的效果。曹参是一个聪明人,看起来他似乎没有干什么事,但实际上他干了不少事,不然国家怎么如此安定呢?百姓对他的赞美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史海撷英

曹参会做人

刘邦在位期间,一直十分信任曹参。韩信官拜大将军时,曹参就被派为韩信的副手,身负监视韩信的特殊使命。

攻打项羽,刘邦在成皋兵败,导致全军覆没。刘邦落荒而逃,惶惶如丧家之犬。当时,刘邦身边只有为他驾车的夏侯婴一人,因而心慌意乱,以至于半路上为了加快逃窜速度,摆脱追兵,三次将自己的亲生儿女从车上推下,欲弃之不顾而去。最后,刘邦终于狼狈不堪地逃到了韩信军中。

这时正值夜半,韩信还在酣睡,早已安插在韩信身边的曹参出来接驾了。刘邦正是在曹参的带领下,直接冲入韩信的卧室,将兵符收归己有,军权易手,随后立即重振声势。所以,曹参可以说是刘邦的密探。

在参与夺取兵权事件之后,韩信本应对曹参时刻提防才是,可韩信与曹参却依然和平共处。以韩信的狂妄自负,刚愎自用,要做到这点确实不容易。另一方面,曹参能够在韩信身边多年,同时又让刘邦不怀疑他,可以说是左右逢源。由此可见,曹参是十分会处世做人的。

◎文苑拾萃

曹参庙

宋·李复

百战皆收第一功,几回旁叹泣良弓。

白头始识人间事,归向东州问盖公。

丙吉不究细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丙吉(?—前55),字光卿。西汉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丙吉自幼学习律令,曾任鲁国狱吏,因有功绩,被提拔到朝中任廷尉右监(廷尉的高级佐官),后因涉案受株连被罢官,后来调到长安任狱吏。宣帝即位后丙吉任御史大夫、丞相等职。

西汉时期,暮春的一天,汉宣帝的丞相丙吉带着几个随从,坐着马车外出办事。

当马车正在长安大街上行驶时,前面的道路却被堵塞了。原来,刚刚有一群人在这里打架斗殴,不仅打伤了好几个人,而且还有一两个人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众人一见要闹出人命了,都惊慌不已、议论纷纷,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以致见到丞相的车来了都没来得及回避让道。

车夫把马车停了下来,他想,丞相一定会让人去了解一下这里打架斗殴的情况,然后加以处理的。可是,丙吉却像没有看见路上发生的事一样,挥挥手就让车夫继续前行。

车夫一挥鞭子,马车继续前行。刚出城,丙吉就看到一个农民正赶着一头牛往前走,而那头牛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喘着粗气,还不时地把舌头吐出来。

丙吉马上叫车夫把马车停下来,并对一个骑马的随从说:“你去问问那个农民,他赶着牛走了多少里路了,为什么那牛会喘气不止?”

坐在丙吉旁边的一个下属官员对丙吉的举动很不理解,不禁问他说:“大人刚才对人命关天的事视而不见,现在见到一头牛吐舌喘气却停车询问,是不是有点重畜轻人、不够妥当呢?”

丙吉听后,回答说:“你错了!市民斗殴伤人,这应该由长安令、京兆尹等官员去处理。丞相的职责是考核这些官员的政绩,然后奏请皇上进行赏罚。作为丞相,没有必要事事都要亲自过问的,而应该关心国家大事。所以,我才没有停下车来去管那些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情。”

“那大人为什么又如此关心这头牛呢?”那位官员还是感到不理解。

丙吉说:“至于这头牛,情况就不同了。现在还是春天,照理说天气还不应该太热,但我却看到这头牛热得吐舌喘气。如果是因为这头牛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当然不奇怪,但如果并没有走多远的路,而是因为天太热的缘故才吐舌喘气,那就说明今年的天气不正常,农事会受到影响。这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了,正是做丞相的人应该关心的,所以就要停下车来了解情况。”

听完丙吉的话,那位官员这才明白过来,心想:“丙丞相可真是知大节识大体啊!”

◎故事感悟

丙吉不愧为名相,他对民生的治理采用了中庸之道,不究细节,以大局为重,这种治世之道赢得了百姓的称赞。而这也是我们当今的管理者和执政者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史海撷英

丙吉守大义

汉武帝29岁那年,卫皇后为他生了第一个儿子刘据,并被立为太子。后因巫蛊事件,卫皇后自杀,刘据及其两个儿子也都先后被杀或自杀。

刘据案发生后,丙吉负责处理此案。当时,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刚一出生就被关进了监狱,丙吉知道太子是被诬陷的,也怜悯这个无辜的婴儿,于是就让忠厚谨慎的女囚胡组、郭征卿住在宽敞干净的房间哺育皇重孙。

后来汉武帝病了,望气者说,长安的监狱当中有天子气,武帝便派遣使者,命其将监狱中的人一律处死。

使者夜晚来到监狱,丙吉紧闭大门,说道:“皇重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呢?”

到了天亮,使者没办法,就回去回复武帝。武帝此时也清醒了,说:“天使之也。”于是大赦天下。

◎文苑拾萃

咏史上·丙吉

宋·陈普

污茵驭吏习边方,阿保宫人畏霍光。

丞相马前人蹀血,病牛何足累阴阳。

龚太守息盗有方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龚遂(生卒年不详),字少卿,山阳郡南平阳县(今邹城市平阳寺)人,以明经为昌邑王郎中令。

西汉宣帝初期,渤海郡遭受连年的灾害,强盗蜂拥而起,杀人抢劫、偷盗财物、占山为王。大路上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逃生者,在刺骨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就在这种情况下,70多岁的龚遂被皇帝任命为渤海郡太守,承担起平息渤海郡混乱的重任。接到皇帝任命后,龚遂日夜兼程,赶到京城去见皇帝。当汉宣帝看到身材矮小、相貌平平的龚遂与自己听说的大不一样时,心想:“这么一个小老头儿,能行吗?”

“现在渤海郡很乱,派了很多人去,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也不能平息,朕心里很担忧,你看这件事如何处理才好呢?”汉宣帝试探着问龚遂。

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偏远地区,本来文化就很落后,加上天灾连年,当地的官员又不怜爱灾民,灾民感到实在活不下去了,才去做盗贼的。”

汉宣帝问:“如果你到了那里,准备用什么方法治理呢?”

龚遂说:“皇上的意思是让我带兵打败这些盗贼,还是安抚这些盗贼呢?”

汉宣帝听龚遂这么一说很高兴,说:“我所以决定要选拔一个有才能的人去担任渤海郡太守,当然最好是安抚了。”

“我想,应以仁德之心去安抚渤海郡的老百姓,而不能用军队去剿灭。如果皇上赞成用安抚的办法去治理渤海郡,就不能着急,只能像解一团乱绳子一样,一步步地慢慢来。”龚遂满怀信心。

宣帝说:“可以,只要你能平息那里的盗贼就行。”

龚遂接着说:“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希望主管大臣不要用通常捕捉盗贼的规定来约束我。”

宣帝说:“可以,希望你能尽快启程,赶往渤海郡。”

龚遂到了渤海郡后就遣走保护他的卫兵,下令各县撤回捕捉盗贼的官吏,又向郡内百姓发布新的法令。法令宣布:“从今天起,凡是手里拿着种田工具的人都是好的臣民,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只有那些继续拿着兵器的人才是盗贼。”

百姓看到新法令后,便都放下心来,不再担心自己被官府当成盗贼而东躲西藏。这样一来,龚遂没费一兵一卒,渤海郡的盗贼就逐渐平息下来。

为了使百姓永弃兵器、勤务农耕、安居乐业,为了盗贼不再出现,龚遂还下令开仓放粮,救济当地的贫民百姓。